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开义,一位老红军的传奇人生

2016-01-19 01:38
中国有色金属 2016年24期
关键词:刘伯承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大冶有色老一代建设者中有一位倍受尊敬的老红军,他就是已故公司副经理赵开义。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本刊记者走访了赵开义同志的儿子、公司退休职工赵宜富,听他讲述其父亲的故事,通过缅怀这位老红军、老领导的感人事迹,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公司“一流铜业,国际品牌”企业愿景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

赵开义,就是在这支远征队伍里,开启了他传奇的人生之旅。

走上红军之路是从丢失一头牛开始

1903年10月9日,赵开义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小年纪就到地主家做长工,生活屈辱而艰难。

有一天,赵开义发现自己放养的牛少了一头,他焦急地找遍了整座大山,直到深夜也不见牛的影子。赵开义知道自己闯下了天大的祸,为了免受地主的责罚,趁着夜色逃出大山,连跟家人道别也顾不上。

他找到苏区游击队,坚决要求参加革命,并如愿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时为1933年3月。不久,游击队被红四方面军收编至刚刚组建的红31军,军长是赫赫有名的共和国大将王树声。1935年3月28日深夜,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拉开了长征的序幕。赵开义所在部队在军长王树声的带领下,全歼江防守敌刘汉雄一个旅。长征途中,红31军以敢打恶仗、硬仗闻名,令敌胆寒。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赵开义跟随部队两翻雪山,三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队伍走出困境抵达甘肃天水时,与胡宗南的剿共部队遭遇,激战中赵开义身受重伤,左腿落下残疾,后被定为乙等革命伤残军人。

赵开义军官证上的登记照

赵宜富珍藏的淮海战役纪念章

赵开义使用的最后一枚帽徽

长征胜利,全面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赵开义所在部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政委分别是刘伯承、邓小平。赵开义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又随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洛阳战役、淮海战役等,可谓转战南北。

赵开义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先后担任过苏区游击队排长、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排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警卫、延安骑兵连司务长、中南军区供给部总务科长、中南空军后勤部生产科长等职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记大功一次。1937年5月,赵开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驻地,英勇帅气、敦厚朴实的赵开义遇到了当地一名叫张福果的女青年,并谈起了恋爱,后经师长刘伯承特批,两人在一二九师司令部结了婚。同年,赵开义的长子赵宜富出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不辱使命护送刘太行到延安

抗战期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轮番进行大扫荡,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为了保护部队首长孩子的安全,中央决定将分散在各战区的革命后代集中转移到延安中央托儿所。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当时只有5岁多,也是这次转移的对象。司令部在物色护送人选时,曾征求刘伯承的意见,刘伯承淡淡地说了句“籍贯四川”。赵开义在师部当警卫员,老家四川广元,勇敢健硕,忠诚可靠,成了护送刘太行的最佳人选。

当时的战区危机重重,敌人的围追堵截无处不在,安全护送刘太行到达延安,其中的艰难险阻不言而喻。但赵开义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从根据地到延安,这一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经历了多少风险,今天已经难以知晓。

安全抵达延安后,根据组织安排,赵开义在杨家岭又照看了刘太行一个多月,刘太行也非常亲近赵开义。期间,毛主席、朱总司令经常带着刘太行玩。有一次,刘太行跑到毛主席的窑洞里,从桌子上拿了一盒香烟,返回自己的窑洞要给赵开义抽。虽然赵开义特别喜欢抽烟,但他连忙告诉刘太行:“这烟是主席的,不能拿,赶快送回去。”刘太行又连忙送了回去。怕刘太行影响毛主席工作,赵开义随后要求刘太行不要随意进出毛主席的窑洞。

10月25日,赵开义的儿子赵宜富讲述其父亲的长征岁月。

刘太行几天没去,毛主席竟来看他。一天,毛主席来到赵开义和刘太行住的窑洞,他戴着灰帽子,穿着一身宽大的灰粗布衣服,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他问赵开义的姓名,哪年出来革命的,并称赞赵开义把太行照护得好,有功。但赵开义并没见过毛主席,只觉得这位大领导一点架子也没有,事后问当时主管延安后勤的康克清,才知道这就是思念已久的毛主席。赵开义后悔自己的木讷,主席说了很多话,而自己在主席面前没说上几句。

