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邑宦镇与紫阳毛尖

2016-01-18 00:34□张
中国茶叶 2016年7期
关键词:毛尖汉江古镇

□张 斌

我最早喝到的绿茶,就是陕南紫阳县焕古镇出产的“紫阳毛尖”。40多年前,我生活在新疆,距离这个汉江边上的古镇有5000多公里的路程。父亲是陕西省紫阳人,茶是紫阳亲友邮寄的。那时我很年幼,之所以对喝茶至今难以忘怀,也是因为父亲。他将茶视之珍宝,每天总是一个人霸占个小茶壶,津津有味地品尝。我只有考试得高分,他才会奖励我喝上两口。每每在这个时候,他总会说这是焕古产的紫阳毛尖,天下最好的茶,古时候是皇帝喝的。他还说其他地方的茶是脚踩出来的,只有焕古茶是用手揉出来的。父亲讲这些话的时候神情庄重,而我总怀疑父亲吹牛。怀疑归怀疑,紫阳毛尖却铭记在我心中,渗透在我血液和骨髓深处。有时,感觉这茶是一根脐带,连着我和遥远的古镇。

后来,随父亲回到紫阳,紫阳毛尖天天喝,也变成父亲那般神情,一个人抱个小茶壶,没事就品尝几口。宁可三日无食,不能一日无茶。每年清明前后,总是托人到焕古买5公斤茶,做足一年的储备。这个时候我知道了焕古所产的紫阳毛尖是最古老的贡茶。《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乾漆”。焕古在唐代是汉阴郡的茶乡,这里的贡品茶牙就是紫阳毛尖。史志文字是铁的事实。看来父亲并没有吹牛,他的那种自豪也就遗传在我的身上,变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情。

其实,让紫阳人自豪的不仅仅是这茶是最古老的贡茶,而是这茶曾随着丝绸之路翻山越岭,伴着悠扬的驼铃,迈过雄关漫道,穿过漫漫黄沙,走过万里征程,走出过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文明史。有学者研究认为,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八世纪,汉水流域曾有过辉煌的文明。从秦汉到盛唐,这里的繁华不亚于中原大地,而这灿烂的文化里少不了这个令父亲和我都无比自豪的紫阳毛尖。

焕古产的紫阳毛尖,不仅色香味俱佳,泡于杯中,还有一种奇妙的现象:每杯茶中,有几朵茶叶,竖于水中,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稍向上,叶柄和嫩枝朝下,仿佛是水中之花含苞待放。焕古镇古时候叫“宦姑”,被称为“紫邑宦镇”。为了防止其他地方的茶冒充紫阳毛尖,官方将焕古茶区所产的紫阳茶统一打包,加盖“紫邑宦镇”印戳,在这里装船,溯汉江上行到汉中,或者从陆路人工背运,跋山涉水到汉中,换上马驮,至甘肃两当西入青海,北达新疆,或北往宝鸡至甘肃平凉再转到宁夏。“紫邑宦镇”成了一个把地名与物产结合在一起的商标,正是这古色古香的地理商标,把焕古镇名茶“紫阳毛尖”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古代的汉江水运多暗礁险滩,又受季节影响,运输受限,大量茶需要通过陆路运输,而西去汉中的山路,山高路险,河道密布。与茶马道不同,这些茶不是骡马驮出去的,是人工背运的。这样的商路不同凡响,更撼人心。那些背茶的背脚,被称为背佬儿,背篓背身上,打杵拿手中。走走停停,停下来用打杵支着背篓休息,有时打杵还可以挥舞着驱赶野兽……他们特别能背,背上两三百斤的茶,更是家常便饭。有背佬儿害怕涉水磨损了草鞋,干脆赤脚背行。最传奇的是有背佬儿能够背着二百多斤的茶蹲下来摘地上的野花……这是一条穿越秦巴的艰险之路,是先民们勤劳勇敢的象征……

