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2016-01-19 18:32许陈静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伊丽莎白王室女王

许陈静

王的盛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王范儿”成了一个中文流行词,那些气场强大、外形明艳的女明星、女强人纷纷得此称呼。在流行语系里,这个词包含一种人生赢家的姿态,最好伴有一张“高贵、冷艳、睥睨一切”的照片为证。

如果这就是女王范儿,伊丽莎白二世倒不像女王了。她平和、含蓄,总是从容不迫。

借十年一遇的中国国家元首访英之机,已经89岁高龄、在位63年的英国女王,再度盛装出场,亲迎习近平主席夫妇,向亿万民众示范了一整套真实的女王范儿。

迎 宾

2015年10月末的伦敦,天气尚好,漫长的冬季还没开始,高龄的女王站在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上,笑吟吟的。伦敦塔桥和格林公园的皇家卫兵鸣响了103声礼炮,表明习近平夫妇是王室的贵客。

阅兵场离白金汉宫不远,是通向英国王室居住区的唯一通道。接受习近平检阅的皇家卫队是英国王室的私人军队,镇守此地已超过350年。现在,只有少数场合会检阅皇家卫队,其一是国事访问,其二便是为女王庆生——自18世纪的乔治二世起,阅兵与庆祝君主生日相结合,象征着卫兵守护君主。这一次,为了向中国国家主席展示最好的风采,皇家骑兵卫队提前一个半月开始操练,提前一周,每天凌晨5点带妆彩排。他们的妆——金色头盔、红色盔穗、白色手套、闪亮宝剑,一切都和数百年前一样。任何一个人在这里见到女王的第一印象必然是:她从传统中走来。

陪同习近平检阅的是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女王在年轻时,喜欢每年生日时骑马检阅。因此,马与英国王室关系密切。英国皇家骑兵营管理马匹的侍卫官罗伯特告诉记者,每天清晨6点他们就开始工作,打扫马厩,给马加草料、喂水、刷身,清洁马尾、马蹄及整理鞍具等。正式上岗前,他们要把马毛梳得闪亮服帖,把4只马蹄擦得纤尘不染。每隔6个星期,这些马就要更换一副新马蹄。“我们确保每一匹马都配得上王室。”直到60多岁,女王才因身体原因改坐马车检阅。女王有100多驾马车,多停在白金汉宫的马厩里。10月20日,习近平检阅完皇家卫队,便和女王一起登上了女王大名鼎鼎的新马车,在骑兵的护卫下,前往白金汉宫。

这辆新马车是在澳大利亚制造的,全车贴有400多片金箔,车把手镶有24颗钻石和130颗蓝宝石,车灯则取材于上好的爱丁堡水晶。不仅如此,马车全身上下点缀着见证了英国重要历史时刻的文物——制作镶板的部分木片来自率先探索南极的英国人斯科特的雪橇;马车座位下镶嵌了苏格兰“命运之石”的一部分。“命运之石”原为苏格兰历代国王加冕时使用,1296年被爱德华一世掳回英格兰;车顶上的木质王冠取材于英国18世纪建成的“胜利”号战舰,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战舰,帮英国打了不少胜仗。

国 宴

走下马车,进入白金汉宫,习近平夫妇出席了女王的私人午宴。并非每位来访者都能得到这种礼遇。女王的私人午宴和女王的下午茶一样,是一种亲密、尊贵的待客仪式。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时,曾获此殊荣。在私人午宴上,习近平与女王交换了礼物,其中有其夫人彭丽媛的音乐专辑,而女王回赠的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等。午宴后,女王请习近平夫妇参观了王宫里与中国有关的收藏品:乾隆画像、清代青花瓷瓶、广东老照片……

盛大的国宴在晚间开始。国宴在白金汉宫最大的厅举行,厅里的装饰富丽堂皇,餐桌上的餐具复杂、闪亮。女王有上百套名贵餐具,国宴时可从中挑选一套。这些只是“硬件”,而“软件”——那些礼仪才是最要紧的。比如,王室三代均盛装出席,除女王外,陪同习近平而坐的是凯特王妃;除菲利普亲王外,陪同彭丽媛而坐的还有威廉王子。这样的安排十分少见。

王室盛宴上有大量不成文的礼仪和惯例,曾让不少人“踩雷”。2011年,奥巴马在白金汉宫的国宴上起立致词:“女士们,先生们,请举起你们的酒杯,让我们一同敬女王陛下。”现场乐队误以为他已讲完,奏起了英国国歌。此时奥巴马不但没放下酒杯肃立,反而继续说“敬两国人民的特殊友谊”,最后又说了一次“敬女王”。女王没有制止奥巴马,只回以尴尬的微笑,奥巴马才意识到自己失礼了,只好放下酒杯,等国歌结束再重新向女王敬酒。

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同样遭遇过尴尬。2009年,夫妇俩第一次见到女王时,米歇尔将手搭到了女王背上。众人当场惊呆了——触碰王室成员的身体是件出格的事,但这规矩没有条文可依。白金汉宫发言人只好做了个典型的英国式表态:没有不可以与君主进行身体接触的明文规定。类似说:“我没有不高兴。”实际上就是不高兴。

