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涌 霍涌泉
①中国.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810008 E-mail:chenyongyong@qhnu.edu.cn ②陕西师范大学
西部高校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健康:应激的调节作用*
陈永涌①霍涌泉②
①中国.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E-mail:chenyongyong@qhnu.edu.cn②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目的:探讨西部高校大学生的乐观、心理健康与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乐观量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生活满意度量表与积极情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西部4所高校的10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应激对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38,P<0.01;β=0.199,P<0.001),但对自我效能乐观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②应激对悲观倾向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088,P<0.01),但对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③应激在自我效能乐观和生活满意度关系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β=0.503,P<0.01),但对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④应激在悲观倾向和积极情绪关系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37,P<0.05),但对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西部高校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相关,而应激可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西部高校大学生;乐观;应激;心理健康;调节作用
[7]彭海霞.大学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8]禹玉兰,罗军,李俊娇.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84-787
[9]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78-181
[10]陈灿锐,申荷永,高岚.应对方式:希望与幸福感的中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72-175
[11]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等.希望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自尊水平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732-1735
[1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4-196
[13]陈灿锐,申荷永,李淅琮.成人素质希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志,2009,17(1):24-26
[14]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5-10
http://www.cjhp.com.cn/
在已有研究中乐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说明乐观对心理健康有益这个观点已达成全人类的共识。很多研究的结果都一致性的表明,乐观对焦虑和抑郁相关心理症状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例如,Chang等学者在1977年就提出悲观是焦虑或抑郁的预见因素[1]。又如,Hardin在以乐观为中介的模型研究中也证实乐观对社会焦虑和抑郁的预测作用[2]。还有,Scheier、Carver等学者对神经质及特质焦虑、自制和自尊这些变量进行控制后,抑郁和乐观及应对的某些方面仍有显著相关[3]。很多研究都是在心理适应的视阈下去研究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一致性的表明,乐观者比悲观者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心理适应能力也更好,乐观者和悲观者在应对、适应和再评价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乐观对适应的预见作用有更为显著的有效性,超过了评价和应对所能解释的部分[4]。
近些年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不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而也会相应的引起越来越普遍的身心应激反应。所以,应激对个体压力的影响作用和重要意义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也逐渐的成为健康心理学领域的重点课题。从已有大量研究中不难发现,应激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并意义重大的,如果个体长期处在应激状态水平下,并且应激过于意外、激烈,那么,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为了深入理解乐观、心理健康与应激的关系,大量研究及很多学者都证实了压力与应激有其共同之处。国内学者张文晋、郭菲和陈祉妍等人对于城市居民的压力、乐观、社会的支持和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方面做了研究,很多结果显示都是相同的,如压力和乐观水平与状态对于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双方面的交互作用[5]。本研究试图以抑郁、焦虑为心理健康的负性指标,以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为心理健康的正性指标,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以西部4所高校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引入应激变量,考察乐观与应激及心理健康状况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这些联系的心理机制。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设理论模型(见图1)。具体的假设如下:应激对乐观和心理健康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西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选取被试,共施测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7份(85.58%)。其中,男生477人,女生550人;大一267人,大二336人,大三228人,大四196人;文科专业学生419人,理科专业学生608人;周围人群少数民族人数多的大学生有409人,周围人群汉族人数多的大学生有326人,周围人群少数民族人数和汉族人数差不多的大学生有292人。
1.2方法
1.2.1乐观:自编的大学生乐观量表共有23个题项,通过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包含3个维度,即乐观倾向、悲观倾向与自我效能乐观。其中,乐观倾向包含7个题项;悲观倾向包含6个题项;自我效能乐观包含10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自评式量表法评定(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记为1~5分)。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835,分半信度为0.787;4周后对62名青海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重测并计算再测信度,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643,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4.06,GFI=0.87,AGFI=0.91,RMSEA=0.071,CFI=0.93,RMR=0.082,表明三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较好,可以作为研究测量工具。
