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新技术
——毫针皮下抖散术的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

2016-01-16 02:31缪文丽王弘道徐淑君王银花陈龙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腕踝针毫针浮针

缪文丽 王弘道 徐淑君 王银花 陈龙

针刺新技术
——毫针皮下抖散术的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

缪文丽 王弘道 徐淑君 王银花 陈龙

毫针皮下抖散术是一项新的针刺方法,属于皮下针的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无痛、起效迅速、适应证广。本文介绍了该针法的操作方法,技术特点,适应证,分析了与其他针法的不同之处,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毫针皮下抖散术;针灸疗法;安全性

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多年,不断学习各家各派的针灸疗法,博采众家之长,将其融合到自己的理论之中,形成了一项独特的治疗方法,并施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命名为毫针皮下抖散术,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无痛苦,现介绍如下。

1 针法概述及操作方法

①针具选择:常规选用直径0.35 mm,长40 mm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DB102)。②寻找进针点:疼痛性疾病,寻找可诱发疼痛最剧烈的体位,保持该体位,触诊最痛点;皮下筋节点;皮肤表面的异常色素沉着点;内科疾病则根据经络辨证,选取十二经脉常用腧穴。③进针方法:与皮肤呈15°夹角,进入皮下后水平进针20~30 mm,于皮肤表面可触及针体,施针者针下无阻力感,要求患者无疼痛感,如有疼痛可退出一些。④抖散法:进针后,施针者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对捏住进针点处的针身抖动,使肌肉大幅度抖动起来,频率2~3次/s,持续10 s左右;询问患者疼痛是否缓解,未完全缓解者,可反复抖散2~3次。⑤操作后可留针20~30 min后取针。

2 技术特点

该技术特点:不用特殊针具,普通毫针即可,针具细,治疗时无疼痛,提高患者依从性。即刻见效,不需长时间留针。疼痛类疾病,以痛为腧,不用记穴位。经临床观察,疼痛类疾病90%以上均一次即可见到明显效果,疗效显著,增强患者的治病信心。安全性:平刺于皮下结缔组织,避免了直刺有刺到脏器、深层大血管的风险。甚至可以自由活动,不用担心针体移位不小心刺入深部组织的可能,无任何风险。

该项技术寻找进针点是关键。施针前,医者需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疼痛特点及规律。然后医者开始进行触诊,细心体会寻找体表的异常表现,可能是病灶处的最痛点,包块,结节,条索,此类多见于肌肉筋脉的疼痛性疾病,也可能是远离病灶处的异常皮肤色素沉着点,比如乳腺小叶增生,也可能是病灶所属经络的远隔部位穴位,比如妇科疾病痛经、宫寒等。亦有根据疾病的常规治疗腧穴,如头晕脑鸣患者,选用风池穴及其他头部穴位,如脑户、角孙、四神聪等。施针时,医者需凝神定气,使气至病所,古者所说“两神合一,气至病所”之意。

3 适应证及病案举例

该技术最先应用于一些疼痛类疾病,如肩周炎,膝关节炎等,经普通针刺及电针治疗均未见效,遂尝试给予毫针皮下抖散术,当即取得止痛效果。后经多位笔者于2016-04—08期间在不同医疗机构应用该技术共77例,其中急性痛症患者33例,如落枕、肌肉拉伤等;慢性痛症经普通针刺效果差改用该技术的患者28例,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等;内科杂病患者16例,如胃痛,乳腺增生,椎动脉狭窄等。治疗后即刻疼痛减轻甚至疼痛消失或症状改善者69例,有效率89.6%。现将典型病例分享如下。

3.1 落枕 女,40岁,晨起发现右侧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右侧颈部及肩部肌肉痉挛,即给予痛点二处针刺于皮下,行抖散法,2次行针后疼痛即缓解,颈部活动改善,留针20 min后取针。

