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霞
当今,乡村青年教师将教书育人当作“过渡性岗位”的不在少数,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待遇太低、发展困难、条件艰苦。“人往高处走”乃人之常情,只要能进城,一有机会他们都会竞相争取。一些地区由于青年教师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使乡村学校人才青黄不接,并形成恶性循环。
农村教育的未来无疑要寄希望于本土化教师。本土教师因其家乡观念、血缘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融合于当地,少有好高骛远的考虑,因而能用得上、留得住,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主体力量。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支持计划,提出了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针对性措施,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必然选择。
据报载,江西省芦溪县长丰学校师生“四代同堂”扎根大山,连学生的学生都回校教书了,成为乡村教师本土化的典型。该校现有的36名教师中,结成了12对夫妻,这不仅留住了教师,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10年来,该校毕业生重点学校录取率一直保持在全县前5名,还有学生获得了全市高考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70多个山里娃考上了大学。
乡村教师的“向城性”是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客观现象,也无可厚非。留人先留心,唯有让乡村教师真正对农村教育有了感情,他们才会以乡村为家,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其中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是青年教师婚姻上的困扰。为了留住青年教师,本身为教师夫妻的长丰学校校长积极“牵线搭桥”,在36名教师中成就了12对姻缘。这不仅有效地留住了青年教师,学校的教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
同时,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物质保障使乡村教师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所有冠冕堂皇的说教都是难以服人的。长丰学校教师每个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这在当地属中上水平。同时,每人另外享受每月400元的山区补贴,在经济上解决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教师中7人有高级职称,25人有中级职称,使教师们在事业上有成就感。两名“90后”也因此对乡村教育事业充满了感情。
很显然,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必须把重点落实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上,包括乡村教师的事业追求、生活水平、文化需求等多方面的积极引导与提升。只要能留住优秀的乡村教师,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有大希望。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