1.2.2负性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研究采用龚栩等人修订的DASS-21中文版,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抑郁和焦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77和0.79[6]。研究釆用DASS-21的抑郁和焦虑两个分量表作为负性心理健康指标,得分越高代表越具有这种情绪。
1.2.3正性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该量表是由Diener编制,包括5个条目,测量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本量表采用Likert 7点量表计分,得分在1~7之间,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就越高[7]。Pavot等人199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8周后的重测α系数为0.82。SWLS和其他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相关性证明该量表有很好的内容效度[8]。国内有关研究中译本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3[9],0.74[10]。
1.2.4积极情绪量表(PAS)该量表选自于Waston和Clark[11]编制的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中的积极情绪分量表,包含10个条目,釆用Likert 5点自评式量表法评定(从“几乎没有”到“极其多”记为1~5分)。所得平均分为该维度得分,得分越高,说明积极情绪越明显。黄丽和杨廷忠研究表明,积极情绪量表一致性系数为0.85,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12]。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主要变量的相关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来分析大学生乐观(乐观倾向、悲观倾向、自我效能乐观3维度)、应激与心理健康水平(分正性心理健康指标和负性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乐观倾向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悲观倾向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负相关,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焦虑)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乐观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应激与乐观倾向显著负相关;与悲观倾向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乐观相关不显著。应激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显著正相关;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绪相关不显著。
相关结果只反映一种影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可能会受到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因此,希望通过层级别回归分析来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从而检验乐观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并重点探讨分析应激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2应激的调节作用
2.2.1应激对乐观和抑郁(负性心理健康指标)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检验乐观对抑郁的影响及应激的调节作用,对抑郁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见表2。首先以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为结果变量,在回归分析的第一层控制性别、年级、周围人群和学习模式的影响,在第二层同时进入乐观(乐观倾向、悲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3个变量,第三层进入调节变量应激,在第四层同时进入乐观与应激的交互作用项。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显著的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抑郁;学习模式对抑郁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乐观倾向显著负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抑郁,悲观倾向显著正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抑郁;应激显著的正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抑郁;应激显著的调节乐观倾向、悲观倾向对西部高校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而对自我效能乐观和抑郁关系间调节作用不显著。
从图2中可以看到具体的交互作用,随着应激水平的增高,乐观倾向对抑郁的负性影响也越大;而图3所示,随着应激水平的增高,悲观倾向对抑郁的正性影响也越大。
2.2.2应激对乐观和焦虑(负性心理健康指标)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为检验乐观对焦虑的影响及应激的调节作用,对焦虑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见表3。再次以负性心理健康指标焦虑为结果变量,在回归分析的第一层控制性别、年级、周围人群和学习模式的影响,在第二层同时进入乐观(乐观倾向、悲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3个变量,第三层进入调节变量应激,在第四层同时进入应激与乐观的交互作用项。结果表明,年级显著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焦虑;乐观倾向显著负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焦虑,悲观倾向显著正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焦虑;应激显著的正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焦虑;应激显著的调节悲观倾向对西部高校大学生焦虑的影响,而对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与焦虑关系间调节作用不显著。
从图4中可以看到具体的交互作用,随着应激水平的增高,悲观倾向对焦虑的正性影响越大,即悲观倾向得分越高,焦虑水平越高。
2.2.3应激对乐观和生活满意度(正性心理健康指标)间的调节作用为检验乐观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应激的调节作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见表4。首先以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在回归分析的第一层控制性别、年级、周围人群和学习模式的影响,在第二层同时进入乐观(乐观倾向、悲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3个变量,第三层进入调节变量应激,在第四层同时进入应激与乐观的交互作用项。结果表明,控制变量只解释了生活满意度方差变异的0.1%,其中控制变量对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显著正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悲观倾向显著负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应激显著的负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应激显著的调节自我效能乐观对西部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而对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关系间调节作用不显著。
从图5中可以看到具体的交互作用,随着应激水平的增高,自我效能乐观对生活满意度的负性影响也越大,即自我效能乐观得分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
