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奇斌
身为老师,我喜欢给学生讲道理;身为父亲,我同样想告诉儿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如果老是长篇大论的话,既说教又无趣。因此,我总是尽量把想传达的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去。 于是在我们父子之间的日常交流中,我总会绞尽脑汁地构思一些有趣而富有哲理的对话。
这天吃过晚饭,我带儿子到河滨公园散步。儿子眼尖,发现河滩上有一只腿长长的,脖颈也长长的鸟,他好奇地问:“爸爸,那是什么鸟?”
“像草鹭,又像秧鸡,但光线太暗,我也不能肯定是哪种鸟。”我这样说是想让儿子明白一个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乱下断言。
儿子问:“它这么晚出来干什么?”
“我觉得是在散步。你觉得呢?”我不把话说死,是想留给儿子一些思考的空间。
“我倒觉得它找吃的。”儿子突然同情起来,“这么晚还在找吃的,它真可怜。”
“这没什么。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要干活才有饭吃。”我很高兴儿子富有同情心,但我还是想让他知道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
儿子问:“它吃什么呢?”
我说:“水鸟大多喜欢吃小鱼、小虾,还有贝壳、虫子等。”
儿子又问:“既然这样,那它为什么站着不动呢?”
“捕猎的时候如果乱动的话,会惊跑猎物的。”我说。
“嗯。我们也不要太大声,要不然就把它吓跑了。”儿子压低声音道。
过了一会儿,儿子耐不住问:“它站了这么久,怎么还不动啊?”
“猎物不是随时都会出现的,要耐心等待才行。”我解释的同时,是希望儿子也能拥有耐心。
儿子连忙点头:“我也要耐心等待,直到它吃到食物为止。”
又等了一会儿,那只鸟突然疾步走了起来。儿子欣喜地说:“它发现食物了。”
然而没走两步,它又静立不动。儿子遗憾地问:“既然没有吃,它为什么跑来跑去啊?”
“它可能觉得前面那个地方没有希望了,所以换个地方继续等。”我希望儿子能够学会变通,不要钻牛角尖。
“我知道。就像一条路走不通,我们可以换一条走。”儿子说。
差不多观察了20分钟,那只鸟还是没有找到吃的。儿子不由得有些着急起来。他想了想,拿出零食说:“它一直找不到吃的,不如我们喂它吧。”
“也不知道它吃不吃零食。就算它吃零食,我们还是不要喂它比较好……”我想让儿子明白不劳而获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都不好。
“对对对。”儿子抢着说,“如果我们天天喂它,它就会成为大胖子。要是哪天没人喂了,它连路都走不动,会饿死的。”
又经过大约10分钟的耐心等待,那只鸟终于如愿以偿,对着水洼又捉又啄。儿子欢快地叫起来:“哦,太好了,它找到吃的了。”言语中不知流露出多少胜利的喜悦……
有一种说法叫“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润物细无声。”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