如何才能避开王室礼仪的“雷区”?女王在伦敦红桥区的代表陈德梁对记者说:“最佳法则就是紧跟女王的步伐。女王站着,你也站着;等她坐下,你再坐下;女王进餐完毕,你也停止进食;女王在餐桌上,你不能跳过女王和她旁边的人说话。”1997年,陈德梁第一次受邀与女王进餐时,他坐在女王的左手边,席间和女王进行了25分钟谈话。女王说的第一句话是:“怎样认识您的妻子呢?”显然,女王相当擅长让客人放松下来,这是她几十年来与教皇、总统、明星各色人等社交磨练出的技能。女王还主动讲起自己的小故事,并吐槽了当时的德国总理。陈德梁问女王如何保持健康,女王幽默地回答:“我从不运动,但是每天都会在我的公园里遛狗。”——那可是个巨大的公园。“女王说完从手袋里拿出口红补了一下妆,然后喝了一口水,并顺手将玻璃杯上的唇印抹去。这是典型英国老太太的做法。”陈德梁说。

宫 殿

国宴后,习近平夫妇下榻白金汉宫。白金汉宫既是女王的家,也是女王的办公室。它始建于18世纪初,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将王室官邸迁入白金汉宫。1854年,白金汉宫的大阳台落成,维多利亚女王剪彩,成为第一位在阳台上公开亮相的君主。这座大阳台成了王室发布消息的最佳平台。2012年伊丽莎白二世庆祝登基60周年时,也是在阳台上向民众挥手致意的。

下榻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最高的接待规格。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偕夫人劳拉访问英国,却没被邀请入住白金汉宫,以致美国媒体抱怨英国王室“无诚意”。两年后,小布什第二次访英,终偿夙愿。这让他激动不已:“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住进白金汉宫。这是一次令人激动的旅行,我非常感谢伊丽莎白女王的邀请。”他还开玩笑说:“为了遵照英国王室的礼仪,我还专门准备了一身燕尾服——是租来的,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现在的白金汉宫有775个房间。据说,女王的祖母玛丽王太后曾经走错一个岔路,结果绕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路。

习近平夫妇下榻的是历史悠久的比利时套间。它最初是为比利时首任国王利奥波德一世设计的,因而得名。现在,套间里有3个主要房间,内部装潢传统奢华,窗户则正对女王的花园,风景绝佳。

每次外国元首入住前,女王的工作人员会提前打听来宾的喜好和忌讳,再根据他们的喜好在书架上摆上书,在桌子上放上花,连卫浴用品也要换成惯用的。一切就绪后,女王会来巡视一番。知道小布什爱健身,女王就为他准备了自行车健身器。难怪小布什称赞道:“要说好客,谁都比不上女王。”奥巴马夫妇下榻白金汉宫时,女王给他们配备了两名助手,还安排了两名男仆在套间外彻夜守候。

“所有的王室礼仪都是为了创造王室与凡人间的距离感。”英国历史学家凯德·威廉姆斯说。并且,自从“光荣革命”、君主立宪以来,仪式感还融入在英国的政治制度中。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郭方研究员说:“国王统而不治,但所有基本法由英王签署,议会、法院是国王的议会、法院,案件公诉人也都是国王,刑事和公诉案卷上必须写‘国王诉准。若王室仪式不复存在,这些制度都要变更,这是不现实的。”

文 艺

如果没有访客,女王的日常是什么样?“很有规律。她早上8点前起床,喝一杯格雷伯爵茶,然后在22摄氏度的水中沐浴。9点吃早餐,有牛奶、柠檬果酱、蜂蜜和燕麦粥、切片面包等。10点开始办公,回复公众信件,浏览政府文件。13点30分,吃午饭,然后遛狗、散步,接着处理公文。17点,喝下午茶。18点,会客。每周三18点30分,和首相一对一会面,并听取议会记录。20点吃晚餐,以清淡为主。23点,准时休息。”英国媒体透露说。

“女王还有几大必须露面的场合,比如6月生日庆典;出席议会开幕式,体现‘王在议会的立宪传统;年底发表圣诞贺词。”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张炜博士说。

此外,女王出席的公开活动不少与文化有关,例如对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化符号”人物的关注。1997年6月12日,女王主持了环球剧场重建后的开幕仪式。环球剧场位于泰晤士河南岸,莎士比亚曾是其股东。1613年6月,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剧作《亨利八世》在剧场上演时,道具爆破产生的火星溅到茅草屋顶上,引发大火,剧场被毁。那是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事。300多年后即伊丽莎白二世时代,剧场得以重建。而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还有一座莎士比亚纪念剧院,女王是它的赞助人。

女王对戏剧的爱好源于少女时期打下的文学功底。那时,她广泛阅读奥斯汀、吉卜林、勃朗特三姐妹、狄更斯等英国作家的作品,也喜欢欧洲大陆作家莫里哀、都德的书。这种阅读习惯伴随了女王一生。几十年后,《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受邀与女王共进午餐,女王对她说:“幼时的广泛阅读令我获益匪浅,现在我的阅读速度非常快。我必须读得很快,因为我要读的东西太多了。”

