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2016-01-22 08:11何永健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2期
关键词:胃炎疗法有效率

何永健

(苍溪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四川 广元 628400)

慢性胃炎(CSG)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胃黏膜充血、水肿等,其胃黏膜的表面常呈花斑状改变,严重时还会出现局灶性糜烂或出血等病理性改变。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分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5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32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我们将这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5例,其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45.5岁,其病程为2.5个月~4.5年;在治疗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为44.5岁,其病程为3个月~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1.2.1 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规定,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标准是:患者以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以脘胀、嗳气、呕恶、纳呆、吐酸为次要症状。

1.2.2 慢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规定,慢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是:患者存在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烧心、泛酸等症状,进行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存在点状、条状或片状的红斑、出血点、水肿或渗出。

1.3 方法

采用西药疗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3.1 对照组患者 采用西药疗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①让患者口服海地特进行治疗,1片/次,3次/天。②让患者口服波利特进行治疗,10mg/次,2次/天。③让患者口服新络钠进行治疗,5mg/次,3次/天。④让患者口服甲硝唑进行治疗,2片/次,2次/天。⑤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3.2 治疗组患者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①进行西药治疗的具体方法同对照组。②使用胃舒汤为患者进行治疗。胃舒汤的药物组成是:苍术12g、白术15g、法半夏12g、青皮12g、木香15g、枳壳12g、乌贼骨25g、瓦楞子(锻)25g、白芨10g、元胡12g、当归10g、麦芽25g、蒲公英25g、甘草5g。将上述药物洗净后用清水煎煮,可每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服下。对于兼有湿热蕴结中焦,并且湿重于热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白寇仁12g、滑石30g。对于兼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竹茹15g。对于兼有脾气不足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党参30g,增加白术20g。对于兼有脾胃虚寒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良姜15g。对于兼有便秘的患者,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熟大黄12g。

1.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

参照卫生部在2002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①临床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③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治疗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 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存在胃痛、胃胀、泛酸、嗳气、恶心、纳差及烧心等临床症状的人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存在胃痛、胃胀、泛酸、嗳气、恶心、纳差及烧心等临床症状的人数均明显减少,且治疗组患者存在上述临床症状人数的减少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组29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23例,为显效的患者有4例,为有效的患者有1例,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5%。在对照组29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18例,为显效的患者有5例,为有效的患者有2例,为无效的患者有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2%。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下表。

表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内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3]与患者受到精神及神经刺激、饮食不节、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增多、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及其免疫因素密切相关。西医临床上常采用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及铋剂等药物为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这种疗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并且病情极易复发。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腕痛”、“肋痛”的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外邪侵袭,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湿热积滞所致。此外,气机不和、劳倦所伤、脉络瘀阻也是该病的常见病机[4]。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自拟胃舒汤的药物组成中,青皮、木香、枳壳、元胡具有理气消胀止痛的功效;乌贼骨、瓦楞子、白芨、甘草具有抑酸收敛、消肿生肌、促进新生的功效;苍术、白术、法半夏均具有运脾燥湿、和胃降逆的功效;麦芽具有宽中导滞、增加胃肠蠕动能力的功效;当归具有活血化瘀、促进黏膜修复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热消肿、泄降滞气的功效。将上述药物合用,可共奏燥湿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肿生肌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5],青皮、木香、枳壳均具有抗胃黏膜损伤、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和促进前列腺素E2分泌的作用,进而能够促进炎症的愈合。乌贼骨、瓦楞子、白芨均具有抑制胃液分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苍术、白术、法半夏均具有抑制呕吐、促进胃肠运动、抗副交感神经介质的作用。当归具有改善微循环、加速胃黏膜修复、促进炎症愈合的作用。麦芽具有促进消化、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蒲公英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作用。元胡、甘草具有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及抗溃疡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2%,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郑筱萸主编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消化道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

[2] 中华儿科杂志 1996第34卷第五期 294-297.

[3] 罗云坚 余绍源 黄穗平主编 中国临床诊治消化道专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9 75-86.

[4] 佘贤武主编 中医药成人教育 2007.12 51-52.

[5] 李仪奎 姜名瑞主编 中药药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 .

猜你喜欢
胃炎疗法有效率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