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扶贫行

2016-01-19 20:21王晓霞
中国扶贫 2016年1期
关键词:船民刘永富闽东

王晓霞

时令虽至大雪,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依然青山碧水,景色宜人。这座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的多山沿海城市,如今正强劲崛起。脱贫攻坚工作,尤为亮点。

1988年至1990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闽东人民奋力脱贫,以“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念好“山海经”,积极探索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等移民搬迁工程,翻开了宁德扶贫开发事业的新篇章,形成了先进的扶贫思想和理论,也给闽东大地注入一种不甘贫弱、自强不息的精神。之后,宁德市历届党委、政府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贫困发生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30%下降到去年的4.26%,预计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2432元,成功书写出脱贫致富的样本。

2015年12月6日下午、7日上午,行程匆匆的一天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和东部六省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扶贫办负责同志以及京、津、沪3市合作交流办负责同志一行,在闽东大地察扶贫产业,看村庄变化,问百姓疾苦,共同谋划脱贫攻坚大计。

“找真贫就是扶贫”

此次调研的首站是“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30年前,《人民日报》头版的一则“读者来信”,让这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畲族村落,一夜间因深度贫困而闻名全国。当时,280户村民散居在12个“五不通”的偏远山区自然村里,因为家里穷到只有一条能见外的裤子,媳妇不能和婆婆同时出门。来信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三个月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全国扶贫攻坚的序幕,赤溪村由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30载沧桑巨变,由输血扶贫到采用各种手段激发造血机制,如今,赤溪村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4年的11674元;村集体经济由1984年的负债十多万元,发展到2014年底近25万元。今日赤溪,茅草房已无踪迹,村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6平米;昔日,村民羞于下山,今朝,以畲族风情为吸引力,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去年初,赤溪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肯定。

在村卫生室,当了解到这里可以做心电图、医药费可以及时报销、慢性病能得到定期随访时,刘永富高兴地说:“医疗保障解决得好,村民能看得起病,才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整洁的街道边,有一家陈设优雅、标牌为“大沁白茶”的店铺,店老板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永富问:“你的店铺上网了吗?”听到肯定的答复,刘永富说:“要发挥知识特长,把家乡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回报家乡。”

街边,一位年龄约六十岁上下的村民老吴倚墙而蹲,手捧一台平板电脑正看得专心。刘永富饶有兴致地走上前去,发现他正看电视剧,便好奇地问道:“这现代玩意儿是谁给你买的呀?”老吴说是女儿孝敬的。刘永富开玩笑道:“光玩儿不干活儿可不行呀,要用它多了解发展致富的信息。”老吴闻言,憨厚地笑了。说笑间,刘永富一行来到“中国扶贫第一村”展厅,丰富的图片记载了赤溪巨变的足迹。当年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向《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村情的王绍据,指着展板上的图片,向刘永富介绍了写信的缘由及引发的反响。

刘永富紧紧握住他的手:“非常感谢你。和你的做法很相似,1985年时,新华社有位记者写了篇内参,反映了贵州毕节赫章县海雀村常年吃不饱饭的情况,海雀村后来成为毕节扶贫试验区的‘发祥地。这类例子不少呀!扶贫,不能把贫困藏着、掖着,我们非常欢迎各界人士帮助我们找真贫。找真贫就是扶贫!”

离开赤溪村,刘永富一行来到太姥山下的天湖茶叶有限公司,一锅锅正烘焙的茶叶浓香扑鼻。这是一家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007年,公司投资3200万元在贫困村方家山村建设了有机茶基地,并发展了茶文化观光、旅游等延伸产业,每年可为基地茶农稳定增收3500多万元,茶农的家庭年收入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28000元,成为强企富民、村企共赢的典范。

“茶农中有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永富的心里总是装着贫困户。

“有。我们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现有固定工人76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人。” 天湖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回答道。

“你们也负责种植技术的培训吗?”

“我们每年免费培训种植户上千人次,以保证生产出高品质的白茶。我们的白茶已经是驰名商标了。”

“敢闯敢干才能过上好日子”

12月7日清晨,阳光明媚,刘永富一行早早来到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原料、原产地和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这家福建省最大的农源型深加工示范企业,成立不过五年,却已累计消化全国十多个省的银耳、猴头菇、海带等农产品达5万吨,仅宁德市古田、寿宁等6个县的农民,就由此增收2.6亿元。

“我们有不少贫困县出产好东西,我们可以帮助你们联系建立生产基地,并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贷款问题,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由你们负责,这样,农民能挣到钱,企业也有稳定的原料,怎么样?”

负责接待的董事长高兴地说:“我们可以免费培训种植技术,并高出市场价回收产品,为扶贫事业多做一份贡献。”

位于福安市溪尾镇的溪邳村,是最后一个调研点。

这里的村民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连家船民”,他们曾经终身漂泊在水上,世世代代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不能上岸、不能读书。“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常年累月蜷缩在船舱狭小的空间里,“连家船民”的腿大多弯曲变形,因而又被唤作“曲蹄”,这是一种蔑称。

1956年,溪邳村“连家船民”建起了第一批房子。1988年起,政府开始补贴部分建房资金,大力推进“连家船民”上岸工程,至2013年底,溪邳村632户村民全部有了安定舒适的家。已连选连任40多年村党总支书记的刘向禄自豪地介绍道:村民们因地制宜,依靠发展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创办新企业、外出务工,去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400元。

刘永富边仔细倾听,边就建房中的费用和国家给予的补助、医保报销、务工收入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还有贫困户吗?怎么帮他们脱贫致富?”刘永富问刘向禄。

“还有19户,基本上分两类,要么是家里有病人,要么是缺乏劳动力。现在,乡镇两级干部已经开展了结对帮扶,保证用3年时间帮助他们脱贫。”刘向禄介绍说。

村边的一户村民,住在漂亮的三层楼里,家里窗明几净,冰箱里放满海鲜。当了解到她家在上海做水产生意时,刘永富高兴地说:“好!敢闯敢干才能过上好日子!”

“忆昔日居住连家船满江漂泊,想今朝上岸住新房备感党恩。” 刘向禄指着村委大楼外的这幅对联,对刘永富由衷地说:“没有共产党,我们‘连家船民就上不了岸。”时近中午,明丽的阳光下,刘向禄的笑容分外灿烂。

滴水可穿石,弱鸟能先飞。宁德,在摆脱贫困中书写的成功样本,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猜你喜欢
船民刘永富闽东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2018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再减1000万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