但女王最爱的还是历史小说,特别是关于英联邦各个角落里的人和事。这种偏好,使得她成为半个英国史专家。英剧《唐顿庄园》热播时,女王能一边看一边挑出大量细节谬误。比如一辆产于1921年的福特T型汽车,出现在了时间设定为1912年的剧集中;另一集中,出现了一首创作于该集时间设定6年之后的钢琴改编曲;20世纪晚期才有的物品——电视天线、双黄线、PVC材质的温室——也在剧中悉数亮相;在第五季的一张宣传海报中,女王发现壁炉上赫然出现一只塑料瓶,等等。

英国文化始终存在经典与流行的两面性。女王行事不能仅凭爱好,必须不偏不倚。对她来说,“007”和莎士比亚一样重要。1967年,第五部“007”影片《雷霆谷》上映,女王亲自参加了该片的首映式,主演是第一代邦德——苏格兰人肖恩·康纳利。他积极支持苏格兰独立,因此两度被提名爵士,又两度被否决。但是,2000年女王还是专程前往苏格兰爱丁堡,为他颁发了骑士勋章。至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女王与第六代“007”丹尼尔·克雷格共同拍摄的那段“空降”视频,更是成为美谈。

庄 园

“英国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最早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但英国人最留恋的却是乡村生活。在中国人看来,牛津不算大城市,但我认识不少牛津大学教授,都在更偏远的地方拥有自己的乡间别墅。邀请你到乡间别墅做客,则比邀请你到家里更显亲密。女王邀请客人到乡间别墅更是一种贵宾礼仪。这就是英国的庄园文化。”郭方说。

位于诺福克郡的桑德林汉姆庄园是女王最喜欢的宅邸之一,被称为“英格兰最舒适的居所”。2013年,女王一家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圣诞节。那是女王的曾孙乔治小王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圣诞节,女王特意邀请了至亲好友前来,这也是近年来英国王室最大型的聚会之一。“桑德林汉姆庄园很大,但很多王室成员都带着孩子,让庄园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位消息人士称。

庄园也是女王的避风港。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时,女王和威廉、哈里两个王子正在巴尔莫勒尔庄园。女王为了保护他们,撤走了所有的电视和收音机。电影《女王》还原了她当时的孤独。编剧摩根走访了巴尔莫勒尔庄园。“在离伦敦异常遥远的浓密树林里,这片庄园完全与世隔绝,难怪那时女王根本不清楚伦敦公众的情绪。”在庄园里,女王经常开着路虎车独自外出,于是电影中出现了女王开车外出,邂逅一头公鹿的桥段。

马 术

在女王的诸多行宫里,最知名的是温莎城堡。她每年都会在这里住上几个月,这时城堡上会同时悬挂英国国旗和英国王室旗。如果只有国旗,就表示女王不在。

女王在温莎城堡的生活,很多时候是“马背上的生活”。每年5月要举行温莎马秀,这项活动创办于1943年,最初是为战争筹款,女王登基后一直是该活动的赞助人。现在,温莎马秀是英国最大的户外骑术展示活动之一。在比赛中胜出的马还能加入女王的皇家骑兵卫队。6月,温莎城堡附近的爱斯科特马场还会举行皇家赛马会。该赛事已有300年历史,是英国社交季的重要内容,贵族、绅士、名媛纷纷盛装出席,女王则必定出席颁奖典礼。

“这是英国王室古代尚武象征的遗留。在欧洲人的概念里,所谓的贵族就是职业军人。当时最高贵的是骑兵,国王必须精于骑术,象征他是所有骑士的首领和军队统帅。现在英国王室的赛马、围猎,在过去就是军事演习。另外,能养得起马本身也是贵族的重要象征。”郭方说。

女王不仅爱看赛马,更爱骑马。3岁时,她便从祖父乔治五世那里得到一匹小矮马,而且很快成为骑术精湛的骑手。她的左右膝盖都动过手术,左膝在2003年接受了碎裂软骨切除手术,这是她常年骑马落下的病根;右膝在拜访英国纽马克特赛马中心时受伤。但病痛并不能打消女王对骑马的热爱,如今她仍渴望策马前行。

文艺、庄园、马术,这些王室生活的典型符号,代表了英国精英文化的塔尖。英国王室评论员罗伯特·乔布森说:“英国王室已存在千年。对王室而言,他们的生存需要与所处的时代和人‘相关。女王在不断调整步伐,成功做到了与时代合拍。”也许,把继承到的传统转变成当代文化的一部分,让自己的风度成为国民的自觉风度,才是女王范儿的迷人之处。

王的智慧

1952年2月6日,时年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继承王位,正式成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据说,她当时最担心的是,如果自己过早去世,尚未成年的儿子查尔斯能否顺利继承王位。她显然多虑了——67岁的查尔斯至今还是王子。

王子还是那个王子,女王身边的政治人物却换了一拨又一拨:首相官邸先后迎来了12位主人;与她一起出现在镜头里的人物从戴高乐、肯尼迪,变成了奥朗德、奥巴马。在英国的王位上,伊丽莎白二世淡然注视着世事变迁,履行着君主对国家的义务,也展现着高明的政治智慧——你能从她身上体会到英国政治特有的气质,这恰是女王范儿的精髓所在。贵族可以培育淑女,明星可以练就气质,但那只是女王范儿的皮囊,女王范儿的灵魂在王位上,在政治中,在阅尽国事的双眼里。

