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知草
发展民族图书出版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数字化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从政策、市场和人才三方面提出了思考。
热词:民族图书 现状 挑战 策略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数字化时代的大环境下,民族图书出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亦面临巨大的挑战。笔者作为热爱民族图书出版事业的少数民族编辑,结合近30年的工作实际和体会,将在本文浅谈对我国民族文字图书出版事业面临的挑战和今后发展的思考。
我国民族图书出版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约有3000万人使用本民族文字。
国家高度重视并开启了民族出版事业,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民族图书出版、印制和发行功能完备,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需要的完善出版体系,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民族图书出版队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社由原来的17家发展到现今的38家。近10年来,仅民族出版社每年出版民文图书600多种,其中藏文图书300多种,占全国藏文图书45%左右。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哲学、历史、医学、天文历算、古籍文献、科技、少儿等,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民族图书出版事业的意义
发展民族图书出版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我国宪法规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长期以来,我国民族类出版社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如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124卷)《中华大藏经·甘珠尔》(对勘本108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藏医药大典》《汉哈大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彝族文学史》《凉山畜牧科普丛书》《藏传历算大全》,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藏文字典》《唐蕃故道》《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藏历史文化辞典》《四部医典要注》等,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条件的冲击
一直以来,国家对民族类出版社实行财政全额或差额补贴政策,各出版社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变,市场运作机制开始对民族类出版社带来较大的冲击。民族出版单位与商业化的出版社相比,市场竞争力差距很大,表现为市场萎缩、图书成本增高、发行量少、人才外流及断流等。
由于社会公益属性和特定的有限市场人群,全国各少数民族类图书出版发行存在图书利润低、读者少,书店不愿经营,市场急剧萎缩现象。如东北地区1983年有朝鲜文图书发行网点173家,10年后仅剩21家,现在只有10余家。
按照图书出版的规律,印数超过5000册的图书才能赢利。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口总量及读者不多,无法提高印数,因而出现亏损是普遍现象。且近年来图书出版的成本日益升高,国家划拨到出版社的专项补贴有限,有的甚至难以维持生存。为解决生存问题,很多民族出版社开始转项,“以汉养民”,用出版汉文图书赚到的钱弥补民文图书的亏损,但即便是汉文图书的出版,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困境。此外,由于民族图书出版市场的萎缩,经济效益欠佳,导致人才的外流和断流,是行业发展的一大隐忧。
2.数字化时代的民族图书出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数字化的普及,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出版业所面临的来自数字出版的冲击看,国内外出版业距离数字出版并不远,我国纸质出版物销售册数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码洋只是略有增长,去掉物价上涨等因素,实际上很可能处于下降趋势,而同期数字出版却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之势。除了市场份额与读者资源的争夺,网络出版发行商对出版发行渠道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当然,在我国民族图书出版行业有其特殊情况,如出版书籍的公益性质、财政补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尤其是数字化的水平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这些使得对数字化冲击的感受不如商业化图书出版业的紧迫。但无论如何,数字化作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值得民族类出版社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地去应对。
3.境外文化渗透
当前,民族出版业还面临着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渗透的问题。随着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发行的萎缩,特别是宗教经典著作、经文和宗教政策法规类的民文读物匮乏,境外敌对势力乘虚而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非法宗教出版物,宣扬极端宗教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破坏民族团结,危害边疆地区稳定。
另一种文化渗透的表现形式是境外机构和组织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并进行负面解读,在国际上造成负面影响,并使国家在相关议题上陷入被动局面。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图书出版界面临的新的挑战。
促进民族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策略思考
1.政策思考
随着全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各民族类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后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首先必须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
2007年中央五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的文件,明确了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属性,要求中央和地方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逐年有所增长,并提出具体的扶持措施,这一文件的出台对于民族类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2009年,中央确立的仅有的4家中央级公益性出版社中,民族类出版社即占2家,包括民族出版社和中国藏学出版社。对于地方民族类出版社而言,相关的扶持政策尚有待于各级政府的进一步落实。
2.市场思考
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民族类出版社还应练好内功,做好本单位的内部改革,建立真正适应市场机制的管理运行和绩效考评体制,以提高市场的适应力和综合竞争力。主动寻找具有市场潜力的优质稿源,多关注行业动态,读者需求,文化发展趋势及那些具有抢救性的、继承性的、宏大的民族文化出版项目,以及国内有影响的大作家的作品,主动去组稿,打造专业化的学术精品和大众市场化相结合的出版平台,逐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出版公益性质的“走下去”(农家书屋、寺庙书屋)读物和有关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读物,使民族类出版社成为传播和输出我国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阵地。
3.人才思考
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编辑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培养一名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编辑,其难度较汉文编辑更高。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编辑,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精通本民族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熟练掌握出版编辑加工技术,熟悉所加工书稿所在学科领域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现实情况是,由于各高校没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新参加工作的编辑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应届大学生或研究生,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单一,存在对编辑加工技术的陌生、在加工书稿所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不足等问题,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显然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由于现行民族类出版社体制和市场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出版社核准招聘的编制少,同时也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因此,从长远角度看,应重点加强对现有编辑人才的编辑加工技术、文字水平、专业知识的培养。
另一方面,出版社不仅需要有专家学者型的编辑,而且需要企业家型的编辑。作为企业家型的编辑,主动去选择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策划有市场前景的图书进行市场化的营销。同时,建立相关的配套激励机制。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可借助政府有关政策的扶持,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出版机构合作,以培训、挂职等方式,学习培养人才、出版策划、市场营销、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民族类出版社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