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晖 陈华 毛宗福
摘要: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合格人才,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大学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并针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上所存在问题,学院在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新举措。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始终强调优秀人才“德”为先,目标是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实践型”的公共卫生事业的人才。本文总结学院教育改革经验,希望能为培养合格公共卫生事业人才提供新模式,为大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42-03
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是教育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为立国之本。目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还多采用“填鸭式”或“应试式”的教学方式。进入大学以后,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高品质的创新人才呢?一直是大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大学教育中还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学术界在围绕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与“学”脱节:教学方式陈旧,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和“用”脱节: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不能致用;③“共性”和“个性”脱节:重视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化培养,重视专业学科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导致知识面狭窄;④“老师”和“学生”脱节:老师不熟悉学生,学生不了解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⑤“学问”和“道德”的脱节:只做学问,而不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忽视学生“德”的培养;⑥“教学”和“科研”脱节:选拔高校人才科研为主,来自科研上的压力,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⑦“本土化”和“国际化”脱节:关门办学,不了解国际需求,大学教育和国际接轨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除了面临高教教育的普遍问题,还有其特殊性。非典事件以后,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应急能力等为人们所关注,对我们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公共卫生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②缺乏国际化视野;③缺乏管理和应急能力。针对目前公共卫生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一、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上,我院培养理念始终是优秀人才“德”为先,目标是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实践型”具有专业素质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合格人才。
1.独具特色的“综和平台”,避免“学术孤岛”。针对公共卫生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的问题,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强调个性化培养。针对“培养”和“个性”脱节的弊病,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总体指导。充分利用武汉大学的文理学科综合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兴趣,适当调整必修课的学时,加强选修课的管理,根据个人兴趣与就业意向,比较系统的选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等5大领域的通识课程,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极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能力和信心。通过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激发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和新的思路。
在课程设计方面,以预防医学教学计划为例:近年来,在培养方案上,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压缩,加大了选修课的学分,课程体系发生了改变。毕业生应该取得的总学分为176学分,在2006年,选修课学分要求≧20学分,而在2013年,选修课学分要求达≧63学分。2013年教学计划较2006年明显增加了选修课程的学分(表1)。
通过合理调节必修和选修课程,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这种独具特色的“综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兴趣,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对于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顺应时代要求,利用武汉大学这个综合平台,在国内首创全球健康专业。全球健康问题是跨学科、跨文化的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参与,多学科思维融合和多视角研究。全球健康中心的成立打破学科壁垒,避免学术孤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宽了学生视野。
2.实行“全程双导师制”和“烛光导航师”模式,优秀人才“德”为先。“全程双导师制”是武汉大学的一种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从新生入学起就给学生同时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介绍学习方法,讲授专业知识,拓展知识层面,解析知识难点;校外导师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发展空间,增加实践认知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双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弥补传统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增强学生实践机会,开阔学术视野,提供学生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而且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教会学生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得学生在国内和国际公共卫生的实践中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武汉大学近年来采用“烛光导航师”的模式,主要针对“老师”和“学生”脱节的弊病,从本科生入学报到开始,老师们从学习、思想、情感,生活,就业等多方面进行辅导,建立教师关爱学生的机制。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积极实施烛光领航计划,学院教师积极担任烛光导航师。“烛光导航师”模式,拉近师生距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起到心灵引路的作用。针对“学问”和“道德”的脱节的弊病,始终把把“德”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仅强调职业道德,也强调社会公德。
3.“一请二送三联合”模式,拓宽国际视野;“综合实习实践基地”模式,增强实践能力。针对“本土化”和“国际化”脱节的弊病,公共卫生学院采用“一请二送三联合”的模式,即:第一,请进来讲学。第二,送出去学习。第三,接受海外学者和学生来学院访问学习并开展联合培养。主要形式包括:学生交流学习、教师互访讲学、联合培养人才、课题合作研究等,学院实施办学国际化以来,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多渠道地拓宽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田纳西大学,马来亚大学等国外高校公共卫生学院(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实施了双方学生交换计划和联合培养计划;并开展各类合作项目和研究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或开设讲座,并通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实行双语教学,实现了异域文化体验的课堂化,这是也是对大学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该模式扩大学生国际视野,是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色。
