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红
摘要:通过对高中课程改革后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造成差异的成因,探索针对解决差异性的策略教学,从而达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51-02
一、背景和意义
国内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学生提高成绩呈正比。因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信息技术学科存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又首次面临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等,这种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实践过程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差异性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很有必要,有利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效教学,也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在实处。从2003年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到2007年陕西省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大部分教师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教学都尚处于摸索和实验的阶段。现行教材完全以新的体系结构和面貌呈现,以信息交流与处理为主线,围绕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需求,强调社会实践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相互作用,对学生的要求是非零起点,具体到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分化较快、信息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等,教师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得,消除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畏难和不良情绪,所以在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和提升的同时,我们要探索针对这种“差异”的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方法策略,来减小和适当消除由此而产生的生生之间的差距,也能够让学生形成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依据
旨在通过案例剖析、教学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通过分析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寻求高中课改后信息技术课非零起点、分化较快、学科领域日新月异发展等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通过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和提升及对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合理把握,设计出针对学生差异性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及多样性、开放性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发展,提升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为学生高中后续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布卢姆教育学家认为,学生充分被给予学习时间,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95%的要求,在于掌握快慢的差异,而不在于能否学会。学生的素养和信息技术基础客观存在差异,我们不能为去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面对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学习效果,就教学目标某一个侧面而言,都会存在优、良、中、差的现象,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谓教学差异性是根据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家共同得到发展的原则。把对全体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同样教学内容,改变为对全体学生进行同一个教学内容,但提出不同教学方法和不同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习要求的不同学生。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当前课改的要求,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三、研究的主要绩效
由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学习差异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具有某种程度的学科特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必修模块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然而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的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是必然的,合理的。虽然其会对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但通过研究及教学实践,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去化解和缩小学生差异,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有效教学。
学生存在差异的成因。从本次抽取的两个样本校的样本分析显示高一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大体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中十二个问题中的分析主要表现为:部分同学学习兴趣浓厚且全面,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表现也全面;还有部分同学智力因素好,但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侧重,对于学习忽冷忽热,但有潜力;还有极少数同学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动手惰性强,表现不理想。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差异。在思想认识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我们所要消除的学生差异是对课堂教学形成障碍的学生差异,是指学生不能满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非零起点”要求的差距,即所谓的“起点差异”。正因为学生存在这种“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差异,所以导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顺利地实施新课程。
2.角度认识差异。信息技术课以前不作为考试科目,学生长期以来对其重视不够,以往的认识仍未改变。虽然新课改后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调查结果暴露认为信息技术课并不重要的学生达33.87%,可学可不学。
3.学生家庭的差异。不同的家庭背景使得学生接触计算机程度不同,但是大部分家庭有计算机的学生对于简单的一些常用软件掌握基本可以,相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同学是一种明显的差异。
4.学生行为习惯的差异。有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与没有自我约束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相比又有很大的差异。
5.学生个性差异。因为每个孩子成长环境不同,性格差异造成对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有热情积极主动学习的,也有懒惰退缩的,更有抱无所谓态度的。
6.学习兴趣的差异。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其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兴趣也不同。思维敏捷的对于知识能积极探求,面对问题寻求不同途径寻找答案,相对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也就存在很大差异。
7.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信息技术特殊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同其他科目也存在很大的动手差异,它强调的是积极主动的动手实践,中学生因为学习目标不同,本身动手能力强弱的不同导致了学生能力的分化,计算机操作技能差异更加明显。利用上课时间操作电脑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在调查时除了上课之外能否接触到电脑学生只有45.16%,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生上课操作缓慢,动手能力差,出错率高。
在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框架结构中,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差异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提升,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这将造成学生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时感到格外困难,尤其是某些选修模块,比如“算法与程序设计”。所以操作技能方面的学生差异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8.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异。除了客观条件外要学好信息技术课,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问到课堂上有没有消化的知识会在课后会再研究吗?有70.97%学生的回答竟是不会;只愿意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仅有43.55%,而不愿意去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另外从课堂参与度的调查显现经常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学生只有27.42%。
9.教师形成学生差异的教学方式。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但学生也有各自喜欢的学习方式,喜欢由老师统一讲解的学生占20.97%,喜欢同学间互相合作的学生占29%,喜欢独立探索的学生则达49%,除非在必要时再寻求帮助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R].2003.
[2]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强.重新认识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差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4]葛昊.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