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粘连性小肠梗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腹腔内的小肠粘连,使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的一种急腹症。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以及便秘等,严重者甚至可引发内环境紊乱和继发性感染,从而危及其生命。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腹腔存在炎症、损伤以及出血等情况有关。相关的研究指出,该病是进行腹部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治疗该病。为了比较用这两种疗法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4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这些患者均经X线检查被确诊患有粘连性小肠梗阻,且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院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每组各有47例患者。在保守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龄为21~49岁,平均年龄为(33.6±2.2)岁,其病程为1~7h,平均病程为(3.2±1.2)h。在手术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龄为20~51岁,平均年龄为(34.1±3.1)岁,其病程为1~5h,平均病程为(2.3±1.2)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对保守组患者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其进行扩肛治疗,使用开塞露对其进行通便治疗,使用灌肠液对其进行灌肠治疗,以解除其消化道梗阻的症状。同时要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并使用奥曲肽对其进行皮下注射。奥曲肽的用法为:每次注射0.1mg,每8h 注射1次,连续治疗1周。
1.2.2 我院对手术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具体的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的脐下部位做一个7~9cm长的手术切口,切开其皮肤与皮下组织,找到患者的小肠。找出患者粘连与坏死的小肠,然后将其粘连与坏死的小肠与其周围组织进行松解和分离,切除其粘连与坏死的小肠,使用5-0号可吸收线对其肠管进行缝合,并在其肠管的缝合处用透明质酸钠或生物质蛋白胶进行覆盖。最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的腹腔,逐层缝合其手术切口。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并比较这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相关症状改善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正负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相关症状改善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分别为(1.57±0.92)d与(6.23±1.69)d。保守组患者相关症状改善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分别为(2.16±1.17)d与(15.40±3.26)d。手术组患者相关症状改善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保守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相关症状改善的时间与住院时间的比较(x±s)
粘连性小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患者的腹腔由于存在炎症、损伤或出血等情况,使其腹膜与浆膜细胞受到刺激,进而使其腹膜与浆膜细胞发生黏连,最终导致其发生粘连性小肠梗阻[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治疗该病。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相关症状改善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保守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与使用保守疗法相比,使用手术疗法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更好,更能缩短患者相关症状改善的时间与住院的时间。
[1] 景化忠,刘宏斌,李洪涛.腹腔镜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7):518.
[2] 杨少连.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