3.2 腰背肌拉伤 男,35岁。运动后出现左侧腰背部疼痛,不能转侧。触诊无明显筋节,但压痛明显,范围约一掌大。即在压痛范围内选2个进针点,刺于皮下,行抖散法,并嘱主动运动,2次行针后疼痛即刻缓解,活动自如。留针20 min后取针。

3.3 颞颌关节炎 男,70岁。右侧颞颌关节疼痛,张口受限。触诊无明显筋节,选取压痛点,及常用穴位下关穴、翳风穴,平刺抖散,行针3次后疼痛缓解。留针20 min后取针。

3.4 癌痛 女,65岁。肾癌术后多发转移半年,持续腹痛,阵发性加重,服用止痛剂效果渐差,疼痛难以忍受。触诊全腹多处压痛,右下腹部可及包块,于压痛明显处、包块处进针于皮下,行抖散法,2次行针后疼痛可部分缓解,在痛点周围再选进针点,皮下进针抖散,一般选3个进针点抖散后疼痛可完全缓解,留针2 h后取针。治疗后疗效可持续5~6 h,但仍可复发。治疗7次后,止痛效果逐渐不再明显。

3.5 胃痛 男,40岁。夙有胃疾多年,胃胀、胃痛,食后痛甚,伴反酸。胃痛复发后来诊,疼痛位于剑突下,触诊无压痛,遂取穴为上脘、中脘,进针方向冲脐,进针于皮下,行抖散法,3次行针后痛立止,反酸症状消失。留针20 min后取针。

3.6 乳腺增生 女,30岁。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最大2 cm×1 cm,伴乳腺局部疼痛。来诊,因考虑到乳腺不便下针,故于背部寻找进针点,发现患者背部有散在的色素沉着点,遂选取比较明显的色素沉着点8处,于色素点周围进针,皮下进针至色素下,每个针行抖散法2次。治疗结束后即感乳腺疼痛消失。

3.7 宫寒(小腹冷痛) 女,24岁。因经期贪食生冷致月经失调,小腹冷痛。触诊小腹凉。选关元、气海,带脉为进针点,皮下进针,行抖散法,3次行针抖散,留针20 min后自诉小腹温热感,痛减,触诊小腹温暖。因个人原因未再治疗,失访。

3.8 头晕、脑鸣 男,68岁。头晕、脑内持续有轰鸣音,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曾常规针灸治疗多次,效果一般,西医院建议行支架治疗。给予玉枕、率谷、浮白、头窍阴、百会、四神聪平刺抖散,颈部肌肉紧张,可触及筋节,故于筋节处进针,行抖散法,患者当即有一股血流冲入脑内的感觉,头晕症状及脑内鸣声消失。次日来诊,无头晕,脑鸣略有反复,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再次给予上述治疗,治疗的当时,脑鸣仍可以完全消失,经治疗5次后,脑鸣症状轻微,十分好之八分。

4 与其他针法比较

4.1 与传统针灸比较 传统针刺疗法,认为得气非常关键,而且以是否得气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因此施针时非常注重手法操作,务使得气,得气在于患者即为酸麻胀痛之感,甚至电击感,针感强烈者让人难以耐受,觉得痛苦而中断治疗,这也是限制针刺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常规针刺还在于大多数穴位为深刺,需针刺多层组织。而本针法仅破皮时有轻微刺痛感,刺入皮下后即平刺,位置在皮下浅筋膜,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该部位血管和神经非常少,不会刺穿血管和刺激神经,因此非常安全,而且没有酸麻胀痛等不适感觉,患者无痛苦更易于接受。

4.2 与其他皮下针比较 针灸技术在临床中不断发展,在现代出现了许多新的针刺方法,对临床影响比较大的是皮下针,皮下针目前以浮针、腕踝针影响较大,因这类针法进针部位均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故统称为“皮下针”。本针法在一定程度上受浮针、腕踝针的启发,此二种针法均属于浅刺,针刺部位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本针法针刺部位也在皮下,针刺过程不要求有针感,此为相同点。

