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制度分类研究

2016-01-17 18:18孙辰芳
广东蚕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户农业

孙辰芳

(河北农业大学理学院,河北保定 071066)

民以食为天,农作物是特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系统,是由农民根据其生产目标、需求的优先性和资源状况动态地安排或设计的。对农作物进行适当的分类对于增强研发工作的针对性,对于明确研发成果的目标信息与条件信息至关重要。通过按性质、特征以及种植方式等进行归类分区后,可以找出同类农作制共同或相似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相互借鉴、改进管理、提高效益,扩大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为了较全面的反映河北省农作制度,不同农作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所需数据:通过实地进行发放调研问卷以及文献研究两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其中实地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农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目的是获得有关农事活动和农户生计方式方面的信息。文献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详尽地了解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状况;该区域农作制的演变过程、现状、发展限制因素以及可能或可行的技术和战略对策。

1 数据分析

1.1 分类指标与分类结果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5ˊ至42°37ˊ,东经113°11ˊ至119°45ˊ之间,位于华北平原,兼跨内蒙古高原,在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半环状逐级下降。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河北省地理位置跨越较大,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包括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上,光温水土差异明显。本文把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资源作为第一层分类指标,把河北省分为坝上高原农作制、燕山和太行山地农作制、河北平原农作制。如图1所示。

图1 河北地形分布图

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的差异,每一大类农作制中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熟制不同,农户的农事活动和农户生计方式的不同。有的以种植业为主,有的以牧渔业为主,有的以副业为主,更多的是生计来源多样。种植业中种植植物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林果、药用植物等等,熟制类型有一熟、两熟、多熟,有旱地也有水浇地。第二层分类指标就依据农户的农事活动和农户生计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把三大类农作制度可依次分为(表2):一、坝上高原农作制:农牧农作制、一年一熟农作制、农林农作制;二、燕山和太行山地农作制:一地多作农作制、农果农蔬结合农作制、观光农作制;三、河北平原农作制:冀东沿海平原二熟农渔农作制、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农作制、黑龙港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农作制。河北省农作制度分类指标,如表1所示,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河北省农作制度分类指标

1.2 各类农作制特征、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2.1 坝上高原农作制

坝上地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系内蒙古高原的南缘,俗称坝上高原,地貌特征以丘陵为主,湖泊点缀其间。坝上高原是河北省的重要林区,坝头呈丘陵状态,中部是典型的高原地貌,地势波状起伏,岗梁、滩地相间分布,温差大,年降雨量340 m m-450 m m,仅能满足一些短季耐寒植物之需。

河北省坝上高原地貌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 200 m-1 500 m,其内部地貌特征区域差异显著。坝上高原地区远离海洋,东南缘又有群山为限,具有降水少、风速较大、蒸发强烈、气温变化急剧等气候特点。除湖滨河畔及坝缘地带有森林分布外,广大高原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故该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

据调查统计,目前坝上地区实有耕地1 000万亩,人均已达8亩以上,而草场只有800万亩,耕地面积大大超过了草场面积。这意味着草原生态已经彻底丧失了自我还原的能力,生态环境处于非常脆弱的境地。林地面积有650万亩,森林覆盖率23.1%,但分布极不平衡,有64%集中在坝东地区27%的土地面积上。

坝上高原西北部,北临大草原,降水少、风速较大,呈丘陵状态。农牧结合是我国坝上高原西北部地带传统农业的精华。这里草原面积有800万亩,形成了一套粮食+牧草-牛羊模式。牛羊等草食可利用天然草原作为饲料,但仍要有一部分的粮食作为副料,特别是在繁殖阶段。在天然草原加饲料搭配饲养下,大大提高了农畜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增加一些生产环节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循环利用,减少农业有机废气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农牧产业的扩增,外加草原面积的减少,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高原农牧业的前景令人堪忧。

一年一熟是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该地区年平均气温零下0.3℃-0.5℃,无霜期80天-110天,为一年一熟短季作物种植区。主要种植筱麦、春小麦、马铃薯、胡麻四大作物,播种面积占80%,其他作物还有谷子、糜子、黍子、蚕豆、豌豆、荞麦、油菜籽、向日葵、甜菜以及极少数早玉米、黑麦、大麦等。

