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 新,王 虎,邵 慧,杨永曜*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 贵阳 550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3.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熬上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的研究进展
储 新1,王 虎2,邵 慧3,杨永曜2*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 贵阳 550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3.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缓慢的病理过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因素。随着易损斑块概念的提出及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了解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对心血管事件预防的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篇文章旨在对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机制
当前,随着医疗技术以及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对于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而言,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头号死因。易损斑块的主要特点在于不稳定性、易于破裂、易于形成血栓从而造成心血管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17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在总体死亡数据中31%的比例,并且这些死者中,估计740万人死于冠心病。尸检及血管内超声研究提示在很多的无症状的个体中甚至在他们的生命早期即存在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的病变。故对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易损斑块好发于大动脉及中等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正常动脉血管壁主要由内、中、外膜组成。其中内膜的内皮细胞构成了与血液接触的接触面,据相关研究报道,内皮细胞的稳态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健康的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可以抑制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还可以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来调节止血系统的功能,但往往内皮细胞在动脉疾病中其功能常常出现失衡。
从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类胆固醇之父” Adolf windaus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大量胆固醇沉积,并猜测胆固醇的提高可能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到1987年第一个他汀药物洛伐他汀获得FDA批准上市,并被证实他汀类的药物可以对胆固醇的形成起到抑制作用,能够降低其水平,随后一系列的里程碑血脂干预试验,均有力的证实血液中的脂质和脂蛋白脂质是普通人群尤其是冠心病最强烈、证据最多的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之一。并且包括目前新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如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缺陷小鼠,机械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如球囊损伤法[1]都是联合高脂饮食建立起来的。近些年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且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产生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会更明显[2],其形成的机制为巨噬细胞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并形成泡沫细胞,部分泡沫细胞死亡后,将脂质和含胆固醇的细胞释放出来,从而形成核心坏死区域。另一方面,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核转录因子KB、缺氧诱导因子1α和增强的活性氧簇产物,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增生[3]。如当血压增高,血管功能紊乱,收缩痉挛时,血流剪切力增加,就有可能造成易损斑块破裂,斑块内容物被冲刷入血管腔,成为血栓,堵塞在血管远端,造成支配的组织血供锐减或中断,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损伤和抗损伤的慢性炎症过程,并且在过去几十年,基础及临床的相关研究数据均证实炎症对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整个过程的早期,集中在动脉壁上的泡沫细胞不单要承担脂质的储存库作用,同时在已进展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部位,这些细胞也是促炎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各种花生四烯酸及脂质的主要来源。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吞噬细胞还可产生大量氧化剂,如超氧阴离子,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这些炎症介质总体效应是促进斑块中的炎症反应,进而促进了斑块的形成、破裂[4]。
通常情况下,血管管腔里面的氧气利用弥散输送到血管壁。当内皮细胞外基质开始增加,氧气靠弥散作用为血管壁提供的氧气无法满足需求。血管壁为维持一定氧含量,产生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向斑块内转移,从而促进新生的血管形成,以求来消除氧气出现的供需逆差。来源于血管外膜的新生血管逐渐长入斑块内,这些血管与正常血管进行对比,有着结构不完整,内皮之间连接不紧密及缺少相应的周细胞和基膜的包绕的特点,故通透性较高,易引起局部脂质及红细胞的外渗。红细胞胞膜同样含有丰富的胆固醇,从而造成脂质在斑块内持续的积聚。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未酯化的胆固醇及相应的代谢产物进一步促进斑块炎症反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可以通过氧气供应和营养物质的扩散运输从而促进斑块的生长,这一概念的提出与肿瘤生长因子、血液供应和恶性肿瘤的生长类似。没有被酯化的相关胆固醇通过聚合产生了相应的结晶,这些结晶会存在一定的毒性,被氧化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被激活产生斑块里面的蛋白质,包括血红蛋白,其中血红蛋白促氧化分子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其能够释放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和铁,进一步促进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斑块的发生发展。并且胆固醇在形成晶体的时候,体积会逐渐增加,在形态上面进行划分能够分成三种分别是:片状的、针状的还有螺旋状的,这里面针状的结晶能够对斑块的表面产生剥离和刺穿作用,可引起内皮的破损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其形成机制及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以上的综述,认识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了解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对其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将会给更多的易损患者带来受益。
[1] Lutgens E,Ogita M,Miyauchi K,et al. Development of Accelerat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Model Using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Knock-Out Swine with Balloon Injury[J]. Plos One. 2016,11(9):e0163055.
[2] 张 芳,张周龙,梅文娟,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09):2150-2.
[3] Chistiakov DA,Orekhov AN,Bobryshev YV.Contribut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and intraplaque haemorrhage to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rogression and instability[J]. Acta Physiologi ca.2015,213(3):539-53.
[4] Joseph P,Ishai A,Mani V,et al. Short-term changes in arterial inflammation predict long-term changes in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2016.
本文编辑:赵小龙
R543.5
A
ISSN.2095-6681.2016.27.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