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奇
(原阳卢氏骨科医院麻醉科 河南 新乡 453500)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髋关节损伤的一种手术[1]。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时,医生需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进行麻醉,以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临床上通常用硬膜外穿刺法和蛛网膜下腔穿刺法对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麻醉。为了比较使用硬膜外穿刺法和蛛网膜下腔穿刺法对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4年7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年7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70例患者。我们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6例。他们的年龄在39~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11.4)岁。在这些患者中,有股骨头坏死患者27例,有单侧髂骨骨折患者14例,有双侧髂骨骨折患者11例,有单侧坐骨骨折患者10例,有双侧坐骨骨折患者8例。所有患者的各项手术指征均符合临床上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执行标准。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2]:①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患有精神病的患者。④患有相关麻醉禁忌症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髋关节损伤的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进行手术前,我们为两组患者均进行鼻导管通气、建立体外静脉输液路径等术前准备,并为其注射1mg的咪达唑仑以诱导其睡眠。
采用硬膜外穿刺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麻醉,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使患者保持侧卧位,选择其脊椎的L2节、L3节作为麻醉穿刺点,穿刺成功后将长度为3cm左右的硬膜外导管向其头端方向置入。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头高平卧位,为其注射浓度为1.5%的盐酸利多卡因,如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可分次对其注射小剂量的浓度为0.5%的盐酸罗哌卡因。
采用蛛网膜下腔穿刺为实验组患者进行麻醉,患者所取体位和医生选择的麻醉穿刺点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穿刺成功后,使用25G腰穿针对其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然后通过腰穿针为其注射浓度为0.5%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剂量及注射速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蛛网膜下腔穿刺完成后,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头高平卧位,向患者的头端方向置入长度为3cm的硬膜外导管,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平卧位,并分次为其注射小剂量的浓度为0.5%的盐酸罗哌卡因。
①优秀:进行麻醉后,患者的肌肉完全松弛,其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平静,无疼痛感。②良好:进行麻醉后,患者的肌肉变得松弛,其在手术过程中感觉疼痛,但可以忍受,在术后对其进行药物镇痛治疗可缓解其疼痛。③无效:进行麻醉后,患者的肌肉未变得松弛,其在手术过程中有强烈的疼痛感,手术因此终止。有效率=优秀率+良好率。
我们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进行麻醉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髋关节损伤的一种手术。进行该手术的患者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快,且无需长期卧床静养[3]。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时,医生需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其进行麻醉,以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临床上通常用硬膜外穿刺法和蛛网膜下腔穿刺法对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麻醉。但部分患者由于其脊柱发生钙化或骨质增生,若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其可能会发生单侧阻滞或阻滞不全的情况[4]。针对此类患者,医生需使用蛛网膜下腔穿刺法对其进行麻醉。使用蛛网膜下腔穿刺法对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麻醉的优点是:①麻醉剂的使用量较小,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身体负担。②麻醉平面稳定,麻醉起效快。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使用蛛网膜下腔穿刺法对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麻醉的效果良好。此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姜珍华.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8-29.
[2] 霍兰.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59-61.
[3] 吕秀梅.对比不同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11(1):16-16.
[4] 李国君.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4,9(2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