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党中央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深入研究思考这一新课题、新任务,对于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要求、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结构性改革和调整升级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新常态下党中央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既包含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又体现出中央深化改革的政策导向。深入研究思考这一新课题、新任务,对于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要求、推进有色金属行业结构性改革和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构调整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结构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理论认识逐步深化,政策措施逐渐清晰,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基本概念。
经济结构性改革。2015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经济结构性改革”,首次从经济结构角度提出改革的新要求,即现有的经济结构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必须从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重熔用铝锭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宏观经济结构层面进一步精确到供给侧结构,着眼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化解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国内总需求的下降、我国转型升级的加快,很多行业出现生产供给大于消费需求的一种现象,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在产业领域的集中体现。国家针对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库存居高不下,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问题,做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部署,相继推出了政策措施,其中治理“僵尸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中去产能、做减法的突破口。
增加有效供给。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已不是短缺经济时期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而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供给总量已居全球首位,但引领社会需求的中高端产业供给不足,如何使生产供给不断适应消费需求,需要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上四个概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概括了一种经济现象或政策取向,是从宏观领域具体到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新常态下对经济运行突出矛盾和破解难题的系统性思考。经济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解决的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与增长方式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调结构、转方式的工作重点,解决的是供给端的结构和竞争力问题。化解产能过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解决的是社会库存积压、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问题。增加有效供给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解决的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供需脱节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决策,既是重大的理论认识问题,也是紧迫的改革实践问题,是新常态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中高速、产业发展中高端的“双高”目标,它具有以下内涵特征:
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当前,矛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工业领域的“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症结在于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条件下,长期粗放式增长导致的产能严重过剩,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对于结构性问题简单采用需求管理方式,通过短期刺激抚平经济周期已无力回天,只有从供给侧发力,通过中长期的供给改善,恢复供需结构的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必经的“关口”。
旨在增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粗放式发展是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通过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低成本、低效益为代价,实现的传统产业高速增长,以扩张需求拉动生产供给,是典型的蒸汽机车一端牵引的传统动能模式。集约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改善生产供给结构,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是变一端拉动为两端发力的新动能模式。特别是从源头性、基础性、生产性的供给端入手,创新生产要素组合,提高技术和人才的能力,用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来创造新需求,以有效供给倒逼转型升级,将成为增创有效供给的新动能。
中铝公司生产的直径5.15米的铝合金大锻环
遵循了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但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生产作为供给端,即决定消费又要适应消费。从这一意义上看,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是牢牢扭住了创新供给这个“牛鼻子”。实际上,西方的供给学派已经运用供给管理,解决市场需求方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核心观点是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主要有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政策手段。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紧紧抓住生产供给这个源头,在宏观层面通过制度改革倒逼供给创新,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在微观层面通过市场竞争倒逼产品升级、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驾驭市场、调控运行的基本遵循,是实事求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体现。
突出了“三位一体”的实施方略。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是政府主导、市场决定、企业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结构性改革。政府主导就是营造创新的政策环境,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从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环境上引导推进改革进程。市场决定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取消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健全透明公开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倒逼机制,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供给结构升级,满足社会消费需求。企业主体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企业自主选择进退,用竞争机制提高效益和质量,实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方略体现了政府、市场、企业各自的功能定位,匡正了相互不可替代的改革角色,确保了战略实施中的良性互动。
电解铝厂外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既包含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又有微观层面的“细胞”修复,概括起来有以下内容和任务。
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供给安排。主要改革不适宜的机制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对经济的管制,释放正确的经济信号,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减少税费“放水养鱼”。深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实体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提高货币信贷、资本保险市场,支持工业转型升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着力解决企业治理、运营机制、党建优势发挥方面的制度创新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转换发展动能,释放改革红利。
