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
[摘 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社会团队和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我国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虽然发端已久,但相关研究尚不深入,志愿者服务模式、水平、管理机制不够成熟。文章分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视野下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意义、发展研究现状,辨析需要厘清的认识误区,并提出思考。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志愿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6-0070-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主旋律,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之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之处很多,比如提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将公共文化服务引入市场环境,使之与社会需求变化、科技发展潮流和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和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等。
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下的图书馆事业
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服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担负着保障文化民生的重要职责。现代公共图书馆在我国肇始之初,就承担着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阅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进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图书馆以书为媒,联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脉。因此可以说,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是一项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的事业。
1.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攸关文化安全
当前不论是广袤的农村还是城镇,居民的娱乐消遣基本是被麻将等牌类项目占据。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宏伟气派的教堂赫然挺立,与破旧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是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文化对中国乡村的侵染;二是当前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解构的危机,而重建的力量相对薄弱,城镇和乡村普遍面临精神空虚和文化贫瘠。这种状况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一项服务文化民生的事业,也是攸关文化安全的一项战略选择。
1.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落实长效机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核心发展规划,开展各种文化惠民、文化下乡的活动。如2013年以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牵头举办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一届,从省市到乡村,层层发动,层层组织,掀起了一股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这些公共文化活动创意好,也给老百姓带去了不少实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文化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积淀、持续推进的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多元,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的现象还未彻底改观。因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落实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要从根本上满足老百姓,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相对匮乏、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地区老百姓的需求。
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志愿服务
友爱、互助、奉献,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古人所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正是这种大爱之心的写照。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互助关系,体现人的高尚道德和情怀,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认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1]图书馆作为公益公共文化单位,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真善美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的使命,应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正如詹福瑞先生指出的“在无偿、公益、利他这个基本原则上,图书馆服务与志愿者行动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2]。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参与原则,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3]。
3 国内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和研究概况
3.1 国内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概况
在我国,奉献和互助的精神传统虽古已有之,但这种奉献和服务行为倾向于个体参与,缺乏社会机构的参与和管理。我国港台地区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早,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较为完备,社会认可度高,志愿服务在这些地区称为“义工”。台湾地区是全球第二个为志愿服务立法的地区,2001年发布了《志愿服务法》,就志愿服务组织招募、训练、管理、辅导、考核、运用志愿者服务的一系列问题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规定了志愿者的权利、义务、责任和风险等[4]。我国内地的志愿者组织起步于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率先成立图书馆志愿者组织。此后深圳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众多公共图书馆都引入了文化志愿服务。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年峰会”确立了志愿者培训地区与主题,公开招募志愿者,赴边穷地区开展图书馆培训。中图学会组织倡导和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5]。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非常重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馆实际,作了许多探索。2011年国家试点启动了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一些基层文化场馆,也积极发挥志愿者力量促进社区文化服务。
3.2 国内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研究现状