2.2.4应激对乐观和积极情绪(正性心理健康指标)间的调节作用为检验乐观对积极情绪的影响及应激的调节作用,对积极情绪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见表5。以积极情绪的各个指标为结果变量,在回归分析的第一层控制性别、年级、周围人群和学习模式的影响,在第二层同时进入乐观(乐观倾向、悲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3个变量,第三层进入调节变量应激,在第四层同时进入应激与乐观的交互作用项。结果表明,控制变量解释了积极情绪方差变异的2.8%,其中性别和学习模式显著的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显著正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悲观倾向显著负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应激显著的负向预测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应激显著的调节悲观倾向对西部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间的影响,而对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与积极情绪间调节作用不显著。
从图5中可以看到具体的交互作用,随着应激水平的增高,悲观倾向对积极情绪的负性影响也越大,即悲观倾向得分越高,积极情绪水平越低。
3讨论
3.1大学生乐观、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
本研究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了多个研究变量,探索大学生乐观、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乐观倾向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悲观倾向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负相关,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焦虑)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与徐远超、吴大兴和龚勋[13]、吴雨晨[14]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袁莉敏与张日昇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的结论[15]。自我效能乐观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国外学者Scheier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与社会乐观相比,个体乐观、自我效能感乐观和生活的满意度紧密相关,而且程度更高,乐观和抑郁及应对的某些方面仍有显著相关[15],Viekers等研究者提出,乐观是抑郁显著的预见因素[16]。从众多研究者对应激研究的开始,就发现应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大量的研究也已经证实了心理健康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激与乐观倾向显著负相关,与悲观倾向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乐观相关不显著;应激与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显著正相关,与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绪相关不显著。研究的结论验证了Constance Hammen等提出的应激发生假设(stress generation hypothesis),即个体由于人格特质或者一些行为表现如处于沮丧状态,会引起应激的情境并给自己带来额外的负性事件,而这些又导致了抑郁的进一步升级[17]。
3.2应激对乐观和负性心理健康指标(抑郁和焦虑)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考察了西部4所高校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健康及应激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应激能调节乐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Monroe和Hadjiyannakis等提出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理论[18]。Hankin研究结果发现,日常应激可能对个体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起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抑郁的发生[19]。抑郁的认知模型强调当个体经历应激性事件时,可增加其罹患抑郁症的风险[20]。梁宝勇等研究者指出,焦虑性人格特质一方面对心理健康有直接预测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不同的应对风格影响了心理健康[21]。已有许多研究共同表明,压力与应激有其共同之处。陶沙的研究中也报告大学生群体中个体的压力水平对于乐观和悲观倾向个体的抑郁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伴随着压力水平的增高,相应的乐观保护作用也随之变强[22]。应激在悲观倾向与焦虑关系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这验证了已有的研究结论,Thompson,etc、Freckleton,etc提出,乐观特质水平较低的个体对未来抱有消极的态度,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就会体验更多的焦虑[23-24]。
3.3应激对乐观和正性心理健康指标(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作用
国外亦有很多研究都显示,乐观是压力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有效的、内在的、内部资源[25],乐观和悲观者个体在需要持续注意的很多工作中表现出执行力、工作负责和应激的不同程度的差异[26],这个研究结论告诉我们,首先,乐观或许能够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应激条件下起到不同的保护作用,乐观水平可能能够调节应激事件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其次,应激强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可能是由于应激反应的不同强度差异是由不同乐观特质水平的不同个体对于不同事件的评价的区别导致的。唐海波等人也提出生活事件作为大学生负性情绪的易感因子,对于负性情绪的影响是显著的[27]。在乐观与正性心理健康之间,应激可以起到部分调节的作用。应激在悲观倾向与积极情绪间的乘积项显著,这说明了在悲观倾向和积极情绪之间,应激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与已有结论相一致。
这一调节作用的发现具有实际意义,一方面,它提示我们,乐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另一方面,这种调节作用的发现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Chang E C.,Maydeu-Olivares A,D'Zurilla T J.Optimism and pessimism as partially independent constructs:Relationship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7,23(3):433-440
[2]Hardin E E,Leong F T.Optimism and pessimism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lf-discrepancies and distress among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5,52(1):25-35
[3]Scheier M F,Carver C S, Bridges M W.Distinguishing optimism from neuroticism(and trait anxiety,self-mastery,and self-esteem):A reevaluation of 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7(6):1063-1078
[4]Chang E C.Cultural differences in optimism,pessimism,and coping:Predictors of subsequent adjustment in Asian American and Cauc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6,43(1):113-123
[5]张文晋,郭菲,陈祉妍.压力、乐观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25-227
[6]龚栩,谢熹瑶,徐蕊,等.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43-446
[7]Diener E D,Robeta A Emmons,Larsen R J,et al.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49(1):71-75
[8]Pavot W,Diener E.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3,5(2):164-172
