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年级班主任培养从班会课抓起

2016-01-15 04:19李志东
关键词:班会课文明礼仪活动课

李志东

摘  要: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所以在班主任中加强班会课的理念、理论的培养迫在眉睫。尤其是起始年级的班主任更应当身先士卒。本文从主题班会课到德育活动课的演变再到德育活动课的改革和实验以及德育活动课的效果显现,在起始年级班主任中进行了培训,起始年级班主任走在了实践、改革的前列,并成为德育活动课新理念、新模式的传播者、培训者和生力军。

主题词: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起始年级班主任

正文:延庆县以初高中为例,每个新学年都会有100多个起始班级,会涌现100多位起始班级的班主任。面对数量可观的这一人群,起始年级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从每周1节的“班会课”入手,对起始年级的班主任进行班会课的改良和试验。变以往“表演作秀式”的主题班会为“动态生成式”的德育活动课。这一举措为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对班集体建设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德育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的改革与实验回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体验教育和自主参与”的要求为改革和试验明确了政策理论方向。我们把起始年级的100多位班主任作为实验者,进行德育活动课的改革和实验。

1、德育活动课的雏形以科研走上改革路程

延庆县德育活动课改革实验最早的雏形是从2002年9月的县级科研课题“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开始的,参加课题实验的8所学校的12个起始班级,进行班会课的展示和评优,符合德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只有1节,占参加总数的8%,虽然只有1节,但已现雏形;2004年4月,全县9所学校11个起始班级参加先进班集体评选,各自呈现1节班会课,符合德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有4节,占参加总数的36.4%。之后至今,我们以习惯养成、文明礼仪、感恩教育、安全守法等主题,隔年一次进行起始年级“德育活动课”县级评优,符合要求和评价标准的课例百分比逐年上升,直到近年的100%达到标准。

2、德育活动课的改革以生本需要确立内容

2002年《延庆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中有一道题目:在大型教育活动、政治课、社会实践、班会课等9个关于“学校德育途径对学生教育作用”选项中,班会被学生排在了最后,调研信息给了我们一个信号,班会课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在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班主任也没有守住班会这块主阵地,所以也给了我们改革班会课新型模式的理由和勇气。改革起步的3年后,2005年《延庆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中再次调研,学生把班会课排在了前三位,调研数据的变化,说明班会课已经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变以往表演作秀式的主题班会为动态生成式的德育活动课是生本需要。

3、德育活动课的推进以评优提升实践层次

2004年9月,我们把“班会课”定名为“德育活动课”,改革和实验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开,以起始年级班主任县级评优进行。这里以中学为例,是德育活动课改革进程的学校、节数、符合标准比例呈现。

表格数字显示说明,德育活动课的改革和实验走进了每一所学校,走进了所有的班主任,改革工作已经深入开展并卓有成效,形成了业务推进的规律。此外,德育研训处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校班级、深入班主任、学生进行调研、指导和讲座100余次,组织全县范围的现场活动课展示、观摩20余次来推广德育活动课这一教育形式,为广大班主任提供学习研讨的平台,让广大班主任掌握活动课的方式并运用到班级建设中。

二、德育活动课的界定和评价方案

所谓动态生成式的德育活动课,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新的德育活动形式,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创设学生自主广泛参与的活动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施加有效的影响,使学生心理认知、情感态度、思想品德发生内在的变化,通过内外交流互动对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

我们确立了《延庆县中小学德育活动课评价方案》,对德育活动课的改革和实验进行理论支撑和业务指导。下面为《延庆县中小学德育活动课评价方案》和评分标准 :

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要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并注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2、活动性原则:活动与实践是德育活动课的根本特征,要通过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活动地点可以由课堂转入校园,还可以走向社区,步入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3、系列性原则:德育活动是系统工程,其内容是循序渐进的、系列的,好的活动课的深远影响不仅是一时,甚至是一世。不断的积累“工程”才能完成,所以德育活动课应围绕德育目标和主题,体现系列要求,讲求层次性。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形成系列。

4、实效性原则:要抓住有利时机,针对学生中的实际问题,指导、组织学生利用德育活动课的形式加以解决,力求使活动课达到高效率、高质量。

5、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广大班主任应更新观念,打破以往主题班会几个代表主持、表演,其他学生为看客、听客的传统模式,大力挖掘自身和学生的潜力,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坚决反对表演作秀。

6、乡土性原则:我县各中小学地域特点不同,要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三、德育活动课的特点

1、模式的更新——确立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德育活动课与以往的主题班会有本质上的区别,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模式的更新:班主任从幕后操纵站到了前台,从一个看客变成活动的参与者,从学生单方主体到班主任主体参与的双主体过渡,从侧重展示表演到注重活动性、实践性和现场道德观念的生成,彻底打破了以往主题班会几个学生代表主持、表演,其他学生为看客、听客的传统模式,挖掘出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潜力,让我们看到了德育活动课改革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尤其是在起始年级进行变革,为教师和学生的后期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为德育活动课改革做好铺垫。

2、主题的选择——遵循“三贴近”的教育原则

主题的选择影响甚至决定着德育活动课的成败。所以主题的选择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教育原则,实现主题的“近而实”、“小而博”、“新而趣”的特点。尤其是起始年级的新生,刚刚走进一所新的校园,更需要这种贴近自己需要的班会课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和引领。

“近而实”即指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身边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入手选择主题。如小学一年级的活动课《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选定的内容从一年级学生写方块字开始,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相结合,孩子们在课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意识。如初一年级的活动课《关注楼梯文明》,乡下来的孩子第一次在楼房的教室里上课,利用活动的形式关注学生容易在楼梯发生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主题虽小,意义重大。

