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

2016-01-22 04:17苏伟李泽秀母应春潘肇仪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全日制现状调查专业学位

苏伟 李泽秀 母应春 潘肇仪

摘要:以我校近三年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为调查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我校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新常态下我校如何做好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新常态;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98-0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硕)培养在我校已进行了近6年,主要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专硕,我校农科类专硕包括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资源利用、作物等7个领域。专硕应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应体现与学术型差异。通过问卷调查我校农科类专硕培养状况,结合新常态,为专硕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贵州大学专硕专硕培养调查问卷(导师)”“贵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查问卷(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填写有效调查问卷的受调查者中包含研究生导师29名,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6名。在接受调查的46名研究生中,在读研究生12名,应届硕士毕业生34名;在接受调查的29名导师中,曾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25名,从未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4名。

一、培养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生源受限。调查显示93.1%的导师对我国专硕教育比较了解,具有较高的认知度;55.1%的导师和21.74%的学生认为专硕在日后社会竞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部分导师认为专硕整体素质低于学术型研究生。这些调查显示直接影响师生对专硕和学术型研究生区别认同和表现的回答。

报考原因大部分学生是不想放弃学习;在社会认可度调查中,52.17%的参评学生认为专硕和学术学位具有等同地位,同时45.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位的地位比学术学位地位低。这就反映了现在学生报考研究生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学术型水平高而专硕的水平低”,这种认识的错误,成因是多元的。尽管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发展专硕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短期内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导致专硕的生源不足,导致规模不大。

2.培养方案执行不力,质量尚提高。培养方案认知中75%的导师认为课程设置同生产实际基本适应,10.3%认为得到充分执行,69%的认为基本得到执行,17.2%的认为执行不够,3.4%的认为没有得到执行。满意度中79.3%的导师基本满意,17.2%的导师不满意;学生中30.43%认为知识理论基础性强,23.91%认为能够很好的拓宽知识面,43.48%认为能够结合实际生产与应用,17.39%认为能够反映最新成果,2.17%认为内容较新颖,21.74%认为陈旧,10.87%认为内容脱离实际。培养过程中50%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培养计划,6.52%的学生非常了解,32.16%的学生一般了解,还有13.04%的学生不太了解;满意度调查中,仅有4.35%的学生对其满意,58.7%的学生比较满意,另有34.78%的学生不满意。为此专硕希望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完善提高,专硕培养环节还有创新空间,在新常态下,我们要遵循专硕培养规律,重视研究生教育本质。

3.培养模式区分度不高,实践环节薄弱。校外导师情况调查显示65.22%的学生配备校外导师,其中36.96%的学生认为校外导师没有给予很好的指导。84.79%希望参加一线实践。实践方式中40%的学生想通过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实践,31.11%的希望参与技术岗位锻炼,15.56%的希望参与职业轮岗实践。77.78%的学生实践机会由导师推荐,8.89%的是自己找。实践中68.19%的认为有收获。实践考核中25.58%的认为的考核与评价比较全面系统方法,51.16%的学生认为考核不严谨,随意性较大。

培养模式中学术型与专硕差异不显著。人们仍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雷同”等现象[1]。在新常态下,国家把两种学位教育共同发展,突显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培养中应根据其特点在专业实践、培养目标、培养环节等上凸显各自内含,这才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新常态下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强化导师意识,保障培养方案及环节有效落实。随着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深入,其社会接受和认可程度逐步提高。在新常态下,我们社会发展提倡速度“下台阶”、追求效益“上台阶”,对拔尖创新高级人才需要更急迫。在新常态下如何创新完善专硕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实现专硕教育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创新实践。

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别人才,学术型硕士以科学研究为培养方向,而专硕培养更追求实践。在特定职业领域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新常态下培养“实干家”所具有的高水平的专业技能、高度的职业道德以及忘我的职业奉献精神。专硕应通过利用基础性研究的成果,创造和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计,体现知识的再创新价值,研究成果具有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2]。学校要探索并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强导师认知培训,认识专硕与学术型的差别,激发他们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培养过程中要区分,特别是农学科课题与企业发展和生产技术相结合,培养过程中提倡团队联合指导。选派校外导师结合导师承担项目,保障培养环节的有效落实。

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就提出了课程体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3]”。课程体系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授课内容上注意区分于学术型,增加课程的层次性,设置基础类课程和核心类课程,开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拓宽专硕的知识面,着重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开设《食品品质分析与快速检测技术》,不只讲原理及进展性的内容,重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从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可增设行业技术资格案例教学。我省酒行业相对发达,急需品质安全检测人才,故可在在培养方案中设置《酒的品评鉴赏》、《酿酒技术创新与实践》和《农业推广学》等特色课程。

3.加强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专硕实践形式多样,无论何种方式,应关注专硕教育学位标准要求能力培养,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按照一般的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到应用的模式组织的生产实习甚至现场观摩,不只是技能训练[4]。在此我们应加强基地建设,一方面校、院两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战略规划与运行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鼓励支持与地方政府、企业与科研基地联合成立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等形式。另一方面加强基地的项目建设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经费投入,有效保障基地有效运行。同时学校与基地可共同开设相关创新示范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不能流于形式。我校在实践教学中与基地开设《食品质分析与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校内教师与基地导师在基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执行《贵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在教授《农业推广学》时与基地企业共同举办创意创新大赛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激发学生实践主动性,同时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

4.加强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农推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可获专利代理员、食品检验员和国家评酒师等执业资格。比如在美国,取得经过认证的专业学位是能够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先要条件。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紧密联系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5]。在新常态下,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获得专硕学位证书,申请行业执业资格可优先,若具备执业资格的再获得专业硕士教育可申请更高级别等。因此,我们可以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在学分要求中以获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代替一定学分,同时也可在实践环节中以执业资格实习进行。让公众认可执业资格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联系起来,进而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地位,促进专业学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新常态下,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更具有专业学位教育特殊类型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要提高社会及培养主客体的认识,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实践培养,创新培养机制和体系保障建设,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形成研究生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在新常态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

[2]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4).

[3]夏守信,詹一虹,陈晓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改进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4]王应密,张乐平,朱敏.试论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

[5]邓光平.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策略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猜你喜欢
全日制现状调查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