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搭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王老师执教的《搭石》无论在教材的取舍、生字的认读,还是词语的感悟、朗读的指导等方面,都凸显了与众不同、精益求精的授课理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下面谈一谈本人尤为欣赏的识字教学片段,供一线教师学习借鉴。
【片段一】随文识“绾”,彰显教学智慧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赏析】王老师采取随文识记生字词的方法,“绾”字由句子带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解词先解字,王老师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理解“绾”就是“卷起来”的意思,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这样按要求达到识字目标,而王老师教学的智慧就彰显在让学生理解字词后再引导学生反复在句子中诵读词语“脱鞋绾裤”,“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反复回答“脱鞋绾裤”,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绾”的字义。
【片段二】随文识“绰”,蕴涵教学匠心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字典了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
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的意思。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王老师在教授“绰”字时,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教学方法落到实处,先通过查字典,了解字音是翘舌音,再引导学生了解“绰”字在字典中的三个义项,结合上下文,让学生通过自悟选择合适的解释,即“人影绰绰”的“绰”是姿态优美的意思。教到这,本课对于“绰”字的识字教学目标就已达到,但是王老师独具匠心,通过举例比较“绰绰有余”理解“绰”字的另一个意思——宽裕;富裕的意思。看似简单的识字教学设计却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同样的“绰”字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是不相同的,这种识字、解意的方式使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更加透彻、扎实,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查字典的学习习惯。
【片段三】随文识“伏”,孕育文化素养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很好!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表率,细心又体贴,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赏析】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是表意文字。王老师教授“伏”字时采用的是部首识字和字理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齐读三遍,再引导学生从字的结构上观察: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条“犬”。 教到这,大部分的老师都会戛然而止,因为“伏”字并不难读,也不难写。而王老师难能可贵的是循序渐进地从字理方面再引导学生加深对“伏”字的理解。此时课件出示字理图,教师相机解释道:“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王老师“引”的是文化,“用”的是信服,潜移默化中孕育孩子们的文化素养。最后,还邀请学生上台和老师互动,让学生在理解“伏”字的基础上,自己再做一做“伏”字的动作。此时和老师互动的学生,在深深弯下身子的那一刻,一定是心怀恭敬、心甘情愿的。在这里,王老师精心设计的识字教学方法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知识,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悟”。
本课生字教学王老师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文本,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这堂课上,王老师不仅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识字解意形式,还渗透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细细品味王老师的随文识字教学,犹如看花开花落,恰似闲庭信步!
(作者单位:南昌市站前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