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梅
【摘要】现代的标点符号不仅承担了句读的功能,还兼备了表情达意作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对标点符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了。然而一些现象却不免又令人心生忧虑:一是舍本逐末,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二是厚此薄彼,忽视了对普通标点的开发。但只要戴好“潜心解读文本”这副眼镜,就不会让标点符号晃了眼睛。
【摘要】标点符号;关注;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都知道,最初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直至到了汉代才用起了句读。从宋代文人开始使用圈点,到明代时出现表示人名、地名的“︴”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标点符号用法》的出台并不断修缮,渐渐地,标点符号不仅承担了句读的功能,还兼备了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对标点符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了。执教者遇到感叹号自然会指导感情朗读,看到省略号就会设计想象、补白,读到双引号则会引导进行深入思考……标点符号虽然微小,却总有“足道”之处。然而欣喜之余,一些现象却不免又令人心生忧虑。
一、舍本逐末,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不少执教者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尚浮于表层,就急于设计教学亮点,于是便爱抓住标点符号来做文章。【案例1】《狼和鹿》(精读第三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出示句子):“森林里的“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灌木、小树、嫩枝、树皮”,它们还会吃些什么呢?生:掉下来的树叶、树根、杂草和野花。师:那你们是从哪个标点符号知道鹿还会吃别的一些东西的呢?生:省略号。师:是啊,我们读书时不但要关注文字,还要注意这些标点符号,它们也会说话噢。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进行想象、补白,这也是我们许多老师常用的一招,因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使文本内容更为丰富,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可谓一石多鸟。但如果我们把目光再前移一点,对省略号前面的“灌木、小树、嫩枝、树皮”这四个词语细细品味的话,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层层递进。迅速繁殖的鹿开始时还有灌木可吃,后来就只能吃小树,把各种植物的嫩枝都吃光后,就只好啃树皮了。这四个词语不但表现了森林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其中的“小”字和“嫩”字更是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惋惜之情。同时,这个句子还照应了此段后文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一句。试想,如果有了以上体会之后,再让孩子们来进行补白,那他们的想象和表达就会有“本”可依,有“序”可依了,收获的当然也就不仅是想象能力的提升了。
二、厚此薄彼,忽视了对普通标点的开发
特别的总是吸引眼球的,语文课堂上也是如此。冒号、引号和破折号等常是语文课堂的座上宾,而逗号、句号这些使用频率极高的标点却只是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露个脸,之后便无所作为了。当然这跟我们的年段教学目标是有关系的,但也并非是到了高年级就无须再多看逗号、句号一眼了,请看这样的教学片断:【案例2】《青海高原一株柳》(精读第7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株柳树。请默读课文第5—9节,关注文中那些触动你思维的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随时记下你的感受。(学生默读,批注后,开始交流。)师:请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生:我觉得“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并列的小句子,显得很整齐,读起来也很顺口,有气势。(生朗读此句)师:你从哪个标点看出这是两个并列关系的小句子?我们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结构相似的小句子之间可以用分号隔开,那你能仿照着再写一句吗?(出示“经历过,又”,指名说)师:可见这株高原柳是多么顽强啊!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吧!(生齐读此句)
在这一片断中,执教者关注了分号,引导分析了分号前后两个小分句之间的关系,并指导通过仿写来体会高原柳生长环境之恶劣。这都是符合年段学习要求的。但如能再走一步,把目光由分号移到后面的句号上,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可以对比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案例3】《青海高原一株柳》(精读第7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呢?请默读课文第5—9节,边读边用笔记录下你的感受。(学生默读,批注后,开始交流。)师:请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1:“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这句中的3个“多少”表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师:来,读出你内心的感受来。谁还能从句式方面谈谈这一句?
生2:这句话中有个分号,分号前后小句子并列,读来很有
气势。师:你读一读。那如果把句尾的句号也改成分号,猜猜后面还该有怎样的句子?(学生思考,指名说,出示“经历过,又”,学生思考填空,教者提示: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原气候的资料以及课文第6节的有关语句,指名说)师:是啊,这株高原之柳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多少挫折与磨难啊!这么多的想象都是由小小的分号和句号引发的。
生3:我觉得句尾的句号应改为省略号。因为这株柳树所经历的磨难应该不只是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还应有很多。(许多学生点头)师(吃惊地):天哪,你居然会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作者陈忠实听了该有多么高兴啊!这一小小标点的改动带给你哪些感想?
生4:我觉得课文也不都是完美的,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改
一改。
生5:不仅仅是课文,我们要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师(吃惊地):天哪,你的话更让我吃惊。因为你说出了我们科学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那就是——怀疑。
这一片断与案例2相比较,都是关注分号,但明显后者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究其原因,案例2中的执教者只关注了吸睛的分号,而忽视了大众脸的句号。而案例3中,将句号改为分号这一环节,带动学生对这一标点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并进而质疑文本,提出了一个相当棒的见解——将文中的句号改为省略号更具有表现力。显然,在案例3中,分号只是一块跳板,落地点在句号上,牵出省略号的同时,学生们更是收获了大胆质疑的宝贵精神。小小句号成了大功臣!
小小的标点符号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只要我们戴好“潜心解读文本”这副眼镜,就不会让它们晃了眼睛,就定能让它们在语文课堂上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