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之一,出现频率之高,容易混淆,本文结合《归去来兮辞》中的“以”字作用法辨析,并强调一同作连词用的“以”字与“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话语。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以;介词;连词;辨析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以”字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之一,也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在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部分使用频繁、应用灵活,比较容易混淆,因此,正确把握“以”字用法对理解文言语句至关重要,本文以《归去来兮辞》中“以”字作为具体分析对象,阐明“以”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一、“以”字概述
通过对“以”字古今纵向的考论,“以”字常被用作介词与连词,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也曾有介绍,“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它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也就是说,古今中“以”字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对“以”字在具体文本中作一个用法辨析。
二、“以”字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法分析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经典之作囊括了大量的虚词,全文除小序共60句,22个“以”,14个“之”,12个“而”,由此可见出现之频繁,可以作为一个模本进行简而析之,具体文本如下:(1)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3)家叔以于贫苦。(4)公田之利,足以为酒。(5)既自以心为形役。(6)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7)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8)引壶觞以自酌。(9)眄庭柯以怡颜。(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1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1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1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15)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16)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17)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18)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0)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2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以”字在本文中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是作介词,“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常见用作介词,它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第(2)(7)(17)句用作介词,注意两点,①第(2)句中的“以”字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凭借,也就是以文中的爱惜人才为凭借,解释为“拿、把”。②第(7)(17)句可以解释为拿前面的路程来问行人,把春天到来这个事情告诉我,“以”字组成介宾词组,注意介宾词组的语序,这是介宾词组的后置,也可以解释为“用、把、拿”。第二种用法是作连词,连词表示的是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常见的几种前后逻辑关系为:“并列、因果、目的、修饰、承接”。①第(15)句中“息交”与“绝游”是同义,都是同外界断绝交游,故逻辑关系上表示并列。②第(3)(9)表示因果关系,第(9)句因为看到院落中的树木,所以心情觉得很愉快。③第(11)句园中每日散步成了一种乐趣,表示一种结果。④第(4)(8)(10)(16)句中的“以”字的逻辑关系表目的,第(8)句拿酒壶酒杯的目的是饮酒,第(10)句倚在南墙上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傲世情怀。⑤第(1)(21)(22)句中的逻辑关系表示为承接,所谓承接就是前后内容的衔接,前后内容一般为连续性动作,第(21)句中,登东皋与放声长啸,顺应自然变化与度到生命的尽头是连续性的动作。⑥第(6)(12)(13)(14)(18)(19)(20)句的逻辑关系表示为修饰关系。这些语句中的“以”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三、“以”字与“而”字的联系及教学运用
上文中对《归去来兮辞》中22个“以”字的用法作了具体分析,把常用的几种用法以及作连词用的几种逻辑关系作了阐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同作为连词用的“以”字与“而”字有不谋而合之处,一种是“而”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与前一行为会发生某种逻辑关系。如第(11)句中,园门虽设,但是常常关闭,表示逻辑上的转折;第(21)句中,面对清流吟诵新诗与前半句登东皋放声长啸中的“以”都是一种承接关系,表示前后动作的连续。另一种是作修饰讲,“而”字也是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如第(18)(19)句,是这样翻译的,沿着深远幽深的山沟,经历高高低低的山丘,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泉流涓涓细水慢流。显而易见,“以”字和“而”字都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一种修饰关系。
我们对虚词作研究,目的无非就是更好的理解文言话语,根据上文的分析,在判断虚词的用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句中文意以及前后类推的方式去判断,教师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其辨别虚词的用法,不能局限于固有的用法,要时刻注意研究虚词的用法是为理解文意服务的,教师要灵活处置。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曹新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简介:柴可忠,男,1991年生,青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