符仲华教授发明的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等特点,是在传统针灸学理论基础上依据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学等知识再创新的现代针刺疗法,并有其自创的浮针针具配合治疗。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指向病痛部位,有偏差效果则不好;选择进针点方面,浮针与传统针灸有很大区别,完全摒弃传统针灸的腧穴理论,对进针点的选择仅是根据病痛部位而确定治疗部位,除了局部进针点外,尚有一些经验性的远隔进针点,如上臂进针点可治疗头痛、落枕等[1]。

而本针法与浮针不同之处在于:针具不同,浮针有特制的针具配套使用,使得临床应用受限;浮针针具直径0.9 mm,针具粗,进针时必然疼痛会较细针程度重;扫散手法是浮针疗法中必不可少的治疗环节,并配合再灌注手法;浮针疗法建议留针24 h左右,否则疗效受影响;本针法不需特殊针具,采用常见的毫针即可,不额外增加治疗成本,且不需太粗的毫针,一般推荐直径0.35 mm的毫针即可,针具细,进针疼痛自然小,患者容易接受。但因毫针弹性大,针体细,不适合像浮针那样大幅度做扫散手法,故本针法做局部抖散法,疗效同样显著。而且不需留针,操作更简便。对疼痛性疾病,有明显痛点者可在疼痛局部进针,对没有痛点或痛点不明确的内科患者,可根据传统针灸经络学理论进行八纲辨证,选择相应经络腧穴配伍,予以平刺抖散法,同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效果优于常规毫针刺法。浮针疗法在治疗中通常配合主动或被动的辅助动作,称为“再灌注”手法[2]。本针法观察,不配合辅助动作,同样能够起效。

腕踝针的发展历史较长,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和穴位,穴位均集中在腕踝部,以六分区法治疗不同的疾病,是相对独立的疗法体系。腕踝针最初也是以治疗痛症为主,众医家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对许多内科疾病如心动过速[3]、变异性咳嗽[4]甚至酒精戒断综合征[5]也取得很好的疗效。本针法与腕踝针共同之处在于针刺部位在皮下,不要求针感,而且强调越是没针感,效果越好[6]。不同点在于腕踝针需要系统学习方可掌握疗法。针具推荐使用直径0.25 mm,长25 mm毫针,较本针法的针具细一些,因此不适合行扫散、抖散等手法操作。针刺方向有一定的规律,腕踝以上病变针刺方向向心端,腕踝以下病变的针刺方向相反。本针法对进针的方向没有要求,对疼痛疾病,以痛为腧,针尖指向痛点,从痛点四周进均可。其他根据辨证取穴的穴位,可以有补泻的要求,顺经进针为补,逆经进针为泻。

5 机制探讨

本方法针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与古针法的半刺、毛刺,现代针法中的浮针、腕踝针作用部位相同,目前学术界习惯将针刺部位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针法统称为“皮下针”。而对于皮下针的作用机制,有用传统理论解释的,也有根据现代医学实验得出的理论。比较公认的说法有传统针灸的“皮部”理论。《素问·皮部论》记载:“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是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在体表的反映,通过对皮部的观察,不但可以诊测到脏腑经络的病理情况,也可以反映脏腑的内在病变。反过来,以皮部浅刺为基础的各种针法,通过针刺皮部并给予适当的刺激,能够振奋皮部阳气,使刺激通过经络传输到各个脏腑,促使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状态。

现代医学关于皮下针的治病机制以符仲华教授研究较为深入:浮针进针在皮下并进行扫散,对局部产生挤压、牵拉等机械作用,且刺激量较强,较强的机械力可以改变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产生压电效应,并释放出生物电;同时,符教授认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呈液晶状态,液晶状态又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将释放的生物电高效的传导,到达病变组织,然后在局部产生反压电效应,恢复病变部位分子、细胞的生理作用,从而缓解病痛[7]。

