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希
扬州弹词唱得“圆”
江苏省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原扬州市曲艺团)青年女演员刘芓君出生于曲艺世家,其外公是赫赫有名的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康重华。刘芓君很小的时候就看到外公家挂着一张大幅剧照,照片中的他手执折扇,双目炯炯。长大一点后,她开始听外公灌录的磁带《三国》,因听不太懂,便觉得无聊。每每外公一开始练习,她就躲开了。刘芓君初中毕业后,父母希望她报考师范学校,她却阴差阳错考到了艺校曲艺班。当时艺考有地域限制,只招收扬州本土及周边如邗江、江都等方言比较接近扬州的学生,而刘芓君家在高邮。虽然外公是说扬州评话的,但她从小在高邮长大,满口高邮话。高邮话与扬州话在音调上有很大区别,当时老师们担心她以后不能说扬州话,还好她很争气,没用几个月,一口高邮话全部改成了纯正的扬州话。因为家庭的影响,艺考时,她是所有学生中唯一一个对曲艺有所认知的人,现场说了一段后,大家都觉得不错。后来老师又教她唱了一段,觉得她唱得也蛮有感觉。刘芓君考上艺校令外公非常高兴,外公喜欢这个聪明漂亮的外孙女,他形容芓君的唱只有一个字“圆”。
细数康家三代,从康国华,到康又华,再到康重华,说书艺术代代相传,是近现代评话史上以表演《三国》见长的艺术流派,人称“康三国”。康重华晚辈很多,但是只有刘芓君一人继承了他的衣钵,因为是女孩子,囿于自身条件,她选择了弹词。1998年,刘芓君读艺校二年级的时候,外公去世了,她特别伤心,哭得不能自已。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她真正从事这个职业了,她所崇拜的外公却不在了。
为练好基本功绞尽脑汁
进入艺校后,刘芓君开始系统地学习扬州弹词,因为年龄小,她觉得弹词学起来枯燥无味,所以只是机械地背诵。对于刘芓君来说,学习弹词的优势在于唱,她自身的嗓音条件比较好,又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康又华是京剧名票,他的子女、甚至孙辈们京剧也都唱得很好,而刘芓君受到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搬着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学唱戏,所以她在唱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分和优势。学习弹词对她来说最难的就是说表——说和表演。她眼睛高度近视,在台上容易没有眼神,看什么都是虚的。后来她向外公请教,外公教给她一个方法:晚上把房间里的灯全部关掉,点一炷香,在黑暗中,转动香,亮在哪,眼睛就看向哪,以此锻炼眼睛的灵活力。刘芓君按照外公说的办法在家练,妈妈帮她点着香,她眼随香走。没过一会儿,整个人都晕了。此外,搞曲艺的人也要会口技,要能够模仿各种声音,比如有东西滚过来了,就需要用颤音来呈现,但是她不会,没办法,只能练!她不分昼夜地练,据她形容那时整个人像患了精神病似的,出来进去总在练,宿舍同学都“嫌弃”她:“哎呀,刘芓君,你吵死了,还让不让人睡觉啦,烦不烦啊?!”练习的时候她各种姿势都尝试过,站着练,坐着练,蹲着练,趴着练,弯着腰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她突然找到了一个窍门——躺着练。晚上躺在床上该睡觉了,她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觉得自己太笨了,怎么就不会发颤音呢?不服输的劲头一上来,她就决定再试试。哎,可巧,也许气息瞬间通了,她一试即成。
在班上练声时,别的同学都唱弹词、唱歌,只有刘芓君一个人唱京剧,唱着唱着,把外班的同学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纷纷寻找声音的来源:“谁唱京剧呢?好听的嘛!”刘芓君喜欢京剧,她说用京剧练声的一大好处,就是声音比较容易调上去。发现曲艺的乐趣所在
艺校毕业后,刘芓君经常被分配到淮安、海安等偏远地方演出,书场破破烂烂,住的地方也是破公园里的破房子,门锁都锁不好。有时一个人到外面演出,还要自己烧菜,炒锅又大又重,第一次烧完菜她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那时压力很大,每天下午四点钟从书台下来就要背书,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又要上台,节奏快得简直能让人疯掉。