与首相的微妙平衡

“我能感受到来自女王的友好,但绝不是友谊。”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出任英国首相的卡拉汉如此评价他和伊丽莎白二世的关系,一语道出了女王在政治生活中的最大特点:分寸感。

女王面对的第一位首相是丘吉尔。他带领英国走过了二战的艰苦岁月,与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是老朋友。1952年,乔治六世去世,丘吉尔悲痛得连演说词都无法起草。秘书安慰他说:“对于老国王的去世,我们都很悲伤。不过,我们有了一位新国王啊!”丘吉尔抬起泪眼,摇摇头:“我不了解她,她还是个孩子啊!”他不敢想象,在战后疲惫、美苏坐大的风雨飘摇中,一个不谙政务的孩子能成为英国人的精神依靠吗?

丘吉尔见到女王时,场面有点出乎意料。年轻的女王适当放低了身段,以晚辈的姿态出现,这让丘吉尔产生了亲近感。“女王与丘吉尔在二战中有共同抗敌的经历,她知道丘吉尔在根本想法上和自己一致。所以,她信任丘吉尔。况且俩人还有共同的爱好——赛马。”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张炜博士告诉记者。他们每周的例行见面时间也越来越长,最初不到半个小时,后来常常要一个半小时。秘书曾问丘吉尔与女王都聊些什么,丘吉尔说:“内阁的报告……当然,还有赛马。”

按传统,事关国家大局的内政外交文件都会送到女王手中一份,20多岁的她竟然有足够的耐心仔细阅读这些文件。单纯从文牍方面而言,女王对英国内外事务的了解甚至强过大多数内阁官员。有一次,英国在巴格达的官员发回了电报,繁忙的丘吉尔一时疏忽忘了看。等他去觐见女王时,女王说:“您对巴格达发来的电报怎么看?我很感兴趣。”丘吉尔一时语塞,只好说实话:“抱歉陛下,我还没看过。”辞别了女王,丘吉尔赶紧回到官邸仔细阅读电报。从那以后,每周觐见女王之前,他都要把所有的文件仔细看一遍。他开始真正尊重女王了。

“这是女王的政治智慧,她不会对首相说‘你应该关注这个问题,而是委婉地提醒对方,我对此很感兴趣。”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郭方研究员说。同样,如果女王不赞同首相的做法,她也不会直接反对。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接替丘吉尔出任首相的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其结果证明女王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英国取得了军事胜利,但在中东的影响力丧失殆尽,得不偿失;埃及则在政治上完胜,纳赛尔成了民族英雄。

等到撒切尔夫人成为首相时,女王如何与她相处成了一大看点。俩人同为女性,年龄相仿,撒切尔夫人又是出了名的“铁娘子”,她们会上演一台好戏吗?

有一次,俩人共同出席活动,撒切尔夫人提前让秘书向王室通报了自己会穿什么衣服。言下之意,让女王有个准备,避免撞衫。女王却不紧不慢地回答,首相想穿什么都可以,不用通报。

“更重要的是,女王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了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张炜说。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撒切尔夫人决定作战,但内阁反对意见不少,她循例前来征询女王的意见。女王没有直接表态,只说同意她的次子安德鲁王子参战。消息一出,王室贵族大为震惊,纷纷设法阻止,但安德鲁最终还是登上了开往战场的航母。

撒切尔夫人对女王回以敬意。在向女王行屈膝礼时,她比其他首相俯身更低,与女王每周二例行会面时也总是提前15分钟到,确保不会迟到。1983年,美国事先没有通知英国就派兵侵入英联邦成员国格林纳达,撒切尔夫人首先谈到了女王的尊严,她对美国政府表示:“今后请务必记住,我们是你的朋友,但那是女王的岛!”

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政治出现新一轮“向左转”,工党和社会民主党纷纷主政,一时形成“粉红色的欧洲”。在这一潮流中,英国“工党神童”布莱尔问鼎首相宝座。女王本人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稳健的象征,崇尚秩序,不喜欢布莱尔在大选中承诺的激进社会改革。女王曾不失幽默地对布莱尔说:“你是我继位为王以来的第十位首相。从最初的丘吉尔到现在的你……首相先生,我加冕那年,你才刚出生。”这实际上是暗示布莱尔,女王有丰富的经验。布莱尔日后回忆说:“当时我感觉,自己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小部分。”当然,女王提醒布莱尔时的分寸仍然把握得很好。有一次,布莱尔觐见女王时被引进了女王的画室。按照礼仪,只有女王落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布莱尔急于同女王交谈,很唐突地先入座了。他很快发觉了自己的失礼,气氛尴尬,但女王却大度地原谅了他,就像母亲原谅儿子一样。

“纵观女王与12位首相的相处之道,不难发现,她颇得英国政治传统的精髓。自君主立宪制确立以来,英王一直秉承游离于政治的原则,同时通过很隐晦的方式保持影响力。这与英国曾长期在外交上实行的光荣孤立政策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远离纷争,但能把握住微妙的平衡,在若即若离中,保证自身的话语权。”张炜说。