结合以上大家的观点,笔者对毫针皮下抖散术的治疗原理有一点点思考。笔者觉得以中西医结合理论来解释更能说得通。毕竟从《黄帝内经》时即有“浮刺”、“毛刺”、“半刺”等皮下针的记载,无论是腕踝针还是浮针,也都是在皮下针刺,还有现在仍在广泛应用的艾灸、拔罐、按摩都是皮部理论的最好应用。针刺的作用通过皮部-经筋-经络-脏腑的通路到达患处,而通过皮部、经筋、经络、脏腑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全身的各个部分通过千丝万缕的经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刘里远研究认为,皮肤中存在多条交感物质分布线,边界清楚,而且左右对称并纵贯全身,线路连续而且形成环路,与经脉的循行特征相似,也是针刺信号的传递路线[8]。那么是什么从皮部沿着经络传导呢?针刺信号到底是什么?是儿茶酚胺等神经体液物质?还是生物电?笔者更倾向于用生物电理论来解释,而且认同结缔组织是讯息传导的主要部位[9],且对讯息的传导速度比神经系统快3倍[10]。因为皮肤、皮下组织,都分布着神经末梢,针刺引发生物电传导,即针刺的机械刺激局部细胞释放生物电,而抖散手法的重要性在于扩大刺激范围,增强刺激强度,使得更多的生物电从皮部迅速沿经络传导,营卫气血得以流畅,经络腧穴得到融会贯通,生物电到达患处,恢复局部血管、神经的分子、细胞的异常状态,而抖散的手法通过大幅度的抖动,带动局部皮下组织大幅度抖动,直接改善局部血运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尤其对局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起效迅速。因此以现代的生物电理论来解释针刺的局部作用,以传统的皮部理论来解释生物电的传导通路,当然,这只是笔者目前简单的理论推测,在此不揣浅陋,将自己的观点抛出,也是希望得到前辈们的指点,才能不断完善。下一步还会继续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有条件的话,进一步应用现代科技深入研究毫针皮下抖散术的作用机制。

6 总结

毫针皮下抖散术,属于一种皮下针法,对针具不做特殊需求,不要求得气,痛症多“以痛为腧”,内科病则经络辨证取穴,强调加用抖散手法。此针刺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希望得到广大同道的验证和推广。

[1]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5.

[2]符仲华.再灌注和再灌注活动——关于外治法中边治疗边活动的方法[J].中国针灸,2015,35(增1):68-71.

[3]吴仁定,林凌峰.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12):854-856.

[4]黄翠,鄢燕,许佳一.腕踝针疗法对变异性咳嗽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7):1473-1474.

[5]刘艳江,高晓奇,霍绪平,等.腕踝针联合地西泮治疗究竟戒断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6(12):60-62.

[6]苏江涛,周庆辉,李锐,等.腕踝针对急性腰痛的即时镇痛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8):617-622.

[7]杨江霞,符仲华.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6):156-158.

[8]刘里远.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的发现及其与中医经络实质的关系[J].中国针灸,2003,23(1):23-26.

[9]Larson D.The role ofconnective tissue as the physical medium for the conductive of healing energy in acupuncture and rolfing[J].American J Acupunct,1990,18(3):251-265.

[10]Myers TW.Anatomy Trains:Myofascial Meridians for Manual and Movement Therapists[M].2ND ED.Elsevier,2009:34.

Subcutaneous filiform needle shaking acupuncture is a new acupuncture technology,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operation,safety,painlessness,rapid onset and a wide scope of application.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operation,technical features and indication of this new acupuncture technology.It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technology and other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and explores preliminarily the mechanism of this technology.

Subcutaneous filiform needle shaking acupuncture;Acupuncture treatment;Safety

2016-09-03)

1005-619X(2016)12-1262-04

10.13517/j.cnki.ccm.2016.12.013

266071 解放军第401医院(缪文丽);266000 青岛阜新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王弘道,徐淑君,王银花,陈龙)

山东省青岛市科技局项目[11-2-3-5-(6)-nsh]

王弘道

猜你喜欢
腕踝针毫针浮针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腕踝针疗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
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