早在两汉时期,焕古茶香就诱惑着无数的商旅,当北国迎来了呢喃的紫燕,甘肃、西域等地的商人结伴爬过秦岭,淌过一条条溪水,拥进古镇,小镇那些曲曲折折的小巷立刻膨胀了,茶的香味,女人的娇声细语,还有北方大汉们的粗壮身躯,听得懂的和听不懂的各地方言混杂,小镇的空气被挤得热气腾腾。那些裹一件羊皮褂子,满脸沧桑,一头卷发,虬须蓬蓬,发须相连,膀大腰圆的身躯就只有鼻子、眼窝、嘴裸在外面的北方商人,到了青山绿水之地,乍一看,像一只只熟透了的毛葫芦。于是,孩童们欢笑着喊叫:“毛葫芦,买茶叶,一买一山到河西……”,这让重重山峦环抱的小镇别有情趣……茶庄、栈房、餐馆、票号,甚至镇外的茶园里都吆吆喝喝、叽叽喳喳,轰轰隆隆、热气腾腾把附近几条溪水都挤得枯瘦无比。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紫阳县焕古镇发现的一批古波斯银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隋书·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为官不禁。”河西与紫阳商贸往来频繁,而巴山深处的焕古镇是否也在这个流通区域之内?这让焕古人无限神往那个远去的时光。也是这一年,一位李姓村民在挖地时无意间挖出一块“胡弦带板勾”,带板是波斯人束在腰间革带上的饰物,这块“胡弦带板勾”铸造女性舞伎一人,头戴流苏珠翠头饰,身上缀着缨络,窄窄的袖口,裸露的前胸上乳房突起,在环绕的飘带中,舞者高举双手,右腿吸起,赤着左足尖立于圆形舞毯上,旋转起舞。歌舞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情不自禁地呤诵:“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的诗句。于是学者们满山坡寻找,一块又一块的“胡弦带板勾”被发掘出来。所铸造的图案不仅有舞蹈,还有乐器,乐器有曲项琵琶、笙簧、羯鼓、腰鼓等等。乐师们一律胡服,敞胸坦腹,盘腿坐在舞毯之上或弹奏、或鼓吹、或打击,形态各异;有高鼻深目,虬髯箕张,奋力弹拨琵琶者;有双目圆睁,两腮鼓起,聚精会神吹笙者;有高鼻深目,卷须垂胸,心不旁鹜的击鼓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令当地人骄傲的是,这一块块小小的“胡弦带板勾”,早于白居易诗《胡旋女》三百多年就来到焕古这个地方。而这一切都缘于茶叶,都缘于丝路上的“紫邑宦镇”的诱惑……

清朝光绪三年(1877)正月二十八日,陕西省紫阳知县唐青甫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信票”。

做为集镇,“紫邑宦镇”静静地依在汉江之滨,穿越千年时空,美丽依旧。我曾有好多次途经古镇,巧的是每次总是清晨溯江而上,傍晚顺流而下,早晨古镇在迷雾中若隐若现,隐藏于美丽的面纱后面,而晚上又是暮色四合,细雨霏微,伴着无数的灯与星的光挥,晃动在汉江碧波之中,如同仙境,难见真容。去年十月,我随一群作家深入焕古采风,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古镇古韵。焕古依山傍水,蜿蜒多姿,河岸弯弯曲曲,像地图上海岸线一般曲折……街道依山而建,起起伏伏,径巷相通,茶馆林立,房屋多是具有清末民居特色的木墙、石板房、吊脚楼。焕古的建设修旧如旧,没有大拆大建,走进焕古,仿佛走进了古代。我们到焕古采风,不是去镂空那些曾经南来北往的商旅故事,而是去探索“紫邑宦镇”留下来的思考。我们的祖先不畏艰险,肩挑背驮,穿越秦岭,从这里起步,打通了一条连接丝绸之路的商道。这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让我想起了同饮汉江水的张骞,他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显然是取了“宏博瞻望”之意,博望是一种眼光,一种襟怀,一种气度,就是博广瞻望,放眼世界。丝绸之路是走出去的,“紫邑宦镇”也是放眼世界走出去的。当我在新疆和父亲品尝紫阳毛尖的时候,我不知道,两千多年前,新疆人,甚至中亚各地的人就已品尝到了这样的好茶。他们是用两只羊来兑换一块茶饼,小心翼翼地保存,这是消食化积、亲密感情的宝贝。甚至那些盖着“紫邑宦镇”印记的麻袋,都成为一种抢手的商品。他们认不得“紫邑宦镇”这4个方块字,但他们奉如神物,视之吉祥。这是来自天朝的文明。他们对茶的热爱丝毫不亚于我们对西域歌舞的喜爱。

两千年过去了,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技工作者发现紫阳毛尖中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硒”,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听到这个消息,早年在甘肃发动两当兵变时就喝过紫阳毛尖,并调侃称这茶为“紫阳叶子”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欣然题词:“健康佳品,驰誉神州”。而后,“紫阳富硒茶”替代了“紫邑宦镇”,成为一种新的集地理物产及科学发现为一体的地理标识,意气风发地重新迈上古丝绸之路。而新一代焕古人更是继承了开拓进取精神,博广瞻望,放眼世界,他们通过互联网,将一盒盒紫阳毛尖送到远方……

猜你喜欢
毛尖汉江古镇
渔舟唱晚
汉江春晓
汉江,为你梳妆
那一刻
舌尖上的一缕茶香
古镇之旅
千畴绿染黔南梦 毛尖香飘中外誉——黔南茶产业与改革开放同行同向
雪芽芳香都匀生“三绿一红”第一名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