英联邦中的妥协

“女王受到欢迎,因为她和蔼,不干涉政治,在许多人看来,她从来不是一个政治家。”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帕特丽夏这样评价伊丽莎白二世。但她的名号——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捍卫者——决定她必须为英联邦和英国的稳定发挥作用。

二战之后,伊丽莎白二世认识到,昔日的帝国已经难以维持,必须推动帝国向联邦转变。女王推崇的转变方式也有浓厚的英国现实主义传统:温和的变革与适当的妥协。自1688年“光荣革命”开始,英国人就习惯用改良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当女王面对殖民地上此起彼伏的独立诉求时,她没有像法国对待越南、阿尔及利亚那样出兵镇压,而是在对方保证留在英联邦后,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女王是个现实主义者,她知道独立运动是大势所趋。与其武力镇压,不如各退一步,保住英国与这些国家的传统联系。”张炜说。

尽管女王竭力维护,英联邦在发展中还是遇到了危机。1957年,恩格鲁玛宣布加纳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这是女王可以接受的结果。1961年,在苏联的游说下,恩格鲁玛考虑退出英联邦。一年前女王就曾准备访问加纳,但因为怀孕生产没能成行,恩格鲁玛非常不快。事情到了这一步,女王再次准备访问加纳,却受到大臣的劝阻:“加纳局势动荡,陛下要慎重。”女王很生气。在她看来,如果自己再不去,让赫鲁晓夫抢先去了,加纳很可能倒向苏联。在她启程前几天,加纳首都阿克拉发生了爆炸案。但女王淡然处之,一切活动照旧,还和恩格鲁玛一起跳了舞,访问大获成功。时任英国首相的麦克米伦趁机向美国总统肯尼迪建议:“我们的女王已经出来冒险了,你们该拿钱出来冒险了。”其后,美国对加纳大规模投资,加纳留在了英联邦。

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原殖民地罗德西亚出现了白人政权和黑人武装的大规模冲突,1979年举行的英联邦会议打算解决该问题。撒切尔夫人不想促成罗德西亚问题的解决,劝女王不要出席会议。女王拒绝了。她不但出席了会议,还通过举办晚宴等形式,为解决问题创造了宽松的氛围。最终,罗德西亚于1980年举行了大选,穆加贝当选总统,成立了津巴布韦共和国,并加入了英联邦。

女王致力于维系的英联邦是一个松散的“大家庭”,她也从不指望借英联邦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曾任英联邦副秘书长的斯里尼瓦桑说:“英联邦没有宪法,没有章程,也没有程序规则。然而,这恰是它的幸存之道。”这条生存之道也具有浓厚的英式气息——英国同样没有成文的宪法。

在英国国内,女王两次出面,参与化解苏格兰独立危机。近千年来,英格兰与苏格兰恩怨不断,合并后的几百年间,苏格兰独立的意愿始终未曾间断。好莱坞电影《勇敢的心》里,男主角苏格兰起义领袖华莱士临死前那一句“Freedom(自由)”,便是这段恩怨的经典体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爱尔兰的独立,苏格兰的离心倾向更盛。而女王则尽力用软化手段维系着苏格兰对王室的感情。在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王室联姻,但现在这一套行不通了。女王就另辟蹊径。每年夏天,她总是带着家人到苏格兰的城堡避暑;还把后代送到苏格兰接受大学教育,威廉王子就毕业于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国王是由苏格兰培养的”,这会是若干年后阻止苏格兰独立时一张不错的感情牌。在女王的用心维系下,尽管苏格兰人对英国政府十分不满,但对英国王室则充满敬意。

1977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25周年,苏格兰以需要更大自主权为由举行公投。女王利用周年纪念期间的一次演讲,对国家可能的分裂表明了态度:“我理解地方需要更多权力的想法,但我无法忘记,我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女王。也许,这次周年庆典正好能提醒我们,国家统一给英国所有地区居民带来的利益。”这番话,唤起了苏格兰对王室,尤其是女王的感情,被认为帮助化解了那次危机。2014年,苏格兰独立呼声再起,苏格兰决定就是否留在联合王国举行全民公投。在英国媒体煽情疾呼、卡梅伦首相焦急万分时,女王却出奇地沉默。直到公投迫近,她前往苏格兰参加活动时才最终开口:“我希望大家慎重地考虑一下未来。”这句话如同压舱石,稳住了一度慌乱的政治气氛和舆论气氛。在随后的公投中,大多数苏格兰人选择留在英国。

危机时刻的尊严

“女王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尊敬,对于英国而言,女王代表着国家的团结与稳定。”英国王室评论员罗伯特·乔布森对记者说。作为国家的象征,女王最重要的一点,是永远都保持应有的尊严。这与英国的政治理念相呼应:“日不落”的实质辉煌早就没有了,但大国的体面与尊严依然要时刻维持。

