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的Meta分析

2016-01-21 07:22吴墨源黄婷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睡眠障碍Meta分析儿童

吴墨源,黄婷红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117)

中国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的Meta分析

吴墨源,黄婷红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117)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2004-2013年间发表的中国0~12岁儿童睡眠障碍的报告率进行系统评价,并分析相关症状在不同地区、性别、学龄期前后等因素间的差异。方法: 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以及Fulink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检索相关文献,使用STATA进行分析合并报告率,并对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阶段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我国儿童睡眠障碍合并报告率为35.1%(95%CI:29.9%~40.3%),磨牙、打鼾和睡眠不安等相关症状的报告率较高。不同地区报告率有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报告率为32.5%(95%CI:21.4%~37.9%),中部地位为37.7%(95%CI:24.5%~51%),西部地区为42.4%(95%CI:29..4%~55.4%);相关症状在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童在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磨牙、睡眠不安等症状的报告率显著高于女童,而女童在梦呓症状上报告率高于男童;学龄期和学前期的儿童睡眠不安、磨牙和打鼾三个症状的发生率都较高,学龄期儿童睡眠状况不如学前期儿童。结论: 我国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较高,需要引起研究人员,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按照上述标准,我们共检索到118篇研究。通过阅读标题和进行初次筛选,在对初选的文献全文阅读再次筛选,最终符合研究要求的共24篇,如表1所示。研究涉及全国多个省市,总样本量为55891例,样本量最大为14883例,最小为522例,发表时间为2004-2013年。研究对象的年龄在0~12岁之间。资料的提取信息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区、样本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等中国儿童睡眠障碍总报告率以及相关症状报告率。

关键词:儿童;睡眠障碍;meta分析

收稿日期:2015-09-13

作者简介:吴墨源(1991- ),男,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与学习;黄婷红(1990- ),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6-0162-04

一、引言

儿童的睡眠质量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智力和心理的发育,儿童睡眠状况及其发生机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个地区的研究者对儿童睡眠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受到样本量、研究设计以及地域分布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报告率参差不齐,如刘玺诚等人(2004)[1]研究的报告率为23.54%,黄小娜等人(2006)[2]基于我国12个省市调查中发现城市 0~5岁儿童睡眠障碍总患病率为 20. 87%,与国外水平相当。也有研究者调查的结果较低,为15.3%(陶公民,2010)[3]。还有研究者调查的报告率高达69.7%(熊家玲,2010)[4],一些研究性别差异的分析也没有一致的结论。因此,很有必要采用 Meta 分析的方法对已经发表的有关报告率的结果进行系统评价,以期对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已有的研究,研究者对睡眠障碍的相关症状的选择并不统一,本研究将关注最常用的9个症状:打鼾、喉咙哽咽、张口呼吸、呼吸暂停、磨牙、梦呓、梦游、肢体抽动、睡眠不安。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以及Fulink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分别以“儿童”、“幼儿”、“小学生”、“睡眠障碍”、“睡眠情况”、“睡眠质量”、“children”、:“adolescents”、“China”、“sleep characteristics”、“ sleep disorders”、“ sleep disturbances”组成并列的题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的主题词搜索并筛选文献。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1)文献是关于睡眠状况的调查研究;(2)研究对象为中国地区的儿童,幼儿,身体正常,年龄在0~12岁;(3)对于多中心的研究以覆盖面更广的大样本研究为准;(4)调查采用了公认的问卷,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悉尼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临床问卷。

2.排除标准

(1)关于睡眠状况或者睡眠障碍的综述报告;(2)研究对象不是儿童,或者存在疾病和生理缺陷的儿童;(3)重复发表或者资料雷同的研究报告;(3)研究报告数据缺失,或者数据无法提取和转化。

3.文献收集结果

4.统计方法

采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χ2=4889.33,p<0.01,I2>50%,所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通过漏斗图,结合Begg秩相关和Egger回归分析进行发表偏倚性分析,对大样本间报告率的比较采用二项分布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文献收集情况

三、结果

(一)元分析结果

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睡眠障碍合并报告率为35.1%(95%CI:29.9%~40.3%)。睡眠障碍的相关症状中,磨牙和睡眠不安和打鼾合并报告率较高,分别为9.3%(95%CI:7.2%~11.3%)、9.1%(95%CI:6.6%~11.6%)和6.6%(95%CI:5.6%~7.6%)。

对性别、年龄阶段、地区等不同特征的儿童的睡眠障碍相关症状报告率进行亚组分析。年龄阶段划分为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地区分布则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由于文献数据提取有限,对不同亚组特征睡眠障碍的总报告率,我们只分析了学龄前和不同地区特征的合并报告率。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合并报告率为39.6%(95%CI:30.5%~48.6%)。东部地区报告率为32.5%(95%CI:21.4%~37.9%),中部地位为37.7%(95%CI:24.5%~51%),西部地区为42.4%(95%CI:29.4%~55.4%),通过检验发现,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少。

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在性别、地区和年龄阶段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男童和女童睡眠不安的发生率都较高,分别为11.5%(95%CI:6.8%~16.2%)和10.1%(95%CI:7%~13.2%)。男童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磨牙、睡眠不安等症状的报告率显著高于女童,而女童在梦呓症状上报告率高于男童,喉咙哽咽、梦游和肢体抽动三个症状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年龄阶段上学龄期和学前期的儿童睡眠不安、磨牙和打鼾三个症状的发生率都较高,除了打鼾和喉咙哽咽两个症状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症状均为学龄期高于学前期。在地区差别上,各个症状在三个地区均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喉咙哽咽和张口呼吸两个症状的报告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呼吸暂停 磨牙、梦呓和睡眠不安等四个症状的报告率显著高于东部和西部,而西部地区打鼾、梦游和肢体抽动的报告率高于其他地区。