该模式主要存在于坝上中部高原的气候、地理、纬度等条件限制的大部分耕作地区,占总农业面积的41%。这些地区土地利用率较低,作物单一,群体结构简单,作物生育比较一致,便于统一种植、管理和机械化作业。近些年,该地区新建立起一套高集能型农作制-地膜玉米。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型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高,不但成4-8倍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作物产量,而且成3-6倍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可使坝上农业生产力水平成倍提高,其高的秸秆产出可与其农牧产业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坝上地区的农业产值。

农林农作制是坝上东南部地区农业实践中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在一个土地利用结构单元中,人为地把木本植物与农作物以及家畜家禽养殖等多成分结合起来的土地利用模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达到低投入高产值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农户的农作收入。

由于坝上水热条件差,极大地限制了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普遍实行广种薄收,因灾害多,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加之坝上在630万亩天然草场中,退化和沙化严重,带来气候恶化,风速加大,“沙暴”日数增多等许多生态问题。同时,坝上高原采用少投入多产出的掠夺式经营方式,致使耕地越种越薄,耕地有50%左右不施有机肥,化肥使用量也非常少,水浇地不足耕地的6%。

针对坝上高原农作制的限制因素,首先,应延续现有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模式,即种植地膜玉米采用国家先投资,农民秋收后再偿还的办法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把现有的草场保护好、利用好,优化农、牧、林用地比例大约为3:6:2。再次,针对坝上科技落后,人少地多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办法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田集约化水平。最后,大力扶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村乡工副企业,立足于本地资源,积极兴办肉乳、皮毛、胡麻等粗加工的副业。

1.2.2 燕山和太行山地农作制

河北省山区面积为1.14×104 km2,人口占全省的27%,年农业总产值占全省23%,山体走向西部和西北部主要为北东向,北部主要为东西向,海拔由50 m(燕山)或100 m(太行山)至2 800 m。年平均气温4℃-12℃,年平均降水量400 m m-600 m m。太行山与燕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冀北与冀西北山地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土壤主要为褐土、棕壤及少量栗钙土。由于连年受干旱及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人均收入较低。目前山区产量低且不稳定;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改善较慢,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进一步提高山区经济效益,提高土地资源生产效率已经迫在眉睫。河北山地以承德地区最具代表性。

河北山地种植作物种类多样,一地多作比较常见,作物主要通过间混套作,形成多作模式。如小麦高粱混作制、玉米大豆混作制、小麦棉花混作制、小麦绿豆红薯混作制等。

山地地区农田具有面积小、差异大、较分散等特点,不利于作物的单一种植与生长,而一地多作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时空和气候资源,在空间上合理搭配,时间上巧妙安排,有利提高了当地的农田空间利用率,提高了产品单位空间的产出率,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大大增加了农田的经济产出。

河北山地地区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其独特的山林环境非常有利于果树的生长,此地区拥有大量的果产区,其中以苹果、梨、桃为主,同时还盛产杏、核桃、枣等农产品,其中苹果、梨、桃的种植面积占总人工果林的70%以上。

在果林中间作农作物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空间利用,而且可有效改善土壤,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大枣和农作物间作;苹果或梨与农作物间作,农苹或梨等果树模式。利用桃、苹果、梨、枣等落叶果树,在秋季种植小麦等秋播作物,在夏季播种秋收作物,不仅提高了果园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种植指数,并使得果园表土增加一层覆盖物,促进果树根系生长,提高果园单位耕地面积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是在保证粮食作物高产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优化模式。

河北山区旅游资源丰富,以保定涞水县野三坡、承德县地区、秦皇岛青龙县祖山地区为例,在发展当地农业的基础上,加大旅游业投入。这样一来,一方面旅游业给农户带来了服务性经济收入,同时也把当地的农作物销售出去,整体上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观光农作制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了农业田园景观,其结构和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具有生产多样性、经营灵活性等特点。二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光农作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整套的服务设施,导游、服务、交通等行业都能安置大量农村劳动力。三是消除城乡差别、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资源环境破坏严重,过量开采与森林砍伐,交通运输不便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山地农作制的农业经济发展,加之近年来,水资源匮乏,大大加剧了农户的灌溉投入,其中,以石家庄、邢台、邯郸西部山区最为严重。