刘芓君跟第一个老师徐桂清学过《珍珠塔》,后来徐老师不演出了,也没有时间再教她,就把她转给了现在的老师沈志凤。沈老师可以说是刘芓君学艺道路上一位起承转合式的人物,跟沈老师学书,她才懂得什么叫说书,什么叫表演,什么叫眼神,沈老师待她像妈妈一样,言传身教,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让她从机械式背书渐渐有所领悟,激发了她深藏在身体里的潜能。跟沈老师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刘芓君对于说表的理解和表现,很快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她才发现原来曲艺有那么多的乐趣。
天复一天,她老老实实地学书,踏踏实实地练习。弹琵琶,刘芓君手上的皮都磨破了;因为不喜欢戴甲片,所以指甲都是左一根、右一根地断,个中辛苦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之前她不会说书,跟着沈老师出去“走码头”,才渐渐地入道。“最好笑的是有一年秋天,我与沈老师在高邮说书,她怕热,拿电风扇在旁边不停地吹,我穿着长袖外套在一旁冻得不断打喷嚏。”忆往昔,刘芓君笑着说:“但我还是觉得幸福满满,因为沈老师人很随和,又主动提携后辈,经常让我和她一起搭档演出,很多人都羡慕我有个好老师,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
斩获“牡丹奖”新人奖
偶然一次机会,刘芓君看到盛小云老师在台上弹着三弦单档表演《啼笑因缘》选段《误入师长府》,她在台下完全看呆了。盛小云老师与沈志凤老师师出同门,二人均是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蒋云仙的学生。刘芓君向沈老师提出学习《误入师长府》的请求,沈老师一口答应了。她把这个段子整理出来,又找到上海演员表演该段的视频仔细分析,结合刘芓君表演优势,添加了一些诸如京剧唱段等其他艺术元素。沈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用心,《误入师长府》刘芓君学了好几年,说了几千遍不止。“熟能生巧、巧能生精”,最后她已经流利到张口就来的程度。机会总是特别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正是凭借这一段,她在2007年一举夺得江苏曲艺芦花奖,并于2008年报名参赛中国曲艺牡丹奖。
初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刘芓君坦言“还蛮吓人的”,因为赛前一周又重新改编了曲子,时间紧迫,为了尽快熟悉曲子,她狠下心来没日没夜地练,直到上台前还在练,宛如上了发条一般根本停不下来。刘芓君说她在舞台上演出时很紧张,特别是弹唱部分,手伸出去都是抖的。她努力调整心情克服紧张情绪,终于顺利完成了表演,甚至比平时任何一次发挥得都好。下来后,评委老师都夸她:“真可爱呢,一个小姑娘,能说能唱能弹能演,一个人演五个人,还能用普通话、山东话、四川话、扬州话把这五个人演得惟妙惟肖,实在不容易。”很多观众也纷纷向她表示祝贺,争着与她合影。她以绍兴分赛区新人提名奖第一名的成绩到北京参加终评,天遂人愿,年仅26岁的刘芓君凭借精湛表演,不出意外地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时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的姜昆说:“芓君啊,这么高的荣誉给你了,你要好好珍惜,以后要继续努力啊!”“牡丹奖”新人奖是对她平日努力的一个认可,也给她提供了更多站在全国舞台展示的机会。她表示,“新人奖”只是其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加油站,更加坚定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决心与信心,让她在业务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
为学艺克服一切困难
在书场说书,很多演员喜欢说老书,老书轻松,不用背,上来就说;刘芓君不一样,她坚持强迫自己说新书,认为只有不断说新书,不断挑战自己,才会成长得更快。2009年她说民国书《芙蓉锦鸡图》时,还是背完就演,当时刘芓君已经是一名比较成熟的演员了,“牡丹奖”也已经拿过了。她每天晚饭后七八点钟开始背书,困了累了就吃点零食提提神。这部书搬上书台后,每天书场的上座率都很高,沈老师拿着曲本在下面给她对词,下来后,老师兴奋地说:“98%!”这已经是非常高的准确率了。就这样连续说了15天,她的这种情况也持续了半个月,那时她在QQ上的签名状态是:闭关修炼。“出关”后却已是走火入魔了。以前说完书就放下了,可以什么都不想了。可这次不一样,她整个人已经完全沉浸到书的情节中,于是开始失眠。躺下来,灯一关,脑子里像放幻灯片一样,一帧帧都是书中的故事情节,久久挥之不去,一周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这之后,她又拜南京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黄霞芬为师,黄老师是她的另一位伯乐,对她也是爱护有加。