[JP+1]志愿者服务在图书馆界虽然实践已久,但长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有些图书馆虽然较早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组织,但日常管理松散,服务缺乏可持续性,志愿者的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有关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自上而下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后,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公共图书馆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都加强了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立法、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管理创新和激励的实践和研究。笔者于2015年9月6日16时在CNKI以“图书馆志愿者”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1999年至2015年间发表的论文数据215条。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的十年,国内关于图书馆志愿者的研究基本处于休眠状态;2008年后研究逐年升温;2013年以后,年度增幅较大,2013年至今发表的论文占总量的55%。2015年前9个月和2014年全年论文发表量大体持平,约各占五分之一。这215篇关于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志愿者服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探索、案例剖析等方面。
[HJ2.4mm]
4 当前对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不同观点
4.1 图书馆志愿者是否应设置严格的准入条件
对于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该不该设置门槛,是否要有严格的准入条件,目前业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周文举、郭巍[6]认为,图书馆志愿服务属于文化志愿服务范畴,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应扩宽招募渠道,严格按条件甄选。笔者认为,图书馆志愿服务,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尽力为那些志愿投身文化服务的社会个体提供平台和机会。但是在准入制度上,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向社会各阶层敞开大门,不能人为设置门槛打消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应向一切有识之士敞开大门。一些图书馆志愿者不能提供某些岗位的文化服务,并不代表这些志愿者资源是无效的。增强岗位匹配性和服务效果,可以通过广泛吸纳建立志愿者数据库,再按照岗位匹配性排序和预约机制来实现。
4.2 图书馆志愿服务强调建立长效机制有无必要
当前国内关于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研究,很多都提到了探索和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陈钟彬认为,长效机制是要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服务的连贯性,规定服务时长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可以制定诸如《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章程》之类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规定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以提高服务效率”[7]。笔者认为,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是针对这项工作的可持续性而言,不应拘泥与志愿者个体的流动性,因为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志愿者服务的基本属性。而以少流动来衡量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志愿者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本应强调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志愿者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只有在合理的流动状态下,才能激发活力,创造更多价值。图书馆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应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方面体现,即保持志愿者队伍的造血功能,使志愿者队伍在动态流动中保持稳定,使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质量不因志愿者流动受到影响。图书馆不应拘泥于对单个志愿者服务时长的限制,而是要广泛发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吸纳优秀力量加入,也理性看待优秀力量的退出,使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
4.3 图书馆对志愿者服务的投入是否越少越好
夏美华[8]、杨红梅[9]等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图书馆自身服务的补充,能缓解单个图书馆在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服务时间方面的不足。如果图书馆在志愿者管理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必然违背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因此,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投入越少越好。陆俊[10]认为,志愿者服务虽不以金钱为目的,但志愿者自身是有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诉求的。志愿者和图书馆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图书馆应在志愿服务、管理方面合理投入,为志愿者服务提供人性化的考虑和必要的保障条件。有些图书馆因志愿者是自愿提供无偿服务,便以为志愿者无诉求,忽视了对志愿者的尊重和精神沟通。有些图书馆则认为志愿者服务可有可无,与图书馆服务是内外之别,在安排岗位时,将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与图书馆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强的工作交给志愿者完成,在人力和资源投入方面,慎之又慎。笔者认为,志愿者队伍是图书馆的一种重要外部资源,能缓解当前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因此,要从经济方面适当投入,盘活这种资源;在人力方面强化管理,深化研究,让这些流动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5 关于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5.1 志愿者服务不应忽视效能评价
志愿者本身即是一种社会资源,和其他服务一样,志愿者服务要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和管理,不应忽视效能评价。图书馆应改变志愿者服务可有可无的认识,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让志愿者广泛参与图书馆服务和建设,通过志愿服务强化图书馆与外界的互动和合作。
5.2 志愿者服务和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人本管理理念下,图书馆要尊重、关心志愿者。尊重志愿者人格和个性,重视志愿者的思想和情感[11]。在志愿者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图书馆要洞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在情感方面,多从细节关怀入手,为志愿者提供人性化关怀和保障,如在炎热季节为户外服务的志愿者提供防暑降温药品,为全天服务的志愿者提供午餐和公交补助,聘请专业人士为志愿者进行岗位培训,等等。
5.3 志愿者服务要与图书馆服务相得益彰
当前形势下,单个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面是有限的,寻求外部合作和协作协调是今后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选择。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触角,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来自社会各领域、各种学科背景的志愿者投身文化服务,能有效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短板的制约。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志愿者服务的作用,使志愿者服务和图书馆自身服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4 人人都是志愿者
志愿服务是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志愿服务理所当然的主体。社会各阶层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有利于消除误解,构建和谐,营造一种友善共生的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处着手,从自己做起,积极投身文化志愿活动,即是一种有爱的选择。各行各业的精英应该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先驱力量。相对普通大众而言,精英群体在资源调动能力、社会地位、影响力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如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会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5.5 加强对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