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王室面临严重的声誉危机。1992年,女王的三个孩子全部成为英国小报追逐的对象,各种不堪入目的调情电话、偷情书信见诸报端,王室被八卦化、丑角化。同年,王室行宫温莎城堡失火,损失惨重。“但女王用英式幽默巧妙地缓解了舆论压力。她在年底的演讲中带着自嘲说:‘这一年的这些事让我不是非常开心。”郭方说,“她还很善于引导话题,很快表示同意缴纳个人所得税。国王交个人所得税在英国是破天荒的,这促使王室声誉有所反弹。”

1997年,戴安娜因车祸死于巴黎,坊间传言王室为了清理门户而谋杀了戴安娜。人们对王室的不满彻底爆发,严肃媒体也质问正在苏格兰的女王为何迟迟不回伦敦;白金汉宫门口给戴安娜的献花堆得像小山一样,花上的小卡片表达了人们的愤怒:“他们(王室)配不上你!”王室数百年来积累的威望似乎荡然无存。

终于,女王站了出来面对众怒。她回到伦敦,在戴安娜葬礼的前一天发表了电视讲话。很少在公众面前表露私人情感的她以“女王和祖母的身份”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儿媳,对她的离去感到悲伤。一个富有同情心的长辈形象通过电视传遍了世界,缓和了公众对王室的不满情绪。

当事关王室的花边消息过于离谱时,她会通过白金汉宫的联络官与媒体沟通,提醒他们稍微有些规矩;当人们质疑女王收入过高时,她会让记者进入白金汉宫拍摄自己的纪录片,让人们看看自己每天都在为国家工作。

外交场合是女王给王室尊严加分的重要舞台。她是天生的外交家,总能赢得受访国的赞誉。法德两国与英国旧有历史积怨,现有政策分歧,政客之间没少龃龉,但他们都敬重女王。2014年,为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女王第五次出访法国。当法国总统奥朗德向她展示历任法国总统与她的合影时,女王问道:“为什么没有我与奥里奥尔总统的合影?”她说的是她1948年以公主身份首次来到巴黎的往事。提起连法国人都疏忽了的事,足以表明她对法国的友好,也足以换来法国人对她的好感。在返英之前,她特意像当年做公主时一样,去塞纳河畔散步。这一回,法国人在大屏幕上切换着她1948年的黑白照片。巴黎民众则挥舞着两国国旗,高呼“女王万岁”。

2015年,她第五次访问德国,并首度走进纳粹集中营旧址,此举大受德国民众欢迎。一名德国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写道:“那么多柏林人冒雨等了几个小时,就为了看这个89岁的老太太一眼,这真不像冷静的德国人,她的魅力从何而来?”这魅力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两德统一不久,女王到访。她避谈德国统一后面临的问题,而是赞扬了东德人在统一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这为她在德国赢得了好感,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女王的外交技巧很高。在出访时,她通常只提友好,很少谈及利益纷争的问题。”张炜评价说。据统计,女王在位的60多年间,共出访海外300多次,成了英国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

尽管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但女王60多年来一直谨小慎微,只做分内事。“她在位的几十年里,英国王权更加朝着务虚的方向发展。尽管从法律上说,王权和200多年前一样,没有减少也没有衰落,她仍有权任命首相,有权重启和解散议会,但她却处处谨慎。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在位期间,由于家族和德国有姻亲联系,他并没有对纳粹表示太多的反感。这在当时引起了包括首相在内的英国人的担心。或许和这段历史有关,伊丽莎白二世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张炜说道。

2015年9月,伊丽莎白二世超过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首相卡梅伦的一番话总结了女王对英国的意义:“过去63年里,世界风云变幻,而女王坚如磐石。”她的无私服务的意识在英国乃至全世界都赢得了敬仰。可以说,女王是英国精神的象征。

王的风度

当伊丽莎白二世只是个14岁的小姑娘时,伦敦遭到了纳粹德国的轰炸。即便是在炸弹来袭的夜晚,这个小姑娘也拒绝穿着睡衣去防空洞躲避——她坚持要换好衣服,拎起小箱子,再从容不迫地离开卧室。这种淑女风范伴随了她的一生,无论在战火纷飞时,还是在王室丑闻中,她永远衣着得体,发丝不乱,语调平稳,波澜不惊。

70多年过去了,战争没有摧毁、众议无法改变的,是这位白金汉宫阳台上的英式淑女。

从简·奥斯汀书中走来

2016年,女王将迎来90岁生日。而她在1926年出生时,没人预料到这个女婴如此长寿。毕竟,那时一战刚过,3年后大萧条便开始了。

彼时,国王是她的祖父乔治五世,王储是她的伯父,父亲约克公爵没有继承人压力,携妻女住在伦敦皮卡迪利大街,日子闲适。

“伊丽莎白的教育堪称私人定制。”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张炜博士告诉记者。当时的王室成员不上私立学校,“伊丽莎白在家中接受了一种淑女式的注重人文艺术修养的教育。”她的母亲不断地给她聘请家庭教师,教授她法语、钢琴、舞蹈、写作、历史等课程,立志把她培养成一名热衷国家大事、举止优雅的贵族少女。“伊顿公学校长曾专门为她讲授宪法史。由于英国没有成文宪法,这种教育是一种宪法精神的教育,让她从十几岁起就深入地理解了英国的宪政精神。从那时起,她树立起一种与人协商、与人商谈的友好合作方式。”张炜说。