针对燕山和太行山地区农业的限制因素,首先,应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增加自然保护区,建立合理的森林利用体系,鼓励群众造林护林运动,加大政府森林补贴力度,发展商用人工林,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对林业产品的需要。其次,鼓励发展旅游产业,合理开发旅游景区,以农业旅游业相结合,引导农户发展农家院等农户旅游产业,达到既提高农户收入,又保护山地资源的目的。再次,建立山区灌溉体系,加深山区农户的节水意识,以求保护地下水资源。最后,加大政府公路补贴力度,使山区交通便利,以利于旅游业的开发和山区农产品的对外输出。

1.2.3 河北平原农作制

该区域为沿海区,经济较发达,包括唐山市的丰润区、丰南区及南部滦南、滦县、乐亭、玉田、唐海五个县和秦皇岛南部的昌黎县。该模式的农作制主体是水浇地二熟集约农作制,兼有沿海渔作制(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7%)、设施蔬菜制、果园制、城郊农作制。农业本身集约化程度较高,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应用各种养殖技术,形成了良好的多维、立体化发展趋势。

该区域人口较稠密(562人/km2),劳力富裕。主要包括廊坊地区、保定中东部各县区、石家庄中东部地区、邢台西部和邯郸中部地区,此区交通发达,经济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有效灌溉面积达85%,集约化管理。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和保定地区。调查区作物种植方式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主,一些地区间种其他经济作物。冬小麦生长期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 m m左右,平均生长期需灌溉水3次-4次,玉米生长季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4 m m,平均生长期需灌溉水1次-3次;井灌区每口井一般由4户-30多户数量不等的农户合资打造使用,平均灌溉范围约4 hm2-6 hm2。随着近年来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灌溉时间不断变长,灌溉成本不断增加,而近几年山前平原近50年来年降水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农业灌溉用水几乎全部是地下用水,地下漏斗越来越严重。

该区域包括廊坊的南部两个县文安、大城;沧州西部的任丘、河间、肃宁、献县、泊头;衡水全部;邢台东部的新河、南宫、巨鹿、平乡、广宗、威县、清河、临西、宁晋;邯郸东北部的鸡泽、邱县、曲周、肥乡、广平、馆陶、魏县、大名。是河北平原中人均耕地较多的地区。热量条件可供小麦与玉米套种或复播两熟的需要。

农业集约化管理、水资源缺乏是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年降水量是河北平原中最少的,为550 m m-600 m m,地表水少,地下水位深,并多为盐碱地,且地势低洼易涝。经河水治理后,涝害已大为减轻,但缺水仍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干旱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同时,该地区几乎全部分布着矿化度大于2 g/l的地下浅层咸水,其中,黑龙港地区的浅层微咸水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易开采、补给快、能耗低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浅层微咸水占据了地下水库的库容,科学开采利用既可抗旱、降低地下水位,又可减少旱季土壤积盐和促进雨季脱盐,提高防涝、蓄存雨水的能力。

由于当前农田高产基础是大量的肥、水、农机作业、植保等投入,成本高,导致环境污染。作物难以持续高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持续高强度用水加重地下水位下降,灌溉成本增加。农畜产品加工业已具规模,但档次不高、规模小、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要素配置不完善、整体效益不高。在河北平原传统的农业高产区,农业生产以劳动力、农业资源的大量投入为基础,其中化肥、灌溉投入量居全省前列。

针对河北平原地区农业的限制因素,首先,应使农业生产由粗放的外延增长转向集约的内涵式增长,实现由产量目标向效益目标转变。其次,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再次,按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求配置其要素组合。最后,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总结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河北农业整体存在的问题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落后。因此,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单纯依靠物质投入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必须借助现代科技、信息,吸引资金,摆脱旧有的以劳动消耗、资源消耗为代价的方式,而转变为增加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更高层次的集约增长。

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亟需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作制分类系统来为确定适宜的农业开发措施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指导框架。但是,目前收集所得数据来源范围狭小,所得数据仅能反应部分地区或片面情况。要对整个河北省地区农作制做更加科学完善的分类需做更多的大量调查与分析。若河北省进行一个分类项目,分类过程可一直从项目开始持续到项目结束,分类的结果是根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需要而异的,分类结果与目标信息和条件信息密切相关。根据调查得到的实际情况,对分类体系进行不断地修正与完善。

猜你喜欢
农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