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汪长如,余 靖,周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230601)
1.1 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增加人文修养课程,提高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今后工作过程中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同时精心挑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并加强培训、学习,提高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强调“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贯彻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把民族团结教育融于各门课程教学中,立足课堂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及建设和谐新疆的使命感。
1.2 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教学。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学校在援疆人才培养中,坚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改进和加强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主要措施有:营造良好语言氛围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立评价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分级教学、滚动管理。同时开展“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和汉字听写大赛,调动同学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
2.1 改革教学内容,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志愿者服务、校园文化活动、青马工程等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达到知行合一、德技共举的育人目的。二是与时事政策相结合。将变化的世情、国情与理论教学要点相结合,立足明责、求学、报国,着力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构建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三是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将行业发展的资讯、用人需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与课程内容相融合,有的放矢,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四是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将徽风皖韵与思政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知识点相结合,提升学生对先进文化优秀品质的认同,激发学生主动借鉴和倡导中华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2.2 拓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根据新疆班学生团体意识强、文体积极性高、活泼好动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式、平台。
2.2.1 创新教育载体,深化主题实践。学校把组织新疆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安排专项经费给予保障,通过社会调查、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载体,促进新疆班学生了解社会、感受责任。如开展系列感受徽风皖韵,践行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安徽省博物院、徽园、民俗博物馆、包公祠、安徽名人馆等地参观考察,感受安徽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魅力,了解安徽文明的发展史,切实体会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促进学生感受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也帮助学生更加明白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所要肩负的重大责任。
2.2.2 创新教育方式,在体验中认同。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创设特定的心理情境、亲身参与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如在讲授“祖国的56个民族”时,设计“民族团结乐章”活动,学生分组在队长的带领下,分四声部按照指令、用击掌形式完成所有指定乐章节奏。引导学生结合练习过程中由凌乱到清晰整齐的现象,讨论领导与成员的配合(服从指令),四声部之间的关系(分工与合作),我和祖国(个体与集体)等。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将静态学习变为动态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认同。
2.2.3 创新“双基地”,突出专业特色实践。把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在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等实践的同时,开展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使学生将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教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组织新疆班学生到学校专业实践基地——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考察,让学生了解新疆卫生事业发展与内地的巨大差距,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利用新疆班学生寒假在校之际,于春节期间开展社区“送健康”“送爱心”等志愿服务,让学生体验奉献的快乐,引导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2.3 育骨干、塑先锋、筑堡垒。引导学生加入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参与学生会、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等竞聘,参加青年志愿服务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过程中,开阔眼界,增加人生阅历,增长才干,着力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中坚队伍。以各个班级为单位,建立健全基层团组织,夯实团的基层组织并发挥组织战斗作用,在系、学校层面团组织中配备一定比例的维族团员。
少数民族学生在普通高校面临气候、饮食、学习和活动,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文化适应的问题,这既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又关系到民族团结和校园和谐。鉴此,坚持民族平等、文化平等的思想,构建多元的校园文化,促进交流、交往、交融,增进理解、包容、团结,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促进民族和国家认同教育。
3.1 开展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文化熏陶和浸染作用。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着力营造具有医疗卫生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医院文化校园行系列活动,以专家、同行、长者的成长、经历、体验、视角传递行业正能量,以业内人士的感悟帮助感知职业,以学长的成长启迪、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民族乐团来校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新疆班学生在演出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产生文化共鸣。
3.2 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促进文化认同。我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节日文化可以增强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大讲堂,帮助新疆班学生了解端午节、传递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感民族情怀、展民族风采,促民族团结,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友好融合的契机。
3.3 引导文化参与,达到文化融合。在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中,鼓励新疆班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新疆民族文化的魅力、共创和谐校园文化,让新疆籍学生真正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促进维、汉族同学之间的学习与互助,在潜移默化中让新疆班学生增强认同感、消除陌生、防范的心理,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改造学员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开展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共度端午佳节,体验中华文化”主题活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庆国庆,贺中秋”联欢会,以及“古尔邦”节系列活动。另外,根据新疆班学生热爱运动的特点,广泛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搭建维族同学与其他在校大学生的交流合作平台和桥梁,增进维汉同学友谊、促进融合。
3.4 开设素质教育讲坛,弘扬爱国之志。学校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宣讲团来校,采取同一主题、多人串讲、层层递进的方式,图文并茂,讲述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爱国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认同民族精神的魅力。举办“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专题讲座,以时间为线,以历史事件为结点,讲述作为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原因,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的耻辱历史,告诫同学们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引导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掌握过硬的本领,为祖国丰献自己的青春。
新疆籍学生进入内地普通高校学习、生活,往往会伴随者文化冲击,除了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沮丧、不安、孤独、压力感等现象外,还可能引起生理上的反应,如疲倦、失眠、心悸等症状。为促进新疆班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机制:开展心理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分析新疆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校—系—班—心理委员”心理咨询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定期开设短期文化适应团体训练(跨文化心理训练);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