“伊丽莎白就像简·奥斯汀小说中古典的英伦淑女。”英美文学研究者安帅告诉记者,“英国人一向以传统为傲,他们不太能接受美国式直接开放的交流方法,而是拘谨中有开放,开放中还要有度。而伊丽莎白的这种气质是公认的。” 她自控能力非常强,一颦一笑皆有定力。“约克公爵曾说,自己在女儿身上,仿佛看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子,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君主正在诞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郭方研究员说。

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也叫伊丽莎白,她克服了种种世俗的偏见与爱人达西终成眷属。在众多读者心中,这位淑女令人着迷的不只是聪明机智、进退得当,更多的是她身上那份坚毅勇敢。这正是沉淀在英国少女身上最重要的品质。

1936年,巨变发生。年初,祖父乔治五世去世;年末,伯父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为了和两度离异的辛普森夫人在一起,宣布逊位。伊丽莎白的父亲约克公爵在危难之际接位,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父亲成了乔治六世,他正是电影《国王的演讲》的原型,因为口吃,本不适合暴露在公众面前。但他不得不克服障碍,向全国发表演讲,带领英国走过二战。

“女王从父亲那里继承的不仅是全套的礼节、贵族的血统,还有坚毅的意志。”张炜说。1940年,纳粹德国空袭伦敦,年仅14岁的伊丽莎白首次发表全国广播演讲,鼓舞所有避难中的儿童,已略见君主风范。1942年,伊丽莎白不顾父母的反对,离开王宫,像普通人一样加入二战队伍。她参加了英国军队的女子辅助服务团,担任汽车技工兼卡车司机,晚上还要学习气缸动力学原理。1947年,她首次离开英国本土,去南非访问。同年生日当天,她对整个英联邦进行了广播,宣誓将终身为国家服务。

1952年,乔治六世病逝时,伊丽莎白正在肯尼亚,住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爬上树时还是公主,爬下树时已是女王。“她一生都没有原谅伯父爱德华八世,也把王室的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张炜说。

走在时尚和新锐中

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二世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坎特伯雷大主教把圣爱德华王冠高高举在空中,然后戴在“无可争议的女王陛下”头上。当天,女王身穿装点着英格兰玫瑰、苏格兰蓟花、威尔士水仙花和爱尔兰三叶草的华服,头戴王冠,动人地微笑着,这一画面定格在电视镜头里,也印在万千民众心中。

对伊丽莎白二世的前任们来说,穿什么衣服似乎并不需要考虑,那时没有大众传媒。但对伊丽莎白二世而言,着装必须经得起每一个镜头的挑剔。她时常选择一套特征明显的、能让她一下子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服饰。逐渐地,她形成了自己的时尚品位。在她留下的大量黑白影像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细腰、蓬裙、衣裙简洁、色彩明媚、头戴冠冕的美丽女性形象。她自认个头不高,所以偏爱这样的打扮。

据统计,从年轻时期到现在,她出席各大场合的着装中,蓝色衣着比例最高,占29%。1961年,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和他那征服了整个时尚界的夫人杰奎琳。身穿蓝色宫廷礼服的女王毫不逊色,成就了时尚史上的经典一幕。

女王的御用服装设计师斯图尔特·帕尔文曾回忆:“她的每件衣服都有名字,通过查询电脑里的穿衣档案,女王就不会重复穿上次会见时的衣服。女王喜欢穿颜色鲜亮而单一的连衣裙。除了颜色,女王的衣服面料必须不容易起皱,款式方便上下车和频繁挥手。”与服装一同成为亮点的还有女王的帽子,女王的御用帽师弗雷德里克·福克斯的设计曾经备受宠爱,他在34年间为女王制作了超过350顶帽子。

女王白天多用黑色、白色或米色皮包,晚上则用金色或银色的晚装包。女王的包中总是放着一些日常用品,包括老花镜、自来水笔、薄荷糖,不可缺少的是口红和一面小化妆镜,因为她进餐时需要补妆。女王的手包还有一个“暗语”功能。当女王和客人们一起用餐时,如果她将手提包放在桌上,就意味着她希望5分钟后结束用餐。王室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暗语”后,会设法将女王的想法通知客人。当女王和客人散步聊天时,她将手提包挂到肩膀上,则暗示想结束聊天。这时会有工作人员上前加入聊天,让女王能够不失礼地离开。

进入晚年,女王不再为时尚所动,她选择从头到脚颜色一致的帽子、衣服、鞋子。但她的特立独行又为政界女性创造了新的时尚:彩虹装。时尚杂志《VOGUE》用一张彩虹拼图解析了女王近年来的着装,如今这张图可以用到德国总理默克尔、韩国总统朴槿惠身上。

女王对新事物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20世纪60年代,英国民间出现反叛情绪,甲壳虫乐队随之流行。女王对这种摇滚潮流没有轻易否定,而是把他们纳入到王室荣誉体系之中,颁给他们不列颠帝国勋章。”张炜说。女王也愿意尝试各种新锐事物:1974年成为第一个发送电子邮件的君主;2007年在YouTube上开通了专门的王室频道;2009年加入Twitter;2010年成为Facebook数亿用户中的一员……“普通英国人对女王非常推崇,因为哪怕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女王在时尚方面都走在他们前面,从未妖魔化任何一种‘流行。”张炜说。