[9]崔淼.成功老龄化毕生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0]袁莉敏.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11]Watson D,Clark L A,Tellegen 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The PANAS sca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1063-1070
[12]黄丽,杨廷忠.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54-56
[13]徐远超,吴大兴,龚勋.大学生的乐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的关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6):155-157
[14]吴雨晨,杨丽,梁宝勇.乐观人格倾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335-338
[15]袁莉敏,张日昇.大学生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2):111-115
[16]Vickers K S,Vogeltanz N D.Dispositional optimism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ve symptoms over tim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0,28(2):259-272
[17]Constance Hammen.Generation of stress in the course of unipolar depressi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1,100(4):555-561
[18]Monroe S M,Hadjiyannakis K.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depression:Focusing on severe life stress[M].2002,New York,NY,US:Guilford Press,xiii,624 pp
[19]Hankin B L,Abramson L Y,Miller N,et al.Cognitive vulnerability-stress theories of depression:Examining affective specificity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versus anxiety in three prospective studies[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4,28(3):309-345
[20]俎海珍,卢国华,董兰,等.大学生归因风格、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864-866
[21]刘溪,梁宝勇,高健,等.特质焦虑、应激和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602-605
[22]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38(6):886-901
[23]Thompson S C,Ting S A.Avoidance denial versus optimistic denial in reaction to the threat of 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J].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2012,39(5):620-629
[24]Ferguson G M,Iturbide M I,Gordon B P.Tridimensional(3D)acculturation:Ethnic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tricultural Jamaican immigrants[J].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Research,Practice,Consultation,2014,3(4):238-251
[25]Scheier M F,Carver C S.Effects of optimism o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empirical update[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2,16(2):201-228
[26]Szalma J L.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workload,and stress in sustained attention:Optimism and pessimism[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7(5):444-451
[27]唐海波,罗黄金,朱传文,等.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神经质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904-906
http://www.cjhp.com.cn/
Optimism and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China:The Moderate Effect of Stress
Chen Yongyong,Huo Yongquan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initial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s of optimism on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and stress.Methods:A total of 1027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were as the samples,and estimated with the self-made optimism scale,Positive Affect Scale(PAS),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21)。Results:①Stress moderated the prediction of optimism and pessimistic tendency on depression(β=-0.138,P<0.01;β=0.199,P<0.001);There was no moderate effe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depression(P>0.05);②Stress moderated the prediction of pessimistic tendency on anxiety(β=0.088,P<0.01),there was no moderate effe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anxiety(P>0.05);③Stress moderated the prediction of self-efficacy optimism on life satisfaction(β=0.503,P<0.01),there was no moderate effe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pessimistic and life satisfaction(P>0.05);④Stress moderated the prediction of pessimistic tendency on positive affection(β=0.137,P<0.05),there was no moderate effe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life satisfaction(P>0.05).Conclusion:Optimism and mental health are closely related,and stress can play an effective regulatory role in today's western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n western China;Optimism;Stress;Mental health;Moderate effect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乐观心理与心理健康:社会认同的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8-1247-07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8.036
(收稿时间:2016-02-24) 2016-02-19)
·论著·(发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