一个月后,赵开义难舍难分地把刘太行交给了康克清,刘太行随后入读杨家岭幼儿园。

回到河北驻地的赵开义,被刘伯承要求继续回到延安,进抗大学习,共产党人文化知识不能少。但赵开义说,自己是放牛娃出身,不喜欢读书,就喜欢打仗,不想离开部队和刘师长。无奈,刘伯承只好让赵开义继续留在战区。

陈毅在黄石新下陆专门接见赵开义

新中国成立后,赵开义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先后任武汉中南建筑局华中区总务科长、武钢大冶铁矿行政科长,1958年调任大冶冶炼厂行政科长。

1961年5月,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到大冶冶炼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前身)视察。

在冶炼厂视察时,陈毅问身边陪同视察的冶炼厂党委书记赵宽铭:“刘帅有个姓赵的警卫员是在你们单位吗?”

赵宽铭连忙回答:“是的,他叫赵开义。”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陈毅当即向身边工作人员指示,要挤出时间见见赵开义。当天下午,在厂招待所里,陈毅亲切接见了赵开义一家。

听说陈毅元帅要见,赵开义连忙带上妻子张福果、儿子赵宜富赶到招待所。一进屋,陈毅就急忙站了起来,紧紧握住了赵开义的双手。

陈毅问道:“你有什么困难没有?”

赵开义说:“没有什么困难,一切都挺好的。”

陈毅又问:“说实话罗,有什么困难大家帮你解决。”

赵开义想了想说:“就是没有酒喝。”

原来,赵开义特别喜欢喝酒,并且酒量不小。行军打仗时,只要条件允许,他都要在自己的军用水壶里装上酒,这是刘伯承和司令部的人都知道的。

赵开义生前在照相馆照的军装照

赵开义在冶炼厂工作时的照片

这次简短的会见结束后,赵开义家里的生活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善。黄石市委组织部根据中央和湖北省委精神,陆续出台了一些帮扶困难老红军的政策。从1962年起,赵开义有了一本《老红军特供证》,每个月可以领到数量不等的酒、肉和粮票等。帮扶老红军的政策里还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要关心老红军的生活,每年春节一定要上门看望和慰问,不能忘记这些用生命换来新中国今天的时代功臣们。

四川寻父,见一面就成永别

1963年,中央在全国开展“四清运动”,工作组对赵开义进行政审,并派出专人赴赵开义的四川平武老家调查。

1964年,工作组就政审情况对赵开义进行通报,称经过组织调查,赵开义同志的政治是清白的、历史是清楚的,原籍贯含糊不清的问题也得到解决,现为四川省广元县三堆区井田公社鱼洞大队。

令赵开义没有想到的是,工作组还向他提供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在这次去四川审查中,发现赵开义父亲赵武详还生活在鱼洞大队的山上。工作组希望赵开义马上赶赴四川父子团聚。

原来,赵开义自从参加革命以后就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赵开义多方打听父亲及其家人的下落,均没有任何音讯。屈指一算,赵开义离开父亲和家人已经有30多年了。

得到工作组的这一消息后,赵开义喜出望外,急忙向公司请假,远赴四川见失散多年的父亲。黄石市委组织部也出具了专用《介绍信》,要求沿途各组织各单位给予支持。

1964年7月的一天,赵开义带着大儿子赵宜富踏上了开往四川的火车。在广元火车站下车后,赵开义搭乘公共汽车赶往三堆区,中途又步行30多公里,才千辛万苦来到鱼洞大队。

这是一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他在这里出生、长大、劳作、征战,这是他的根之所在。这里既是他遭受无数苦难和屈辱的伤心之地,也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大山还在,乡音无改,旧社会变成了新社会,当年慌不择路的他回来了。他文化不高,不知道什么叫乡愁,背不出“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诗句,也没觉得自己是什么衣锦还乡,但他对故乡有着与常人无异的亲切感。

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赵开义在半山腰一处农房里见到了分离30多年的老父亲。父子俩在小院的禾场里紧紧相拥,赵开义突然觉得时间停止了,只有幸福和酸楚将自己紧紧包裹。

见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儿子赵开义,还见到了自己的亲孙子赵宜富,赵武详老泪纵横、激动不已。

“老红军赵开义回来了”,整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大队、公社都轰动了,人们奔走相告,一拨又一拨的人争相来到赵开义的家中打探消息:

“你看到我的丈夫没有?”