包容“钻石婚”的瑕疵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庆祝自己“钻石婚”纪念日的君主。她的婚姻与王位一样,也是“超长待机”:与丈夫菲利普亲王相爱76年,结婚68载,她称他是“我的力量和归依”。

女王的爱情颇具童话色彩。1939年,伊丽莎白随父亲视察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认识了其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亲王菲利普,并立刻爱上了他。那时她13岁,他18岁。此后,俩人鸿雁传情。1947年,菲利普亲王按照英国《王位继承法》的规定,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改信英国圣公会,加入英国国籍并取了个简短的名字菲利普·蒙巴顿。当年11月20日,他和伊丽莎白结为夫妻。

菲利普身高超过1.9米,眼睛是非常罕见的“钢蓝色”,俘获过不少女性的芳心。“对此,女王的父亲曾有过疑虑,但他是个宽容的父亲,这段婚姻最终在伊丽莎白本人的坚持下达成。”张炜说。

1953年,女王正式加冕,菲利普第一个向女王下跪宣誓:“我,菲利普,爱丁堡公爵,愿终生成为你的臣民并且尊敬你,我愿意效忠你……”从此,他一直坚定地站在伊丽莎白二世身边,陪伴和支持女王处理各种事务。

这场婚姻绝非完美。2014年12月,媒体公布了菲利普的情妇名单,有30多号情妇和一大堆私生子。无论传闻是真是假,支撑起这段婚姻的,是女王对丈夫的包容和隐忍。“基督教教派圣公会是英国的国教,对于维系他们的价值伦理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离婚是圣公会非常排斥的行为。女王的父母是中规中矩的人,他们的婚姻对她影响很大。这些因素都使得女王对婚姻的态度趋向传统。”郭方告诉记者。“她深深懂得,维系家庭就是维系英国人对王室的认同与归属。如果她的家庭破裂,她会永远内疚和自责。”张炜说。

尽管现实总不如童话美好,但他们终究相伴了一生。“毕竟,真正的淑女需要懂得顾全大局。”张炜说。

含蓄的“一家之主”

从伊丽莎白继位的那一刻开始,女王及其家庭就成为一种公共资产。女王的表亲帕梅拉·蒙巴顿曾向媒体回忆:“在回国继位前,当飞机在伦敦机场上空盘旋准备下降时,女王怅然若失地望向舷窗之外的英伦三岛。这一刻,成为女王私生活的终结。”

一开始,是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私生活受到影响。她曾与飞行员唐森相爱,唐森比她大16岁,已婚,并育有两个孩子。1953年,唐森与原配离婚,向玛格丽特求婚。玛格丽特答应了,并告诉了女王。然而,在1936年“爱美人不爱江山”的风波中,圣公会已做出决定,不允许王室成员与有离婚纪录者结婚。女王给妹妹的回答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请你再等等也并非没有道理。”1955年10月,玛格丽特和唐森分手。1960年,她同一位摄影师结婚,多年后黯然离婚。对此,女王一直心感内疚。

女王家庭的另一个悲剧是查尔斯和戴安娜。1981年7月29日,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但婚后俩人并不幸福。查尔斯有强烈的大男子主义,并与旧情人卡米拉藕断丝连,这让戴安娜无法忍受。

对于查尔斯夫妇的不合,女王的态度是不干涉。“伊丽莎白二世一直希望他们能够自己缓和下来,维系一个完整的家庭。她选择了‘敲打的方式,在新年致辞中多次强调家庭的重要作用,希望查尔斯夫妇能够有所体会。”张炜说。事与愿违,1996年7月12日,查尔斯和戴安娜还是选择了离婚。至此,女王三个孩子的婚姻都以失败告终。

“对于子女的私生活,女王的信条一直是无为而治。”张炜说,“她有一种家长威仪,对很多事情,叛逆也好,出轨也好,她不轻易开口,到最后时刻才表态。这是她的涵养,她会给你极大的自由去处理各种事情。”

英王室发言人也在女王授意下对丑闻采取拒绝评论的态度。2012年8月17日,女王的孙子哈里王子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度假时,全裸参加派对,美国的八卦网站刊登了一组他的全裸照片。对此,英国王室发言人拒绝做出任何评论。同样遭遇“拒评”的还有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结婚前的各种分手传闻。

作为一家之主,女王更在意弥合分歧,凝聚家庭。“她让查尔斯和威廉在苏格兰接受教育,拉近了王室和苏格兰的关系,又是维系整个家庭仪式感的一种方式。她还常常聚集整个家庭成员,在巴尔莫勒尔庄园避暑。在她的心目中,凝聚整个王室,就是凝聚整个英国。”张炜说。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环球人物》2015年第28期〕

猜你喜欢
伊丽莎白王室女王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女王”
摩纳哥王室婚姻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女王之忠犬
女王之忠犬
轻女王
英国:王室为何选择了蒙台梭利
八对王室夫妇的现代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