化解过剩产能,完成“五大”任务。紧紧围绕“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的结构性改革目标,抓住供给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化解产能过剩,部署安排“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采用“加减乘除”,综合施策,减少过剩产能和企业库存,遏制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扩大有效投资,补足结构短板,在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结构的有效衔接。
治理“僵尸企业”,打好攻坚战和歼灭战。“僵尸企业”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顽症”,其产品和技术落后,失去市场竞争力,长期靠政府补贴或银行贷款维系生存,占用和耗费了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成为改革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已刻不容缓,需要集中力量,去产能做减法,打好攻坚克难的硬仗。应系统梳理“僵尸企业”的不同情况,确定淘汰落后、治理“僵尸企业”的政策标准,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通过经济、法律、市场的手段,采用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出清”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从“去产能”入手根治经济顽疾,鼓励并购重组,引导资源向有需求的领域和有竞争力的企业集聚,重塑企业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牵引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指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正确认识、自觉适应、主动引领新常态作为解放思想的重要抓手,排除各种干扰,心无旁骛地抓调整、促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以此作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围绕产业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积极增长点,部署抓好配套的创新链条和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技术产品升级,用高新技术引领中低端的传统产业,向安全环保、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高端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心理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为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干事创业营造宽松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有色金属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我国已迈入世界有色金属大国之列,10种有色金属中的主要品种已占比50%以上,其中电解铝产能在世界占比超过65%,特别是近10年来产能增长过猛,始终高于消费的增长率。
1.有色金属行业供应侧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色金属行业呈现供给侧结构性严重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产能利用率低。以电解铝为例,近十年来,产量年均增长率在18%以上,尤其近三年新增年产能达400万吨以上,但消费增长仅为16%,同期世界铝产量增长5.3%,消费年均增长5.1%。我国实际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下,大量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
企业效益差。产能投放过快,市场竞争激烈,如电解铝价格不断下行,创近30年的新低,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完全成本与售价长期倒挂,80%以上铝冶炼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供需结构失衡。以消耗资源能源为主的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增长快,但以技术创新、引领市场需求的加工行业转型升级缓慢,大量高端铝材和加工部件仍依赖进口,初级产品严重过剩与高精尖加工产品严重短缺并存。
从铝工业情况来看,出现上述结构性问题有其社会经济背景:一是基本建设投资拉动。2000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和交通设施高速增长,带动原材料工业迅猛发展,铝价持续上扬,铝工业年固定资产生产投资增速达20%以上,产能规模持续扩张。二是西进东不退。具有煤电铝一体化优势模式的西部电解铝产能迅速崛起,但缺乏资源能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东部电解铝产能未及时退出,形成产能急剧膨胀。三是地方保护助长无序竞争。新建项目往往规避国家审批和电力供应体制,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在存量项目方面,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对失去竞争力的企业给予补贴维持生存。导致资源配置信号更加扭曲,市场竞争秩序更加混乱。
2.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路径
推进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采用市场倒逼、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实施方略,综合运用加减乘除,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创新引领市场需求,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出清失去市场竞争力的过剩产能。严控产能总量,对现有产能进行合规审查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退出达不到要求的产能。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关停淘汰产能的政策补偿,使已停产的产能彻底退出处置。引导骨干企业对有色金属产能实施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对不符合城镇发展规划的、不具备搬迁价值和条件的企业,鼓励其转型、转产,反之支持其实施减量、环保搬迁。鼓励企业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向有资源能源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输出部分富余产能。
二是加快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紧缺产能。加强与行业下游市场的需求对接,创新技术研发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有色金属材料的进口替代。以铝为例,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舰船工程、汽车轻量化等高端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有效投资,提高加工产品档次补短板。拓展铝的应用领域,逐步实现以铝代钢、以铝节木,为中国制造提供绿色材料。推进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信息自动化控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强化质量管理,升级产品标准,提升品牌形象。
三是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病根都是体制问题,只有依靠改革创新来根治。应紧紧抓住国家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的政策机遇,支持企业压减产能,增加高端供给,降低资金成本,以最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增加有效供给。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加快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更加符合市场化竞争要求的内部管控体系,把一级企业应具有的自主经营决策权归位于企业,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形成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三供一业”社会职能移交,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企业轻装上阵。
四是建立严格执法规范治理的政策环境。执行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格公平执法,强化各地政府对新增产能的备案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供应、环保评价、授信支持的政策规定,防止违规项目再次“出生”;严格执行国家在产业运行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时机,清理在电力供应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公平市场待遇,勒住电解铝产能脱缰的“野马”。强化环保执法约束作用,严格依法处置环保和单位产品能耗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及时公布企业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区分情况,在严控退出产能信贷的同时,对有效投资和兼并重组项目加大信贷支持,通过国家金融信贷配套政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与各地退出产能挂钩,引导地方政府统筹支持退出产能企业的人员安置工作。支持退出企业盘活土地资源,建设转型项目,或推动政府加快土地变性和收储,利用多种途径安置职工和转岗再就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是新常态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举,有色金属行业应深入研究这一新课题、新任务,逐步深化其规律性认识,提高推动供给侧改革和化解产能的自觉性。应密切跟踪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抢抓有色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机遇,使行业的改革发展项目列入国家化解产能、增创有效供给的政策范围。应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减量过剩产能、整合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创新引领市场需求的动能转换,在有色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