(二)发表偏倚性分析

漏斗图如图1所示,24个研究分布比较分散,Egger线性回归分析结果,t=2.084,p=0.01,95%的置信区间为4.329~27.794,认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Begg秩相关结果显示,Kendall评分为0.6,z=0.49,p=0.137,即发表不存在偏倚性。

图1 中国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

四、讨论与结语

我国儿童睡眠障碍合并报告率是35.1%(95%CI:29.9%~40.3%),高于国外与国外报道的20%~25%报告率[25],说明我国儿童整体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其中磨牙,睡眠不安报告率最高。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涉及多个因素,既有可能由身体生长发育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遗传或者疾病引起。有研究者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比较中美儿童的睡眠模式和睡眠问题,发现中国儿童的睡眠问题多于美国儿童[26]。也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学龄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与美国相比相差将近1 h(9.25 vs 10.15 h)[27],这些可能是导致我国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原因。呼吸系统问题也是目前研究者关注的危险因素。元分析结果表明张口呼吸和打鼾等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症状报告率为4.2%和6.6%,喉咙哽咽为1.1%,呼吸暂停为0.4%,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且危险性高的疾病,打鼾、睡眠不安和张口呼吸是症状表现,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症状处于较高的报告水平,需要引起研究者重视。

不同亚组特征分析表明,睡眠障碍在不同研究地区、性别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睡眠障碍总体报告率东部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拥挤的住房空间和不佳的生活环境可能影响儿童睡眠质量。另外,不同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叶新华(2013)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存在儿童睡前进食,不能单独入睡,入睡需要帮助等不良习惯。相关症状分析发现,三个地区睡眠不安,打鼾和磨牙都有较高报告率,反映了我国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的共性。

尽管受制于纳入分析的文献数据原因,无法直接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但是从纳入研究的相关症状报告率可以看出,男童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磨牙、睡眠不安等症状的报告率显著高于女童,而女童则梦呓症状报告率高于男童,喉咙哽咽、梦游和肢体抽动三个症状则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男童的睡眠状况要差于女童,这可能与男童的生理特点和活动特点有关。在年龄阶段差别上,除了打鼾和喉咙哽咽两个症状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症状均为学龄期高于学前期。学龄期儿童的睡眠状况差于学龄前儿童,说明说明儿童睡眠障碍症状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多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还不够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育,自动活动的扩大,新的睡眠问题开始出现。除此之外,学龄期儿童的学业压力,学校的不合理作息安排压缩了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数码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城市环境的恶化可能也是导致学龄期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较高原因。

总之,我国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偏高,睡眠状况不佳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尽管近年来我国儿童睡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和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而改善儿童睡眠状况,为儿童睡眠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多方位配合。

由于本研究是非实验性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文献。所纳入研究文献有一定发表偏倚性,因此可能对本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玺诚,卢秀英,马渝燕,等.北京地区2~6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4):301-303.

[2]黄小娜,刘玺诚,蒋竞雄,等.中国城市2~5岁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151-152.

[3]陶公民,陈京栋,方红英,等.铜陵城区3~12岁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6):510-513.

[4]熊家玲,杨莉萍.自贡市3~6岁儿童睡眠障碍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048-4049.

[5]蔡晓红,李昌崇,张海邻,等.温州地区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2):728-730.

[6]谢娟娟,陈灏健,钱俊.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64-65

[7]郝秀芳,马延祥,张昊,等.延吉市2~6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0(19):2577-2578.

[8]程敬文,陈凯,郭铁军,等.广州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4):388-390.

[9]王继林,甘文玲,王念蓉.重庆市城区0~5岁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30-132.

[10]刘毅,刘慧燕,杨红,等.1007名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0(3):39-41.

[11]张民,李丽红,孙亚君,等.长春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6(4):242-243.

[12]蔡益民,易著文,黄辉,等.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3):353-356.

[13]熊菲,杨凡,毛萌,等.成都市学龄儿童的睡眠状况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6):1014-1017.

[14]吴葆宁.南宁市0~5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215-217.

[15]杨少萍,彭安娜,张斌,等.武汉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164-165.

[16]贾丽红,王宏伟,颜南,等.沈阳市2~6岁儿童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14-415.

[17]马亚飞.2000例3~12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25-126.

[18]吕艳莉,毛定安,尹国燕,等.长治市3岁~12岁儿童睡眠情况流行病学初探[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1):22-24.

[19]黄任秀,李红辉,邓梁琼,等.柳州市0~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9):4235-4237.

[20]李玉兰,邹敏书,王琳,等.2~5岁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J].医学综述,2011,17(10):1590-1592.

[21]谢海虹,郭锡熔,曲红明,等.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问题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9):794-796.

[22]贺赞群,邓冰,孙袁,等.贵阳市城区0~5岁儿童睡眠习惯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479-3481.

[23]岳立文,曲红明,祝丽珺,等.南京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312-1314.

[24]叶新华,陈虹,席莉华,等.兰州市2~7岁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00-103.

[25]JA M, JA O, MA. C.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sleep.[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 1999.

[26]Liu, X, Liu,等.美国和中国学龄儿童的睡眠模式和睡眠问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46-47.

[27]Touchette.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patterns and behavioral/cognitive functioning at school entry.[J]. Sleep, 2007, 30(9):1213-1219.

[责任编辑王南山]

猜你喜欢
睡眠障碍Meta分析儿童
非运动性症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探讨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大出血临床治疗中应用的Meta分析
中药熏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及治疗策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某社区门诊苯二氮类助眠药处方情况及分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