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该如何编写的讨论,包括鲁迅文章在教材中是去是留的讨论由来已久。本文从语文教育的意义出发,结合语文课程的处境以及语文教学存在的尴尬,认为当前教育者应明白语文是姓“语”的,而“语”“文”二者不可偏指,所以我们不必过于纠结这个“文”。
【关键词】鲁迅;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该如何编写的讨论,包括鲁迅文章在教材中是去是留的讨论由来已久,而讨论的结果不仅备受教育界、教学界等业内人的关心,还有很多业外人如新闻媒体、网民等对此也尤为关注。
一、正视语文教育之意义
一些语文教育界之外的人对“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一些教师、语文教育界学者对以上问题也不是很清楚。
首先谈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所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做语文。”①
顾名思义,“语文”当然姓“语”!正如徐林祥先生在《关于“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中论述的那样,语文教育,包括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方法等词语中“语文”的含义,都应理解为“语言”,为什么这门课程不叫“语言”而称“语文”呢?叶老曾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有时不仅指口头语言,将这门功课叫做“语文”,是为了强调这门课程不但包含口头的“语”,而且包含书面的“文”。
用现代观念来认识语文教育,从民族性这一层面看,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就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其不仅使学生们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祖国语言,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从工具性这一层面看,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从人文性这一层面看,语文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所以不管是学习鲁迅的《风筝》,还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都是学习祖国语言的教育,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且对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那我们又何必过于纠结这个“文”呢?
二、反观语文课程之处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严格上讲,语文教育中应先有课程内容,其次才有教材内容,最后教师依据这两者确定教学应该教什么,即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规定教学什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实践(实际教学什么)。
在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诗歌散文作品,如《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②。学生无论是学习教科书上的《秋天的怀念》,还是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鲁迅文章、感受鲁迅精神,都符合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且依据新课标,我们注意到其非常注重作为学习者本身的价值,全文“主动”一词出现12次,“自己”一词出现了45次,“实践”一词出现了19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是当下语文课程的着重点,而让学生自主学习鲁迅作品与这不是刚好不谋而合吗?
三、深思语文教学之尴尬
自鲁迅《风筝》从教材中删除后,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与深思,这就是部分语文教师称“《风筝》太难教了”并为其删除而大感欣慰。针对该现象,笔者认为这次大讨论俨然是为他们敲响了警钟!
从“教”看,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正如叶老所提倡的那样,“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③,所以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协调语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整合,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人文熏陶等多元结合,相互渗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可真正做到这些的老师是少之甚少啊!
从“学”看,在这种“应试”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这种对文本过度解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也只是归纳鲁迅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以及鲁迅的写作手法有哪些等,但鲁迅先生最为可贵的人格却被忽视了,这难道就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又被置于何处?因此,与其学这种“假语文”,那么宁愿不要学鲁迅,不要学语文了!
故有此言行的语文老师恐怕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多思考有关语文、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等问题,还得多关注学生,而不是紧盯教材。
注 释
①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1]徐林祥.关于“语文教育”的几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王旭明.语文教材应当增加鲁迅文章[J].语文建设,2013(11).
[3]孔庆东.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J].语文建设,2013(11).
[4]李怡.中学生应如何读鲁迅小说[J].语文建设,2013(11).
[5]王本朝.作为文章的鲁迅作品及其教学[J].语文建设,2013(11).
作者简介:徐晟,女,1991年生,硕士,就职于江苏省扬州生活科技学校,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