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李茂平
摘 要: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的鉴别和行为选择上的复杂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在教学中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更要对小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而学校体育工作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优势,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班主任工作、学科教育以及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体育学科在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是不同的,如今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健康观的重要内涵,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当代学生成长及成才的重要保证。【1】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完好的状态”,这个定义中明显包含了心理健康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应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能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2 小学生心理健康应具备的特征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其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两者不容分割。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2】 小学生心理健康应具备如下特征:
2.1 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是否正常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所必须的基本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
2.2 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3 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2.4 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伙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2.5 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2.6 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
3 学校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3.1 体育教材的要求
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知身心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
3.2 体育运动自身的功能要求
体育运动的功能即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它包括四个方面: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4】 健康功能即包括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休闲娱乐功能似乎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情绪是积极、愉快的。在体育活动中能更好地释放自己,同时体验积极情绪带来的愉悦;其次,体育活动中常常是近乎游戏的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有机会体验团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和正确对待胜利和失败,这对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平台。
4 学校体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4.1 充分利用体育教材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每一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5】 例如:在室内体育课《奥运会》中,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些我国体育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通过讲述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并以他们为榜样,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4.2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强自信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过程。【6】在体育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运动的过程中体会成功,找到自信。兴趣、欲望和自信心,是一个人一生中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不断得到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课堂是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它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展示着小学生之间的关系。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是户外活动,主要以身体锻炼为主,它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多,更能体现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随意性大,在体育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要经常利用表扬的话语、赞美的目光给学生以肯定。例如:在上室外课时,积极鼓励每个小学生来做领操员。老师教会班内每一名孩子做徒手操,让同学们毛遂自荐。通过一学期的课程,班内每名学生都能大胆地站出来做领操员。有些内向的孩子也敢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喊口令、展示自己,体育课就变成同学们展示自信心的乐园。
4.3 热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会团结协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好课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中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学会降低“姿态”和学生做朋友。【7】 通过各种方法吸引你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增加同学们友好往来的机会。例如: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的学生中,有个别学生沉默寡言,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这时我就设计游戏,教师也参与进来,还特别跟这些学生一组。先让学生喜欢教师,让同学们感到教师也是喜欢他们的,让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不再那么内向,学着和同学们进行交往。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多采用分组的方式,均衡班内的同学,让运动能力较好的同学和运动能力差的同学结合,实行互帮互助小组,这样让每个同学在体育课中都能感觉到关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4 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让学生在竞争中锻炼意志,同时学会正确地面对失败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是否能承受挫折,关键看其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时学生锻炼坚强意志品质的最佳课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项目,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尤其在长跑教学中,学生要克服心理的紧张、身体的极限、信心不足等因素,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多次反复实践,体会克服困难的乐趣,逐步形成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挑战。同时,让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互助交流、积极面对、勇敢竞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通过设置不同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失败;面对失败,勇于承担挫折。告诉学生失败并不可怕,积极培养学生在失败后正确地面对、认真的反思、积极的进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创新,适应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人在懒惰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变得精明能干,在无所事事或心存依赖的状态下是无法进行创新的。具备创新意识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是学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之一。在学校体育课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敢于创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例如:在学校体育器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教师教障碍跑这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创新。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10块小海绵垫,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设计障碍的形状和高度。有的学生将海绵垫设计成土堆,有的将海绵垫设计成小河,有的将海绵垫设计成拱桥,各种设计可谓是五花八门。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激励下,开动小脑筋,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创新的心理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6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享受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中是和谐的。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走出来,俯下身子,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变成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是人才的教育、素质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越发凸显重要。体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播撒心灵的种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有自信、有坚强意志、有创新意识和思想上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鹂.学校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体育教学,2013,12(4):17.
[2]何娟.高职院校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7(11):1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吴翠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青少年研究,2000(1).
[5]黄芳.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探索,2014(6):14.
[6]韩衍杰.发挥体育课优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9,(48):159-160.
[7]杨叶红.谈体育课中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J]科技咨询,2010(33):235.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