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南通中考题的特色分析

2016-01-18 20:10茅雅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12期

茅雅琳

[摘 要] 南通中考数学卷在知识内容、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总体保持稳定,重视对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状况的考查,适度体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文中以一道南通中考题为例,分析试题特色. 该题紧扣课标要求,把握考查方向;立足教材原题,注重能力立意;拓宽思维空间,引爆精彩解法.

[关键词] 课标要求;教材原题;解法特色

原题再现

如图1,点E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CA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以线段AE为边作一菱形AEFG,且菱形AEFG∽菱形ABCD.连接EB,GD.

(1)求证:EB=GD;

(2)若∠DAB=60°,AB=2,AG=,求GD的长.

特色分析

1. 紧扣课标要求,把握考查方向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情况的评价,必须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要求.关于菱形,课标要求“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他们的判定定理: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本题已知两个四边形为菱形,考查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并且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掌握情况. 已知条件中给出了两个菱形相似,课标中有关知识要求是“了解相似多边形”,故本题中,只要求学生能够由已知菱形相似,得出对应角相等;而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标中的要求是“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故本题第一小问,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书写出证明过程. 至于第二小问求线段的长度,课标的要求是“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就是考查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线段长度计算的问题.本题严格遵照课标对不同内容的不同能级要求,精确定位考查方向,很好地在课标的指导下,考查了学生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掌握情况.

2. 立足教材原题,注重能力立意

本题原型来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83页第12题:

如图2,△ABD和△AEC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E=DC.

首先本题立足教材原题.将原题中的等边三角形改为菱形,虽然改变了图形,但是图形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化,仍是邻边相等及两边的夹角相等,问题一的证明方法与原题相同.

其次本题又在原题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原题中两边的夹角相等是由已知等边三角形直接得出,而本题是由菱形相似得出,加入了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理解.另外本题中用到的知识有:①菱形的性质;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④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⑤二次根式的运算;⑥勾股定理.这些初中数学的重要概念定理的有效整合使本题显得大气磅礴.

最后,本题的编制注重能力立意.第一小问,利用两边及其夹角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意在考查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至于第二小问,通过分解图形,可以发现,其实质就是如图3的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条边DG的长,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拓宽思维空间,引爆精彩解法

本题满分10分,全市均分为7.36分,难易程度适中.第一小问,与教材原题类似,学生得分率较高,这样就保证学生在获得基本分的前提下,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第二小问,由此,在阅卷中涌现了很多精彩的解法:

解法1(如图4):

延长CD,GA交于点H,可证得∠H=90°.

在菱形ABCD中,∠DAB=60°,

所以∠1=30°,∠EAG=∠BAD=60°.

所以∠2=30°.

所以AH=AD·cos30°=,DH=AD·sin30°=1.

在Rt△HDG中,

GD

解法特色 先利用30°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线段AH和DH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GD的长.考查了对勾股定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和运用勾股定理解题的能力.

解法2(如图5):

作DH⊥AB于H,连接GH.

因为∠DAB=60°, 所以∠1=30°,

所以∠GAB=∠DHA=90°,

所以AG∥DH.

又在Rt△ADH中,

AH= AD·cos60°=1,DH= AD·sin60°=,

所以AG=DH.

所以四边形AGH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GD=2DO=2.

解法特色 先通过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GD的一半,再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得GD的长.考查了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

解法3(如图6):

连接BD,

在菱形ABCD中, BD⊥AC.

又因为∠DAB=60°,

所以∠1=30°.

在Rt△ABO中,BO=1,AO=;

在Rt△EBO中,EB=.

由△ABE≌△ADG得GD=EB=

解法特色 借助第一小题证得的结论,将所求线段GB转化为求线段EB的长,再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由勾股定理可求得线段的长.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的运用.

解法4(如图7):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可求得点D的坐标为(,1),

点G的坐标为-.

由勾股定理得

DG=.

解法特色 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求线段的长转化为求两点之间的距离,考查了对平面内点的坐标的理解,以及数形结合与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能力.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表现出来的解题方法不尽相同.以上四种解法中,解法1和解法4,是直接求出线段的长,而解法2和解法3,则是间接法计算.其中解法2,先求出线段的一半;而解法3,利用问题1中已得出的结论,先求线段BE的长;至于解法4,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借助坐标算出线段的长度,体现了很好的转化思想.以上四种解法殊途同归,最后都用勾股定理求得线段的长.

总之,本题既能以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的四基,给学生以较为广阔的解题切入口,又能有效引领教师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考试题的编制是命题教师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的结晶,认真分析试题,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明确命题方向,把握教学动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本文成稿过程中,参考了南通市教研室袁亚良老师所作的讲座《新课程下中考数学试卷的命制技术》,在此表示感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