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军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5月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的变化情况。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功能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ADL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脂并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脑梗死;血脂;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1-84-04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脑保护治疗是改善脑梗死预后的一种重要方法。他汀类药物临床上具调脂,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本研究对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5例2013年10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29~83岁,平均(44.2±8.1)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自愿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两组性别、年龄、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依达拉奉(先声药业有限公司,H20031341)30mg+100mL 0.9%氯化钠静脉滴注,2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陕西必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H61023537)100mg口服,每天晚上服用1次,出院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晚100mg,总疗程6个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93819)口服,每次20mg,每天晚上服用1次,出院后继续原方案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疗程6个周。
1.3疗效标准
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价。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大于90%或以上,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神经功缺失评分减少小于17%为无变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以上为恶化。
1.4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变化情况。(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状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由于CT、MRI、DSA、SPECT、TCD等技术的发明和临床应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虽然新疗法不断问世,新药物不断涌现,但治疗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尤其重症脑梗死,经过多年的探索还未能证明至今所有的治疗方法有显著的疗效。
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证明急性脑梗死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包括不同的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转归的疾病的总称。决定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决定因素是闭塞血管及其引起的脑梗死灶的大小、位置。轻者(如腔隙性脑梗死)可在数小时、1~2天内不治而愈;重者(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引起的大片梗死)一发病即昏迷,用尽各种治疗办法也难以挽救。因此,急性脑梗死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国际上有按病程把急性脑梗死分为稳定型和进展型二型或分为改善型、稳定型和恶化型三型,但这类分型缺乏确定性,同一患者在病程不同时间就诊,就可以定为不同型。开始治疗前必须分型,目的是区分患者的轻重缓急,以便实施针对性治疗。这对我国以轻型患者占多数尤其重要。因为重型轻治固然不能救治患者,而轻型重治不仅劳民伤财,浪费人力物力,也可能产生医源性损害。临床分型对药物的疗效评价也十分重要,如治疗与对照组都选轻型病例(如腔隙性梗死),即使疗效不错,并不能说明该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真正有疗效。
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除有调脂的作用之外,它还有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预防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通过稳定粥样斑块及抗炎等非降脂机制可降低卒中复发率。因此,研究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尤为重要。阿托伐他汀钙因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临床上已广泛用于脑梗死的防治中。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HDL-C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HDL-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ADL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脂并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