“小而博”是指在细小具体、易于理解的主题下,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易于学生发散思维,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避免了空洞、笼统、泛化的弊端,有利于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同时使活动课内容充实、丰富、生动。比如《困难面前我不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感受坚强;《告别陋习,与文明握手》,以明确的目的与学生一起辨析陋习与文明的区别,号召学生与陋习分手,与文明握手,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新而趣”是指活动课的题目和选材要新颖巧妙并富有情趣。题目的巧妙是指表述既要反映活动的内容,又要有一定的号召力,同时要通俗生动、新颖别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艺术性,在活动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学生的视觉、心理、思维、意识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投入活动之中。小学一年级的活动课《如今家乡“牛”起来》,“牛”在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该地区是全县有名的养牛大乡,是伊利奶业的重要奶源,其次本地区养殖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生活好起来了,第三是当地的环境文化建设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自豪感非常强烈,感觉很“牛”。课上结合家庭养牛的实际生活,孩子们话题特别多,观点特别明确,言谈话语中赞扬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家乡的热情和长大为家乡贡献力量的信心和美好愿望。

3、注重过程——体现自我教育的生成性

德育活动课关注教育过程,注重教育的生成性,立足于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信心,使学生有信心和风度将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品质融入到班级和学校,甚至是家庭和社会中,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工作、劳动能力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例如:初一的班主任早上让学生每人随身带一只生鸡蛋,不论干什么都不得离身和损坏,1天后上班会课。学生为了保证鸡蛋的完好费尽心机,到上课的时候,鸡蛋虽有破损现象,但大多数同学都把完好无损的鸡蛋拿了出来。老师让同学们谈谈保护鸡蛋的感受,学生们都说,这一天小心翼翼的保护,生怕一不小心会坏掉,老师让学生联想有哪些情况与此相象,多数学生联想到了母亲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操劳。自己仅仅带了一天,就已经十分辛苦,而母亲在养育自己的十几年过程中所付出的劳苦可想而知,此时学生们手里握着鸡蛋默默无语。活动课使学生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是非观念,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突出和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4、活动设置——体现主题教育的系列性

德育活动课具有课的特点和形式,有计划性、目的性,具有4个环节:确定主题——设计教案——组织活动——总结提升。活动具有计划性,从开学要设计一学期的班级工作计划,与学生成长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在关注文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的活动中注意系列性。初一入学,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把活动主题定名为“文明礼仪列车”,第一次“乘礼仪列车,做文明学生”,重在普及文明礼仪知识,集体制定班级文明礼仪规范;第二次“校园文明从我做起”,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善小为之,恶小不为”的道理,从规范做起,争做文明礼仪标兵;第三次“展文明礼仪成果,评文明礼仪标兵”,肯定成绩,发挥榜样作用;第四次“自己、他人、社会——文明礼仪在传递”,在前三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联系家庭、社区,指导学生集体制定方案,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分析,解决自己实际出现的问题。这些活动体现了活动课的系列层次,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导航和强化作用。对于起始年级的班主任来讲也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素材。

四、德育活动课的研究成果

1、培养了一支科研型的班主任队伍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全县起始年级的班主任作为课题的实验人和参与者,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学生双主体”理念不再是纸上谈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理念更为教师所掌握,“德育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理念不断变成教育行为。一支科研型的班主任队伍基本形成。并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的成长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学校其他年级的班主任也参与其中,并形成循环往复的良好局面。五年来有30位起始年级的班主任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85名起始年级的班主任获得延庆县“长城杯”优秀班主任称号,20名班主任成为延庆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室”成员。有55名班主任的课荣获延庆县中小学德育活动课评优一等奖。

2、促进了众多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它从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能搭建平台。德育活动课的每一个环节上,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空间,同学之间相互激励,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活动不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较强的影响,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导演能力及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学生行为变化上更明显感受到实验研究的成果。2008年、2012年我们两次对全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调研,数据对比显示:在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爱护环境、心理品质四个方面分别递增5—10个百分点。我县20所中小学的文明礼仪示范校展示活动,所有参展学校学生的文明举止受到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好评。

3、积累了一批有实践价值的德育科研成果

德育活动课的改革在起始年级进行,在起始年级的班主任中进行,为课题的研究和深入开展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局面。推出了20节优秀德育活动课,这些课有详实的课堂实录文本材料,有生动的师生上课的光盘,有执教者的思路设计说明及做课体会,这些生动的课例为今后的德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出台了《延庆县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心理活动课课例集》,成为延庆县的县本德育活动课教材。收录了全县各个学段的班主任、心育教师的一线实践课例,再次为广大班主任提供了鲜活的、实用的一线课例。

4、挖掘了广大班主任的智慧和潜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班会课没有教材、教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我们的回答是:我们有学生、我们有班级、我们更有的是智慧。所以我们德育活动课的主题确定来源于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所有的成果来源于我县1000多位中小学班主任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责任、对班主任的热爱,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挖掘出了班主任的创造潜力,激发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在各种班主任论坛、交流、展示活动中,德育活动课都是班主任必说、必展示的特色内容,更是考察班主任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基本功。

延庆县德育活动课新型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验,从表演式作秀式主题班会向动态生成式德育活动课的改革,我们也已经迈出了大胆的一步。起始年级班主任走在了实践、改革的前列,并成为德育活动课新理念、新模式的传播者、培训者和生力军,不但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得以灵活运用和研究,对于学生是非观念的形成、班级舆论的引导、心理健康的研究、养成教育的坚持都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对班集体建设的创新会起到引领作用。德育活动课是一种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效仿,确实还有许多新问题还值得研究和探讨,在今后的活动课模式推进中还要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班会课文明礼仪活动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活动课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在活动中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
不懂礼节
好一个 “殊途同归”
文明礼仪的检阅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