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微博信息传播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踩踏事件”为例

2016-01-20 00:03任景华昌吉学院中文系新疆昌吉831100
今传媒 2016年1期
关键词:微博突发事件

李 洁,任景华(昌吉学院 中文系,新疆 昌吉 831100)

政府微博信息传播的模式研究
——以“上海踩踏事件”为例

李洁,任景华
(昌吉学院 中文系,新疆 昌吉 831100)

摘要: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不仅是政府了解事件进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公众心中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新媒体时代,微博日益成为公众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微博热议话题或事件引起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决策,相反,微博也能成为政府在突发事件中正确引导舆论的工具。本文笔者将探讨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在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为政府更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

关键词:突发事件;微博;政府信息传播模式

一、研究设计

1.研究背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类矛盾凸显,突发事件已经常态化。与此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信息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既是公众了解政府的直接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政府开通的官方微博逐渐成为舆论的场地,原来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政府“单级”转化为“多级”,成为影响舆论的重要工具,信息传播形成了多极化的传播格局。

在现实中,突发事件由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不透明,混淆了受众的视听、滋生了谣言。如:“上海踩踏惨剧因撒钱”、“PX项目会致癌”等。政府没能及时地进行信息公开,使网络谣言蔓延,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也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那么,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就成为学者探讨的一个新话题。

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本文利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查找相关论文资料。分析事件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宏观了解事件的进展;第二,个案研究法。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在研究过程中,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阶段分析,有利于政府更好的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的策略。

二、事件分析

1.从突发事件的特征和微博传播特征分析上海踩踏事件

(1)从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上海踩踏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从整体来看,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扩散性和紧迫性。“上海踩踏事件”: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左右,许多市民和游客在上海外滩聚集,准备跨年活动,一起迎接新年,在陈毅广场上进出人流对冲,导致人员摔倒,混乱中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短短五分钟时间,这一突然发生的踩踏事件使沉浸在迎接新年活动中的人群毫无准备,其破坏力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突发事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也给民众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政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民愤,导致群体围攻政府的现象。所以政府要学会利用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真实的发布,引导正确的舆论,确保政府的权威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从微博传播特征分析上海踩踏事件。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与分享平台,其特征是碎片化的写作方式、裂变的传播模式、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2]。微博它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不断传递,能量也就不断增强。上海踩踏事件刚发生,随即头条新闻、央视新闻以及各地方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发出或转发上海踩踏事件的相关报道,事件的目击者以及普通微博用户也参与到事件的曝光和讨论中,各个阶层越来越多的人都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发布传播,信息的发布渠道和内容都更加的多样化。微博基于裂变式这一循环传播模式,在突发事件中,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而是就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者在原文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转发,这种附带情感的转发,很容易影响阅读者本身的观点。随着微博的发展,受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而是集信息的接收、传播、反馈于一体的新型受众。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高涨,而且发出者身份的庞杂,造成了信息的鱼龙混杂,也可能造成谣言的滋生,这就亟需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新媒体的特性,及时掌控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2.上海踩踏事件的信息发布研究

危机三阶段理论是将整个危机过程看作一个生命周期,包括突发事件的萌芽阶段、爆发阶段和恢复阶段[3]。本文主要从这三个阶段来具体认识上海踩踏突发事件,探讨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利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

(1)突发事件萌芽阶段。一般而言,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一定会有细微的线索,这些线索已经暗喻了危机的潜藏,这就是突发事件的萌芽阶段。在萌芽阶段,需要政府对事件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进行预警分析,分析其潜在的危机性,以便做好各项应急处理措施。上海踩踏事件的萌芽阶段是:2014年12月31日23点35分以前的这段时间。据综合监测显示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的人员流量,20时至21时约12万人,21时至22时约16万人,22时至23时约24万人,23时至事件发生时约31万人[4]。大部分市民和游客认为跨年活动会依旧在外滩风景区举行,新年倒计时活动的场所变更消息没有及时提前进行发布,直到新年倒计时的前一天黄浦区政府才进行通知,由于消息传播的延迟和黄浦区政府没有预测人员数量,也没有高度重视人员密集可能造成的危机风险,造成了严重的事故灾难。

