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蓓蓓
从小学到大学,语文都属于基础性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大,对语文学科没有也正确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种观念更加严重,认为在职业学校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认识不到语文在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针对眼下职业学校语文学习的情况,语文教师更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笔者在职业学校代课多年,发现本来非常实用的语文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在职业学校任教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现状分析
教学方面 受大环境的影响,不少语文老师的认识也有偏差,觉得语文课就顺便学一下,反正学生也不重视,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专业课的促进作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敷衍的态度,一节课照本宣科,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的反应;还有就是现在年轻教师多,工作年限短,教学经验相对要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是十分到位,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把语文教学与相应的专业结合起来。
学生方面 到职业学校学习,对许多孩子来说是无奈的,他们的成绩较差,普通高中考不上,只能进入职业学校,甚至有些孩子和家长把职业学校作为孩子进入社会的一个跳板。这些学生在初中基础偏差,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也欠佳,进入职业学校之后也不能端正学习态度,甚至觉得文化课没用处,学不学都行,这就导致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甚至出现一上文化课就反感的现象。
教材方面 虽然教材突出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功能。但是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了教材的一些不足。比如在教材的安排上,现代文、文言文都是按单元归类的,这样方便学生知识点的总结和积累,但笔者却发现这样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并不合理。比如,拓展模块中有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包括《鸿门宴》《过秦论》《六国论》《兰亭集序》一些经典文章,学生基础差,一学文言文就愁,更别谈理解课文内容了,学一篇还勉强为之,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学这样晦涩难懂的文章,这样不厌学都难了。另外在必学、选学、自学课文的安排上也可略作调整。比如《最后一片叶子》,既可以陶冶情操,还能提高审美情趣,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合理安排。
爱上语文的三点对策
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爱上”语文 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律性差,学习上也缺乏动力和上进心。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自己主动“爱上”语文课。比如在学习《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白岩松的相关知识,以及季羡林和冰心两位世纪老人的事迹,让学生挖掘教材的同时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在思想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教育学生,一定不能用生硬的方法,让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无形之中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语文课堂是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发现生活美,感受生活美,重燃学习、生活的希望。上课的时候可以以文章为依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去感悟;我们也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一些经典美文,时间久了自然就有了语感,慢慢就会悟到语言的美。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我就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四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语言的概括、组织和表达能力,在轻松的课堂中获得知识;我们还可以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教学贴近生活,很容易让学生感悟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学习,想让他们专注的投入课堂是一件难事。这就需要教师“各显神通”,把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必须用的恰到好处,不然就适得其反了。多媒体的视听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时候,我们还要运用好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模拟操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有实际的效果,必然就不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不会昏昏欲睡了。
侧重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 比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十六七岁,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团结合作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待提升,一个班级里,一个宿舍里的同学,经常闹矛盾之后不知道如何化解。故而促进他们团结合作、交际能力的形成是语文课应该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学的知识,可能不会立即派上用场,但是作为一种积累和沉淀,它可以为学生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出发,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适合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语文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真正实现语文的教学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省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