“万里茶道”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这条古道又与“草原丝绸之路”相重叠。随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段”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申遗逐渐受到关注。开展“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遗工作,对于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加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万里茶道”申遗与“一带一路”战略关系密切
“万里茶道”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起点为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八省区,以及蒙古国乌兰巴托和俄罗斯圣彼得堡、恰克图、新西伯利亚市等城市,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高度评价“万里茶道”的历史意义,指出万里茶道是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
2013年9月,来自中、蒙、俄三国“万里茶道”沿线31个城市的代表,出席二连浩特市长圆桌会议,签署《万里茶道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协议》,倡议由中、蒙、俄三国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10月,在武汉举办的“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上,“万里茶道”中俄两国沿线城市市长、代表共同签署《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2014年12月和2015年4月,“万里茶道”沿线八省区文物局的代表共同研究“万里茶道”申遗具体事宜。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申遗工作由各省区先开展调查,确定与“万里茶道”有关的节点城市、文物建筑,编写申遗工作方案,然后由国家文物局与俄罗斯、蒙古国政府文化部对接,共同开展申报工作。内蒙古是“万里茶道”的重要地区,分布较广,文物古迹和旅游点较多,需要加强保护、宣传工作。内蒙古参加“万里茶道”申遗,对于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建设,提升内蒙古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万里茶道”申遗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确定申遗重点地区。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把“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保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文物调查列为工作重点,责成自治区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开展沿线文物调查、考古、宣传工作,并初步确定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等地为万里茶道内蒙古段沿线节点城市。
举办“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遗展览。在内蒙古展览馆举办《“万里茶道”与内蒙古》文物图片展览,详细介绍“万里茶道”的历史、发展、繁荣历程,特别是万里茶道与内蒙古的密切联系以及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与文化遗产。
编制出台“万里茶道”重点文物古迹明细。在全区文物古建项目库中,列出与“万里茶道”有关的重点文物建筑明细共计34处,包括召庙、寺院、关帝庙、清真寺、公主府、衙署、商号、客栈、驿站、车站、长城、关隘、古道、旧街区、古民居、赛马场、博物馆等。
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开展文物调查,重点对呼和浩特、包头旧城、中蒙边境口岸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盟多伦诺尔古城、乌兰察布隆盛庄等地的茶叶集镇节点城镇,开展茶叶之路文物古迹和文物遗产调查。考察中发现的大盛魁买茶民谣与《驼倌叹十声》民歌民谣,唱出了古老驼路的艰难和驼倌们的辛酸,记录了大盛魁小号商人从福建武夷山买茶运到草原的过程,对于研究“万里茶道”和茶叶贸易的情况很有价值。
三、“万里茶道”申遗后续工作任重道远
加强领导,积极参与。发挥“万里茶道”沿线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把申遗工作与文物保护、考古调查、科学研究、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万里茶道”申遗研究课题,深化研究工作。积极向内蒙古社科院申报“万里茶道”内蒙古段重大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突出内蒙古在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及时通报申遗工作情况,广泛宣传“一带一路”战略、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开展专题旅游和相关文化产业开发活动。
积极开展对外联系。适时邀请俄罗斯、蒙古国有关方面代表来交流考察,开展互访和“万里茶道”遗址调查。适时召开“万里茶道”联席会,充分发挥地处北疆,联接俄罗斯、蒙古国的地缘优势,把握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万里茶道”内蒙古段文物调查、保护、利用,为申遗工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