政府部门要有预见危机的意识,面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要有应急方案,及时通过媒体进行信息的发布,向大众普及应对该类事故的措施,增强民众危机意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上海踩踏事件的爆发阶段。陈毅广场聚集的人流对冲,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人流密集度增大,阶梯底部摔倒,继而引发叠压,导致踩踏事件发生。从网友“Direction”发微博称:“外滩发生踩踏事故了,太恐怖了”,成为此事件最早的曝光源之一[5]。随即各官方微博和普通微博上都陆续跟进上海踩踏事件的人员伤亡变化以及事发原因的报道。

事件一旦爆发,往往在初期就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冲击和破坏作用,这种消息通过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会使得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加恶劣。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凌晨,微博中有人声称目睹当日夜里12点左右,不知从哪栋楼往下抛撒现金,现场混乱,有人摔倒,警车进入现场。1月1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对所谓“撒钱”导致踩踏事件作了澄清,称根据视频监控显示,抛撒“美金”一事在拥挤踩踏事件之后。这样的流言当时很多微博进行转载,关注量达到8000多条,引起大家的热切关注,正是由于政府消息没有及时公开真实的消息,造成流言的滋生和蔓延,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谣言和流言总是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往往能在瞬间对人的心理造成重大的打击,人们在极度恐慌中,往往会相信这些看似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谣言。权威信息不发布,就没办法满足大众的知情权,也没法安抚大众的恐惧之心。因此,政府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掌握好黄金四小时,把真实可靠信息发布出去,这样能够占据处理事情的主导权,也能及时遏制谣言传播。

(3)恢复阶段研究。突发事件的恢复期,主要是对社会秩序的恢复,对公众心理抚慰,消除危机事件不良影响。同时还要进行具体的救助、补偿、抚慰、安置等善后工作,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1月6日,杨雄通报了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有关情况,表示必须吸取血的教训,对这起事件进行深刻反思。1月7日,韩正在会上说,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重大伤亡,尽心尽力做好善后各方面工作。上海踩踏事件的处理,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组织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的救助抚慰金为人民币80万元。其中五十万元为政府救助抚慰金,30万元为社会帮扶金[6]。

在危机恢复期,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媒体,提供全面的“抚慰信息”,借助新媒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形成正面影响,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使人们看到希望,尽快从灾难中恢复;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切实落实危机后的重建生活,发送救助金,赔偿损失费等激发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形象。

三、研究结论

1.增强突发事件的危机预测能力

作为突发事件,和其它事件一样有着自己的发展周期。上海踩踏事件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政府的失职,没能够及时发布新年倒计时活动场所更变的消息,也没能对人流量是否会影响安全作出及时的预测和处理措施。

那么对政府来说,为了及时捕捉到危机征兆,就需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时刻保持警惕,分析观察事件可能发生的动态走向,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危机预警方案,把危机的破坏性降低到最小。

2.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消除公众不确定性因素

上海踩踏事件发生以后由于政府官方没有及时发布准确消息,有谣言传出:“上海踩踏事件是因为撒钱”,这样的谣言在当时也引起了一小段的热议,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紧张和伤害。直到1月1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对所谓“撒钱”导致踩踏事件作了澄清,此事件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舆论,没有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及时、准确、真实的发布信息;用简朴的语言通报违纪情况,表达关注;承诺及时传递最新消息,向公众提供切实可行的心动信息,消除公众的不安心理,这才是政府经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3.政府要善于利用微博,促使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实效性和互动性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舆论功能。在上海踩踏事件中,微博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上海踩踏事件的信息发布,第一时间就是在微博上公开发布的。在人们热议的事件上,微博可以形成负面舆论,也可以引导积极舆论,关键看掌握主动地位的是谁,在信息发布中,掌握了主动地位,也就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舆论的方向。因此,政府要及时发布真实、权威的信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用微博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促进突发事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2] 洪丹.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 何树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过程安全风险中信息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3.

[4] 百度百科.12·31上海踩踏事件[EB/OL].http://baike.baidu.com.

[5] 朱明刚.上海踩踏事件舆情分析[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114/c210114-26385382.htm.

[6] 上海黄浦.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救助抚慰标准确定[EB/OL]. http://www.jfdaily.com/zt/news/2015/waitan/1/201501/t20150121_ 1168805.html.

[责任编辑:传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62-02

收稿日期:2015-1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向突发事件的新疆民族地区政府新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研究”(14YJA860015)。

作者简介:李洁,女,昌吉学院中文系新闻专业,主要从事危机传播研究;任景华,女,昌吉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播学,新媒体事件分析研究。

猜你喜欢
微博突发事件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
神回复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