“你见过我的大哥吗?”

“你知道我的儿子在哪里了吗?”

面对一双双热切期盼亲人的眼睛,赵开义只能一遍遍地安慰他们:“再等等吧……等等吧……”

1984年,赵开义(前排右五)在公司老年体协成立大会上合影

据陪同前往三堆区的领导介绍,战争期间,这里有200多名青壮年跟随红四方面军出发,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人回来了,其中包括赵开义。

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陪着父亲住了近一个星期,赵开义准备返程回冶炼厂上班。头天夜里,赵开义与父亲促膝谈心,希望父亲好好保重身体,他会经常回来看望老人家的。

第二天早晨,就在赵开义向父亲告别时,发现父亲安详地躺在床上,已经离开了人世。

没想到父子阔别三十余载的第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遗憾之余,赵开义或许会想,幸亏有了这唯一的见面,让他们父子终于知道了彼此的过往,没有留下更多的遗憾。

急召进京,病床前泪如雨下

1986年的一天,一封加急电报从北京发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请赵开义同志速来北京,汪荣华”。汪荣华是老首长刘伯承的夫人,赵开义连忙带着夫人张福果、儿子赵宜富和儿媳妇、孙女等人,连夜赶赴北京。

接待他们的是刘帅的老部下,时任商业部副部长、全国供销总社社长的程启光。程启光安排赵开义一家在商业部招待所住下。第二天早晨,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带着家人来到招待所接上赵开义全家,直奔中国人民解放军301总医院,刘伯承在这里治疗。

在刘伯承病房外的会客厅里,赵开义一家和程启光等被工作人员安排等候。不一会儿,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来到客厅,一眼就认出了赵开义:“赵开义同志,40多年没有见面了吧!”

40多年后的相见,让赵开义十分激动,他强忍着泪水,紧紧握住了汪荣华的手:“我十分想念您和刘帅啊!”

汪荣华叫来刘太行,郑重地说:“太行啊,这是你的赵叔叔,当年冒死送你去延安,不要忘记了赵叔叔。”

身穿便装的刘太行连忙来到赵开义面前,叫了一声“赵叔叔好!”然后深深行了一个鞠躬礼。看到40多年前的小娃娃如今长大成人,赵开义感到十分欣慰。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来请赵开义、赵宜富、程启光等进病房看望刘伯承。

走进刘伯承的病房,只见曾经叱咤风云、横马立枪的刘大统帅躺在病床上,面容清瘦,赵开义的眼圈红了起来。窗外明媚的阳光透过房间,轻轻洒在洁白的被褥上,显得十分安静和温暖。

汪荣华说,刘帅从1973年开始身体就一直不好,大半时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如今病情愈来愈重,呈昏迷状态了。

赵开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轻轻弯下腰叫了一句:“师长,赵开义来看您来了!”话还没有说完,赵开义的眼泪就夺眶而出。

同行的老战友程启光也跟着说:“师长,你几次要我的脑袋,说打不赢仗就提脑袋来见,可是你都没有要到啊!”

革命战火熔炼的真情可以感天撼地,躺在病床上的刘伯承嘴角出现了微微的颤动。旁边的医护人员连忙扯了扯赵开义的衣服:“会见到此结束,首长要休息了。”无奈,两位老战友只好对着刘伯承深深鞠上一躬,强忍泪水轻轻退出门外,在会客厅号啕大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赵开义作为探视刘帅的特殊客人,被汪荣华留下来在吃午饭。一大桌子菜端了上来,汪荣华说:“老赵啊,知道你喜欢喝酒,今天我代表师长请你喝上一杯。”

看到汪荣华斟上的满满一杯四特酒,赵开义却怎么也喝不下去。

临别时,汪荣华叫来刘太行对赵开义说:“老赵啊,以后有什么事情,就跟太行打电话吧。”

但是,赵开义从未打过这样的电话。

1990年2月26日,赵开义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总医院安然离世,享年87岁。

赵开义生前经常跟子女们说,“人”字的一撇一捺不能动,一动就不是“人”了,要学会做人,在往前走时还要回头看,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猜你喜欢
刘伯承
他是刘伯承最好的朋友
刘伯承手心练字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刘伯承妙计化险
刘伯承首译“游击战”
《军神》读后感
元帅刘伯承家训:一定要读书
刘伯承为何曾不愿意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