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公共卫生学院也强调立足国内,针对公共卫生学生缺乏管理、应急、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公共卫生学院在国内建立综合实习实践基地。如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深圳市坪山新区政府合作共建公共卫生实践基地,探讨共建公共卫生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坪山新区的综合实践基地建成以后,不仅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提供了科研、实习、实践的基地,更为当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综合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卫生合作的典范,是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的公共卫生人才的另一特色。
二、教学方法
针对大学教育目前存在“教”与“学”脱节;“教师”与“学生”脱节;“学问”和“道德”的脱节等弊端,在教学方法上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新形势下,面临诸多国内、国际重大公共卫生新议题,传统公共卫生人才教学方式暴露出不少的局限性,包括:人才缺乏个性化,诸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面对现场复杂的情景一筹莫展等情况。在此背景下,学院在教学中尊重多样化的人才和学习方式,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第一,指导个性化选课,开展个性化培养。在校内、校外导师的帮助下,制定学业计划和职业计划,具体包括选择个性化“通识课程”、制定个性化社会实践计划、参与导师课程或在导师指导下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以及指导毕业论文、推荐工作单位。第二,丰富第二课堂,弥补教学计划不足。鼓励学生根据学业计划和职业计划,积极参加相关报告和讲座,并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纳入第二课堂考核。同时,针对公共卫生热点、前沿,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社会专业人士来学院做学术交流或报告,让学生们感受大师的精彩,弥补第一课堂不足。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作为老师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以国外教授在讲授中美医疗保健制度的差异比较时为例,他不是用课件简单地把两者的差异列出来,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知识和想象,列出目前医疗保健制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这样授课方式,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国外的大学教育通常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全国统编教材,老师上完课后,往往留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后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到互联网找寻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也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学术的最新动态。
3.提倡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孤立的学习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与他人合作,往往使得学习效益明显增加。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应对他人的反应,拓宽对问题思维,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素养的提升。团队精神的培养作为学院的一个培养理念,深入每个教学环节中,利用集体协作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分别选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案例教学法通过大量个案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力量,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素质显得尤为关键。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刻理解到如果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知识创新,都会无从谈起,所以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
1.引进人才,不断夯实内力。学院要发展,就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学院近年来引进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目前全部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学院针对性引进了一批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和数学等学科背景的专职骨干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培育了一批多学科融合的师资团队。即使如此,学院仍把师资的培养放在首位,使用与培养相结合,老教授起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鼓励年轻老师外出交流和学习。
2.国际视野,教书育人德为先。我院鼓励教师“走出去”,包括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科研合作等;同时“请进来”,包括接受国外访问学者进修、共同授课、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撰写项目申报书,建立稳固的联合“课程组”和“课题组”。例如,我院“人口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环境与健康”3个研究室由国际专家担任室主任。聘请国外知名专家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每年来学院工作3个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我院教师100%具有海外(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目前正在实施青年教师第二轮“海外研修”计划,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此外,因为教师为学生楷模,所以学院也一直强调职业道德建设与学科建设同等重要,树立“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
3.开门办学,聘请校外导师。公共卫生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一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不仅注重校内老师的培养,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公共卫生学界的专家合作,开门办学。学院聘请校外导师,均属公共卫生领域的权威专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利用校外导师的所长为我院培养合格人才。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国际化办学、开拓全球健康学新领域等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国际化视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已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学院教学、科研实力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国际化视野得到拓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学院本科生升学率、毕业率连年保持在93%以上,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我们相信只要采用开放纳新的态度大力推行高校教育改革,才能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培养出“国际化”、“复合型”、“实践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玲.论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应突破的六个瓶颈[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
[2]杨玲.关于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都市家教,2012,(8):54.
[3]季秀琴.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文献的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
[4]崔榕.关于大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1).
[5]钟勇为,王亚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2(3).
[6]廖进球,谭光兴,朱晓刚.我国大学教育应走本土化的国际化道路[J].高校教育管理,2008,2(2).
[7]邓翠菊.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大学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1).
[8]卫秦芝,万成松,郑莉,李华,吴娴波,邹飞.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