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于学科理解方式的课堂教学创新

2016-01-20 06:49唐莉
速读·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师生创新教学

唐莉

摘 要:随着新教改的出现,创新教育逐渐变革了传统教育。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现象,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师生合作或者生生合作的去解决问题。教师也从以前灌输知识的角色转换为“产婆”,帮助学生导出已经有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爱”育人,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产生情感协调效应,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创新;师生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偏重知识灌输,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依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的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受我国高考教育制度的影响,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老师们只想一味的提高考试分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严重阻挠了师生双方心智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情操,意志,创新,自主意识的培养,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极端的升学压力下发生位移,教学方式呆板,目标缺失,效率低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情绪。我们应该意识到,课堂教学目前最大的危机是缺乏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要割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力,个性乃至全体教学的培养目标,应高扬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寻求以创造而不是以理解与记忆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价值取向。如今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有增无减,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大量的知识,课后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这样的教学只是注重了量的堆积,而忽视了质的保证。其实在教学中不一定教学的时间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而是应该注重教学的效率,给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内容。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学科的理解方式决定教学的有效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科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形象,强调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你教我学,你说我记等传统的课堂呈现将无法适应今天的教改。如今的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强调扎实基础知识,实际上基础知识并不基,反导致学生的知识零散,浅表;布置大量的作业,实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对技巧的掌握粗表。在课堂教学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对学科教材的处理也应该坚持创新的原则,而不是坚持本本主义,书上有什么,就教授给学生什么,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学科教材的内容一般会比较多,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压缩,教授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框架,在大脑里形成知识的基本轮廓。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教材处理时,也要坚持综合化原则,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使学科知识更易理解与应用。传统教学中,学科知识只是局限于课堂,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们虽然学到了理论,如果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生活中,他们便手足无措,使大脑与双手不能很好的结合。在创新型课堂上,应该将学科知识生活化,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也正验证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为生活做准备的说法。最终达到组织化,概括化,结构化的目的。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 无处藏身”的活动,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的丰富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如:访问当地的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由来,了解当地历史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在创新型的课堂上,教学好比是农业生产而不是工业生产,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就如同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一样,而工业生产的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品。既然教学是面对有生命的个体,那么教学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内源性。每个学生都有发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形成问题意识,发现问题。②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进行差异教学。差异性有两种类型,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和认知方面。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社会性,学习风格,气质,性格等方面。基于这些差异,教师对学生应进行因材施教。③整体性。采取整合性教学。整合性教学的内涵是教师将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技能及基于教材的教材“衍生物”与教材相结合。整合性教学整合的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知识与学生的技能,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整合。第二,学生的个体社会化。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学生的社会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经验”三个方面的整合。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是一种催生的教学模式,即重视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以至于造成教师在讲台上一直讲,学生扮演着收音机的角色,这样的课堂只会让课堂越来越无味,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于此对比,在创新型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是助产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变为“实践的创造者”,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学习。

课堂教学创新应坚持发现教学的思想。使学生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发现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从一出生就有发现的本能,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能力的增强,发现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发现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自主的人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用联系发展的眼光,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知识的一条必由之路,将这三者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在自主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探究。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置规律于不顾。“强扭的瓜不甜。”这话就非常通俗地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违反规律办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立的人,具有思想的人。自主需要自觉,自觉需要培养。“学习要靠学生自己用功,老师不过是个引路人。”一方面是说学习要靠学生自己下苦功,另一方面是说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而不是包办代替。

课堂教学创新应坚持探究性教学的思想,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切实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结论教学”就是将结论性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要改变“结论教学”,就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性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更能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应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自觉的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思考情境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关系,情境应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应有利于促进教学的顺利展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观察,思考教学对象,对不理解的知识产生疑问,这种问题意识的形成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能提出问题,才会有新颖想法的产生,才能实现创新。其次是学生的自主探索阶段,当第一段学生的问题提出以后,就要开始自主探索问题,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形成假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全得到了展现,不再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这样自主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不易遗忘。最后,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途径之后,学生们基本上已经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不一定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能克服个体局限,汇聚集体的力量。

创新型课堂应以“爱”育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必定会参入情感因素,应以爱感人,以爱育人,而不是机械的毫无感情色彩的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微笑常伴,以情动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情感人,以微笑感人,感情上就有共鸣。如果扳着面孔进教室,绷着脸教学,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想像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双方心理双向交流的动力和支柱,在课堂教学创新中,教师应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在理智闪光的同时予以情感投入,采取与学生情感相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础,产生情感协调效应。

知识可分为明确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明确性知识是指不但可以意会而且能够言传的知识,如理论知识,书本知识等。而默会性知识是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又称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人的智慧的核心,并且缄默知识多于明确性知识。因此在创新型课堂上,教师应丰富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以明确性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悟性,从而可以延伸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教改的提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给学生多一点自主学习的空间,变灌输式教学为发现教学,探究式教学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从“催生”,转变为“助产”,帮助学生导出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参与进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死板的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生活,帮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陈金芳. 创新课堂教学[N]. 光明日报, 2011-11-16(6).

[2]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猜你喜欢
师生创新教学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