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LASEK on Ocular Alignment in Myope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柳国华
LASEK对近视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眼位的影响
Effect of LASEK on Ocular Alignment in Myope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柳国华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眼位的影响。方法对26例(52眼)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行LASEK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斜视度和调节幅度的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斜视度平均(21.53±16.04)△,与术前平均(31.53±6.7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调节幅度平均(7.50±0.56),与术前(6.80±0.69) 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5)。结论LASEK能减少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斜视度。为了提高斜视矫正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可先行LASEK治疗。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间歇性外斜视;近视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河南洛阳 471000
共同性外斜视往往合并近视,先期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部分由于屈光不正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出现斜视回退现象。如何进行合理的手术设计,减少二次手术成为研究者们思考的问题。作者将此类患者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观察屈光矫正术后患者眼位的变化,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行LASEK治疗近视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共26例52眼。男10例20眼,女16例32眼。年龄20~32岁, 平均(25.50±3.27)岁。等效近视度为-2.00~-8 D,平均(-5.25±1.50) D。斜视度(20~40)△,平均(31.53±6.74)△。术前矫正视力均达到1.0,外眼及眼底检查无异常发现,符合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术前常规要求。
1.2方法记录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分别以负镜片法和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术前和术后3个月调节幅度、5 m处斜视度。德国蔡司MEL-80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切削参数在验光屈光度的基础上过矫(0.50~0.75) D。
2结果
2.1视力变化术后第1天、1周、 1个月、 3个月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百分率分别为60.27%、82.15%、97.14%、98.50%,残留屈光度为+0.750~-0.50 D。
2.2斜视度变化LASEK术后3个月眼位完全恢复正位8人,占患者总数的30.76%。术后3个月斜视度(0~40)△,平均(21.53±16.04)△,与术前戴镜时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
2.3调节幅度变化术前患者调节幅度在戴镜情况下采用负镜法测定,范围为(6.0~8.0) D,平均为(6.80±0.69) D;术后3个月,同样以负镜法测定调节幅度范围为(6.5~8.0) D,平均(7.50±0.56) D,与术前调节幅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5)。
3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早期表现为注视远物时出现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但视近物时可表现为正常的眼位和双眼视觉。随着疾病的发展,外斜视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注视近处时亦表现为外斜视,其发病主要是由于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而表现出的一种症状。未经矫正的近视,近时比正常人少用调节,会减弱调节性集合,长期低刺激的集合会发展为外斜视。双眼的屈光参差,无论球镜或柱镜都会造成两眼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一致,妨碍融合,发生单眼抑制,进而造成外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大多数视力发育正常,极少出现弱视,其屈光状态可以为正视眼、近视或屈光参差,少数为远视。王京辉等统计,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1.0者占97.66%,其中近视性屈光不正者占85.36%。而且,近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有相互协同作用。
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消除了近视状态,看近时必须使用调节,对调节功能有刺激作用,这与间歇性外斜视行斜视矫正前必须先矫正屈光不正的原则一致。邸保忠等对不戴或不经常戴矫正眼镜者LASIK术后的研究表明,准分子屈光矫正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调节力。患者术后调节力的增加,进而调节性集合增加,从而减少了斜视度。作者的研究结果中,LASEK术后患者斜视度有所减少,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甚至完全转为正位。由于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大多发育良好,在调节性集合促使眼位恢复正位后,仍可以存留双眼单视功能,避免了屈光手术后出现斜视回退。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经常在正位与外斜位之间变动,这就为立体视的发育保留了机会。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近距离立体视正常而远距离立体视不良。相比框架眼镜,角膜屈光矫正术减少了放大率对成像的影响,能对双眼近视及散光分别进行精确的矫正,有利于双眼融合功能的建立。既往有研究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共同性外斜视进行屈光矫正发现,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斜视度均有部分减少。由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仅有屈光因素,还与神经支配因素、眼外肌源性因素有关。角膜屈光手术后很大部分斜视患者需要行斜视矫正术,而LASIK术式具有的角膜瓣在斜视矫正术中有可能被意外掀开,造成视力的损害。LASEK没有角膜瓣,避免了LASIK的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增强了斜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在手术设计时,作者根据患者的年龄过矫0.50~0.75 D,这也可能是患者术后眼位正常、稳定的原因。戴淑真等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的研究表明,佩戴过矫眼镜后集合性融合增加、斜视度减少,这是作者设计过矫的依据之一。
因此,对于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的患者行单纯性角膜屈光手术既能解决屈光不正也可能解决眼位的偏斜问题。由于LASEK术式无角膜瓣,增加了斜视矫正术的安全性。而对于无意接受屈光手术的患者,在进行斜视矫正术之前应充分矫正屈光不正,以期得到更为准确的斜视度,以防出现斜视过矫。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74-576.
[2]王京辉,卢炜.共同性外斜视各类型分布的临床观察.眼科,2006,15(5):331-334.
[3]许丽敏,王小娟,江洋琳,等.间歇性外斜视与近视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9):3334-3337.
[4]邸保忠,刘曦,杜持新.LASIK对近视患者调节和隐斜的影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2(9):734-735.
[5]郭燕,王平.间歇性外斜视临床研究与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83-86.
[6]刘怡,赵宏伟,李飞,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成人近视伴共同性外斜的疗效观察.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1,13(1):1-4.
[7]戴淑真,张黎,张荻,等.近视过矫眼镜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临床观察.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7):706-708.
作者简介:柳国华(1981-),男,湖北荆州人,主治医师,从事眼视光及屈光手术工作。
收稿日期:2015-08-23
中图分类号:R779.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688X(2015)04-02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