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反映到餐饮领域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80后”、“90后”餐饮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餐饮经营与管理,猛烈冲击老一辈餐饮人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80后”、“90后”人群成为消费主体,以他们固有的身份标签去选择自己心目中的餐饮模式。这两大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一拨新生代餐饮的迅速崛起与发展。而对于广大餐饮人来说,不论是年轻的“80后”、“90后”,还是稳重的“50后”、“60后”,都必须去面对这一身份标签对于餐饮经营的影响与冲击。
创意先行法则
“80后”、“90后”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并不匮乏,但也称不上丰富的年代,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80后”、“90后”们对美食的要求既不像老一辈那么随便,也还没有到达能够品尝顶级美味的水准。所以这代人在选择餐厅的时候,更关注的是餐厅的创意。而如何制造出“80后”、“90后”们的创意关注点,新生代餐饮人绝对更有心得。一样的教育背景,一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更能够洞悉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风林火山”的老板是一个“80后”年轻人,他给餐厅注入的标签最初是“一家牛板筋火锅店”,后来又将标签扩延到“一家专门吃肉的店”,标签简单且精准。他通过微博、微信营销,让餐厅的形象深入人心,然后通过各种带有话题性创意海报,将餐厅的理念和产品深入浅出的灌输到食客头脑中,达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简单而平常的美食,通过严密的创意策划,重新被打造成一个更加时尚的产品。“蟹小妹”的营销理念更加接近“90后”年轻人,一只经网络爆红的励志蟹的故事为餐厅品牌勾画出一个立体的形象,通过这个生动、可见的形象,餐厅成功与食客产生互动,将品牌精神灌输到消费者心中。
从共鸣到互动
可以说,在“80后”之前,没有那个年代的人能够拥有如此确切且统一的标签,以至于最后创造出一个专属词汇:“80后”。正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拥有很多的共同点,所以一些共同经历的事件就特别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很多年轻的餐饮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从“80后”人群的共同点上做文章,进而将大家聚集到一起。“8号学苑 VS 8号苑”为大家打造的是一个“80后”人人皆知的教室氛围,餐厅的菜品并不具备显著特点,但仅通过上课这一共性就成功的将“一大群粉丝”聚集到一起,并通过上课互动的形式,进一步将那些对“课堂”这一情境有怀旧情结的人笼络在一起,这种做法在很多老一辈餐饮人心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它就真切的发生在“80后”餐厅中。
永恒不变的情感牌
曾经,“80后”、“90后”被冠以冷漠、自私的标签,但随着“80后”、“90后”们的不断成长,大家逐渐发展,这一群体不但极其重视感情,而且特别容易被感情所牵制。这时,永恒不变的情感牌成了抓住这群消费群体的秘密武器。其中“八巴兔”主打的因爱而生的火锅店的故事,是主打感情营销牌的典型代表。餐厅将品牌形象与一个发生在四川火锅店的爱情故事相融合,让人们通过对故事的感动,从而爱上这家餐厅,进行成功的品牌营销。情感牌虽然是一个比较传统营销策略,但对于特别容易动情的“80后”、“90后”来说,似乎是个特别简单且有效的方式。
编辑后记
其实在2014年底,我们还没有深切的感受到年轻一代餐饮人对中国餐饮业的猛烈冲击,当时制作《8090后,用餐饮的方式读懂他们》这个专题的目的旨在通过讲述“80后”、“90后”餐厅的故事,挖掘“80后”、“90后”的消费习惯,为大家提供一些崭新经营思路。然而当时钟指向2015年12月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这一年当中,中国的餐饮业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餐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后”、“90后”切实成了餐饮业的主体消费群,他们的思想对于餐饮营销理念的影响日趋加深,能否抓住“80后”、“90后”消费群体甚至决定了一个餐饮品牌的成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德说:“社会就是模仿。”在民族精神和社会导向的激励下,人们的发展总是会从无意识、不自觉、外在、表面的“模仿”变成有意识、自觉、内在、深刻的“模仿”,这是文化精神的功能。而毫无疑问,中国的餐饮业也正在经历这一“模仿”的过程。众多餐饮品牌在逐渐去了解“80后”、“90后”的消费习惯,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他们消费习惯的营销理念,不论是标新立异的创意、刻骨铭心的情感故事,还是运用多种互动手段,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其实都是在通过模仿“80后”、“90后”的人格特性,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同时,毋庸置疑,“80后”、“90后”餐饮人更懂得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特性,所以就目前阶段看,新生代餐饮人已经从“玩乐”标签转型为“新锐”代表,成了一个时代的崭新主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