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济 王玉娟 李娜 厉娜
摘 要 香樟具有较高观赏和经济价值,香樟在信阳园林景观绿化占有一定比重,但是香樟在栽培及养护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南北差异、生长势降低、景观单调等。因此,探讨香樟在在信阳市园林绿化中栽培现状及影响因素,据此提出改善这种状况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园林绿化;香樟;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S79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6-0-02
香樟在信阳市的园林景观绿化占有一定比重,但是香樟在栽培及养护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耐寒冷,生长势降低,后期管理相对薄弱等。因此,探讨香樟在在信阳园林绿化中栽培现状、影响因素及管理进行探讨。
1 香樟在信阳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现状
1.1 引进地与原产地之间存在自然条件差异
1.1.1 地形地貌差异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中部是丘陵岗地,北部是平原和洼地;信阳市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可谓“环城皆山也”,信阳市处于从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变化多姿多彩。
1.1.2 气候差异
引进地与原产地在气候上存在差异:信阳市地跨淮河,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信阳市日照充足,年均1 900~2 100 h,年平均气温15.1 ℃,无霜期为224 d,年均降雨量500~900 mm,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信阳市年平均气温19.7 ℃,无霜期为280.5 d,年均降雨量1 277.0 mm,全年比较潮湿。
1.1.3 土壤差异
引进地与原产地在土壤上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信阳市分布着地带性黄棕壤与黄褐土,由于不同维度之间热量、温度及降水差异造成,pH值在5.0~6.0;信阳市以黄红壤为主,pH值在5.0~6.5。
南北自然条件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香樟由信陽市引入信阳市是可行的。引入信阳市的香樟经过不断驯化,耐寒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平均温度大约升了0.3 ℃,信阳市平均气温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1.2 信阳香樟的栽培现状
2015年4-11月,笔者对信阳市区主干道、绿地等10个点位香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记录香樟树生长状况。笔者按照上(3分)、中上(2.5分)、中(2分)、中下(1.5分)和下(1分)对调查香樟树进行打分,与数量相乘后再加权平均,得到不同区域香樟的生长状况综合衡量分值,如表1所示。信阳市香樟的生长状况总得583.5分,生长状况为中上,综合平均值为2.74分。通过调查得知,香樟在信阳市区的生长状况优劣主要取决于温度是否适宜、养管措施、土壤条件、栽植方式、施工方法等方面。
1.3 影响香樟在信阳市园林绿化中栽培及生长因素
1.3.1 温度因素
香樟由湖南省引入河南省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温度,虽然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这种变化是不稳定的,一旦温度回落,香樟越冬生长可能会受到影响,尤其在极端低温年份,冷冻较为严重。
1.3.2 引种种源
引种种源是影响香樟引种栽培及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信阳地区香樟苗大多来源于湖南信阳等地,与信阳市在气候、土壤存在一定差异,有些香樟苗木难以适应信阳市的环境。
1.3.3 后期养护管理
“三分种植,七分养护”,后期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绿化的总体水平。由于一些市民的绿化意识不到位,绿化景观常会遭到损坏甚至死亡,就使得城市的绿化景观显得杂乱无章,这就要求城市绿化养护部门人员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精心地对遭到破坏的植物及时修复、更替,使城市道路绿地保持一个好的景观效果。
2 香樟在信阳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建议
2.1 增强自然景观氛围,营造植物多样化环境
构建生态型园林城市,首先需要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群落特征,然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实践证明,园林地质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园林绿地系统容易达到稳定状态,实现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2.2 建立园林绿化树种的资源信息系统,做好引种驯化工作
信阳市园林原有树种资源供应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园林绿化树种资源的利用水平,而利用水平又引导树种生产开发,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建立大区域的树种资源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引导市场供求向良性方向发展,将有助于城市绿化树种资源的丰富。
3 结语
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应根据城市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文化需要、历史、风俗、地理环境及各种小环境条件等,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科学的选择相宜的植物材料,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以维护和提供城市生态平衡,保护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出优美、自然、和谐、生动的城市园林景观,体现出城市的特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光杰.临沂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
[2]《中国农业全书.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气象事业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李克勤.湖南粮油作物的生产与气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