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中国历代文人对于景物有一种独特的喜爱,所以在中国文人的诗、词、曲、赋以及散文中有许多写景状物的名篇佳句,从中汲取养份,对于学生的景物描写将大有裨益。“景物”包括“景”与“物”,再细分则“景”又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则如江山风月、丽日晴空,人文景观则如亭台楼阁、小桥人家。“物”可分为有生命之物与无生命之物,景是由物构成的,但不是所有的物都可成为景,只有那些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物才能称之为景物。
明晰概念之后则首先需要知晓优秀景物描写的要素,古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就是说别人难以描写出来的景物,你能写出来,而且好像就在读者眼前一样,这就是好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优美逼真之感,读完文字,仿佛置身其中。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不论写景还是状物,其方法是共通的。
首要的是放慢脚步,静下心去欣赏。这一点看似很虚,许多人尤其青少年很难做到,因为青少年好动,大多不愿倾听与观赏。美学大家朱光潜说过:“慢慢走,欣赏啊!”希望有志于写好景物的学生,千万不要因浮躁而走马观花,从而辜负了身边的风月。
有了欣赏的心态还需要一双慧眼去观察,观察一词谁都可以说,但是真正能观察到位的怕是极少。观察先要看的是个大概印象,就像平日里做一件复杂的事,首要的是有个整体把握。打个比方来说吧,去看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说这一景物给人以温柔细腻感,这就不准,除非另辟蹊径,找一个与众不同的理由,否则读者就不会信服。
找准初步印象之后就要学会抓景物的特点,一种景物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能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那么这段写景的文字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抓不准,那么不论语言如何优美都是浮华的文字堆砌,毫无意义。举例而言,要写晚秋时节的银杏树:其最大的特点自然在于那泛着浓黄的树叶,这种黄有别于其他树叶的枯黄,而且银杏树的树叶往往是整棵树皆黄,有种凋零前的悲壮感,这是一大特点;第二大特点是它在落叶时往往是一大片树叶纷纷而落,有种独特的飘零之美。合起来,就可以发现晚秋时节的银杏树有两个特点:浓重的颜色和零落的美感。抓住特点之后还要能细致入微,将景物细部呈现出来。比如,要写西安兵马俑,其特点当然工艺精湛,逼真精致,这种精致则需要观察它的细部。比如,兵马俑的头发丝丝可见,这可是历经千年之后留存下来的,这种精致是无与伦比的,其建造者手艺之精湛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说了这许多,有一样已经在叙述之中了,那就是写景物需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乱写一气,东拉西扯,写了很多却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结合上面的文字来举个例吧,譬如,真要写一棵晚秋的银杏了,不能一上手就马上看见什么写什么,先要感受一下整体印象,把这种印象写出来,接着抓住它的特点,最后再写树的一些细节,这样的描写就有层次感。当然顺序不是唯一的,可以是由上到下的方位顺序,也可以是时间变化顺序。这样别人读的时候,就会一步步通过文字想象出画面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也是最难的,就是写“神”。上面讲的都是写“形”,写“神”就不仅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感悟,能由眼前的景物生发出一些联想或者想象来,进而能在这些景物中投入自己的情感或者思考,那么这个景物就是有灵魂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好的景物描写的更高标准。还是以那颗晚秋的银杏树为例来说,可以由它想到许多,想到人生的飘零,想到繁华的衰落,想到生命的更替,等等。当然,这些东西不可随意去套,要能结合自己当时遇到这棵树时的心境,能巧妙地将自然的现象与自己的情绪心境相结合,而且结合的天衣无缝就是有境界、有情韵了。
古今中外那些写景名篇佳句,都逃不了这些准则,只是看谁能把这些做得更好而已。至于如何让写出来的文字优美,则需要平时不断地阅读和练习,毕竟写作是无捷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