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探究

2016-01-20 06:38刘俊红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童话教学探究小学语文

刘俊红

【摘  要】童话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与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完美契合,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童话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4-01

童话以其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深受儿童的欢迎,并被广泛的编入各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根据相关教学研究可知,童话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感悟童话故事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是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突出童话故事想象与幻想的特点

童话是由作者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丰富的幻想以及运用夸张的手法创作而成的,因此其具有想象与幻想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抓住童话作品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将学生引领到童话的幻想世界中,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童话朗读,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引领学生去感悟童话故事似真实幻、亦虚亦实、超越时空限制的幻想氛围。其次,全面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童话故事的真实情感,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意图。最后,让学生对某个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改编或者重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思维想象能力。

二、科学处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关系

虽然童话故事是由作者的幻想与虚构而成,但其确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真切处理童话故事的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4次点燃火柴并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4次幻想,这些情节都是小女孩虚构而成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被冻死和饿死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是真实的。这也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也是穷人渴望光明与幸福的强烈愿望的真实反映。又如《小猴子下山》,故事虽是虚构,但却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以小孩子得陇望蜀、顾此失彼、办事有始无终、兴趣无常等常见缺点为创作依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童话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童话的思想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童话的真实意义。

三、创设童话教学情境

创设童话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延伸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其更好的理解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青蛙看海》一文中,松鼠与青蛙一同跃过了无数台阶,最终抵达山顶并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然而故事情节在此就结束了,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故事的空白,提出问题“青蛙经过了重重困难终于看到了大海,此时它会和松鼠有什么样的对话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根据故事的情境进行对话。如此一来,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课堂气氛,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并深化其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未必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去努力,那梦想必定不会遥远,并鼓励学生像青蛙一样拥有坚持的信念、树立信心,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童话的内涵

小学童话语言通俗易懂,对小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大多数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童话教学中习惯侧重文本句意的讲解,经常抓住童话故事中的重点语句大做文章,想让学生抓住理解技巧,让其在简单的文字中理解故事大意。如此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童话故事的受众主要体是儿童,教师不应过多的从自己的观点对故事作出理性的解析与讨论,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由理解故事内容,而教师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学生共同进入童话世界,并与其感悟当中的喜怒哀乐,而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观点难免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童话教学是难以一蹴而就的,应尊重学生对于童话理解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童话教学中自己去品味与思考。

五、减轻童话教学的道德训诫

当前,在我国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倾向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训诫,意图是为了让学生能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为简单,并不能全面的进行理性思考,如果一味的强求学生去接受这些思想,只会压抑学生的天性,教学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蚂蚁和蝈蝈》一文,故事主旨是批评蝈蝈的懒惰,赞美蚂蚁的热爱劳动;《三袋麦子》也是过于侧重道德的培养与训诫,使得童话故事丧失了其应有的童趣,使得原来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并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童话教学不应以认知作品为最终教学目的,而应是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以减少困扰学生的无意识压力,教师应利用文学审美的方式来重视与保护学生的本善之美、本性之美,尽可能的让学生的童心免受世俗的干扰。例如《小猫钓鱼》中,小猫的三心二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小猫的天性,而不应将成人世界的要求过多的强加小猫身上,让其可以像它妈妈一样抵抗外界的“诱惑”。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避免将充满趣味性的童话故事变成了生硬的德育课,异化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童话教学探究小学语文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探究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