黄霞芬老师是中国著名歌唱家金铁霖的弟子,演唱的苏州评弹《永远的江南》获得过文化部文华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跟黄老师学习可不简单,因为相隔两地,黄老师在南京,刘芓君在扬州,她要学习就要往南京跑。那时候刘芓君已经成家,而且孩子刚刚出生不久,为了让她毫无后顾之忧,她挚爱的家人帮她解决了一切难题:她妈妈白日黑夜地帮她带宝宝,她爸爸开车带她在扬州与南京之间一趟趟地往返奔波,她爱人担负起一切家务,希望她能够有所成就。在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下,所有困难都迎刃而解,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工作中。
开创电视剧改编弹词先河
著名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杨明坤老师说过:“一个只会模仿,不会动脑的曲艺演员,不是好演员;一个只会表述故事,不会塑造人物的曲艺演员,不是好演员;一个只有嘴上功夫,没有笔头能力的曲艺演员,不是好演员。”这让刘芓君开始认真思考。那时电视正在热播连续剧《甄嬛传》,于是爱动脑筋的她产生了把《甄嬛传》改编成弹词的想法,首开电视剧改编弹词的先河。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认可后,她仔细琢磨故事情节,又虚心向其他专业演员请教,择选了其中比较扣人心弦的内容进行改编,就是甄嬛与果郡王诀别的那一段。她反复观看视频,把剧中的台词一句一句记下来,再凭借多年说书积累的经验组织语言,写成了《甄嬛传·血染桐花台》。因为剧中的冲突都是围绕壶中的毒酒展开的,所以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描写那把酒壶上。为此她特意查找考证了许多相关资料,得知那把壶名叫九曲鸳鸯壶,是战国楚怀王之南后郑袖为方便服药而命人精心制作而成,酒壶中间有一隔断,将壶一分为二,一边装酒,一边装药,不想后来工艺秘传于历代宫廷,用于毒害他人,造成了很多宫廷血案。
《甄嬛传·血染桐花台》里面的唱段,是刘芓君专门请扬州一位作曲老师写的,唱腔由黄老师重新设计。后来她觉得还不是十分满意,就拜托黄老师与徐惠新老师(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评弹团副团长)联系请他帮忙修改。徐惠新老师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在改编文本方面非常有建树。本子很快改好了,虽然改动不大,但是徐老师把整个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包括前面交代背景的语言也重新进行了编排整理,刘芓君拿到改好的本子,实打实地一说,才体会到名家就是名家,效果完全不一样了。修改前的版本开头是正正板板的“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的宠妃甄嬛得蒙圣恩……”,但是徐老师改后风格完全不同了,故事背景交代得既风趣幽默又轻松“雍正皇帝,有一个妃子,叫甄嬛。长得漂亮,有多漂亮呢?如果说四大美人站在那儿,让甄嬛往她们当中一站,对不起,那四大美人全部都得靠边站了,她才是真正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运气又好,一下子生了个龙凤胎,皇帝就封她为贵妃。哎,没想到宫里面开始传谣言了……”这段故事搬上书台后,被刘芓君演绎得恰到好处,她将自己本身的感情带入到了角色中,演到最后甚至分不清哪个是甄嬛,哪个是果郡王,哪个是自己了。刘芓君有次去沪出差,遇到了徐惠新老师,对他表示了诚挚的感激之情。徐老师说:“我就喜欢你们这些肯干的年轻人,你们有想法是好事;而且我发现你们扬州的演员选段子还是蛮有眼光的,我虽然没看过《甄嬛传》,但是周红老师(国家一级演员 、苏州评弹丽调传人)以前跟我提过,说‘甄嬛与果郡王诀别这段正是剧中最精彩的部分,一下子就被你选到了……”
首批入选“曲艺培英行动”
今年,中国曲协开展了“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简称曲艺培英行动),在历届数百名“牡丹奖”获得者中,挑选出十位符合条件的演员,进行重点培育。刘芓君凭借实力成功入选。从事扬州弹词艺术已经15年的她表示:“入选曲艺培英行动我十分荣幸,感谢中国曲协给了我学习深造的良机。这也让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进一步提高艺术理想,做一个有担当的曲艺人。我要用梦想和力量,让牡丹花继续绽放。”
外公康重华是刘芓君的骄傲,而今,刘芓君也想成为外公的骄傲。她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