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巍
摘要:世界上有很多的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普通的现象,即很多的词语在表述的时候所呈现的概念和意义不能让人非常理解,他们表达的很笼统,不是很精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特别在翻译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更能体现出来。
关键词:语言;概念;模糊;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102-02
一、前言
翻译家在翻译一些国外文学名著的时候,常常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他们会利用一种很笼统的语言来解释文章的意义,翻译出来的文章往往比较模糊,感觉有好几种深层的意义在里面,不能够看一眼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很多国外的文学作品翻译过来,被赋予一种很神秘的色彩美,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领域。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不仅仅是作品当中字面的理解,更多的是作者延伸的意思。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会呈现在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所产生的一种意境美。
二、模糊语言的特性
语言的诞生是人类思维的进步。从语言的起源来看,语言固有的属性——不确定性与多重性来源于人类对于大自然中万事万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比如,在文言文中,有些形容大小的词,如巨擎、麦芒、如渊、蜗脚等,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形容的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通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使用者自身心情的影响,因此这些词语使用没有固定而明确的规则。此外,我们描述一个人的高度,使用的高和矮,高为多高,矮为多矮,这两个概念的边界不确定。为什么一个语言会出现如此暧昧模糊的用法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言模糊性在使用过程当中的区别。从最初的语言到当今流行的语言,其发展脉络正是在含糊、模糊与清晰、明了之间曲折波动,相比较清晰明了的用语,模糊词语与其说是一种语言,倒不如将它们概括为一种修辞的范畴。其次,模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只有一个意思,没有其他意义的词义,在同样的情况下,可能包含几个意义,如果情况不同,模糊语言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再次,语言的模糊性是固有的,妄图消除它是徒劳,翻译工作者只能尽全力去利用它,令其作用发挥出来。然而,该词的模糊性是不同的,因为词的歧义是范畴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根据情况来判断,基于对词汇歧义上下文准确把握的意义,对使用不当的现象进行把控,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将语言具有模糊性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因此作为认知的个体,我们在借助语言表达对所处的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会辨别某些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是断断续续的,而是连续的、持续的运动,因此,语言难以精准地描述某个事物,边界也难以确定。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技巧
目前,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进入到国人的视线,许多经典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因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成为了当下一股火热的潮流。要想在翻译过程中把作品模糊语言运用到位,必须要掌握三种技巧:对等翻译技巧、不对等翻译技巧、替代技巧。
精确对精确、模糊对模糊的原则是对等翻译技巧的实质,追求在内容上与原作品一致,然而使用的语言和方法有所不同。诚如著名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利场》中有这样一句:“Cuff goes home every Saturday,but can't this,because he has two black eyes.”后半句若直译,即是因为他有两只黑色的眼睛,而翻译家楊必先生翻译的是“他的两只眼睛都被打青了”,杨先生在这里对颜色模糊词的翻译策略就是以模糊译模糊。有些词语本身或者词语的意义指代本身是模糊或者不明确的。
精确对模糊、模糊对精确的原则是不对等翻译技巧的精髓,这要求翻译工作者同时具备对中外双语娴熟的理解力,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与略同性,因而能将两国语言“模糊语”与“模糊语”、“清晰语”与“模糊语”、“模糊语”与“清晰语”同等对换,以模糊语言来传达原文中的精确语言,但表达其实是偏向于模糊暧昧的词。例如“half an inch”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半英尺”,但是很多的中国人不知道这个概念,所以将其翻译为国际单位1厘米就会使读者明白清晰了,同时也显得更加生活化。
替代技巧实际上是出于语感的需要,也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用同义词、近义词或另一角度的措词来替换原文中晦涩难懂的词语。比如,在著名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有这样一个片段:“Disconsolate,Soapy ceased his unavailing racket,would never a policeman lay hands on him?In his fancy the Island seemed an unattainable Arcadia.”有的译文是这样的:苏比怏怏地停止了白费气力的吵闹。难道就没有一个警察来抓他了吗?在他的幻想中。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阿卡狄亚了。“阿卡狄亚”是什么地方?此译文按照原作品精确翻译,多数中国读者肯定不能领会作者的用意。实际上,“阿卡狄亚”是位于地中海的一个风景独好、宁静祥和的胜地。有的译者借用了中国的“蓬莱仙岛”替换了这个地方,这样中国读者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地方仅仅是苏比的想象,说“可望不可及”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
文学作品的创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作家通过将自身的形象思维用较为客观的语言工具转达给大家。由于形象思维往往模糊而暧昧,但又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畅思与多重解读,因此,一部文学作品最为重要的就是它能带给读者的想象力,是否能激发、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文学语言,使用模糊的语言,将作者的丰富思维传达给每一个读者,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不但能领悟作家希望通过模糊的表达向读者传达的信息,还能够发现和理解作者潜意识里情感的波动与纠结,这往往是最吸引读者的地方。文学语言是作家和读者联系的桥梁。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可人类的语言毕竟是有限的,作者的思维、情绪以及与读者情感沟通的渴望无法用语言准确地勾勒出来,这种对模糊语言的绝妙运用,正是19世纪以来英美作品的特色所在。
在《老人与海》中,模糊词语的使用主要是形容词,其中“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 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这仅仅是几笔简单朴实的勾勒,却令读者欲罢不能,让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世外桃源般的画面。在此对颜色的描绘功不可没,“green line”中的绿色,“gray blue hills”中的灰蓝,“dark blue”表示深蓝,以及“purple”表示的紫色,尽管颜色表达得非常确切,但颜色的深浅和明暗又不能明确的描绘出来,让读者在阅读此处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对它再进行深造和升华,使得作者向读者传达的美景更加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往往多是作品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其受到外部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通过暧昧、简单而模糊的词语使用,传达出作品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因此,相關的词语使用往往不讲究句式的结构完美性。
比如在莎士比亚最为知名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的第四幕中,法庭上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对峙。无论他人如何劝说,夏洛克依然我行我素,发誓要在安东尼奥身上取下一磅肉。在这一段问与答中,公爵的提议也具备了一定的模糊性,蕴含了多种含义。在面对公爵的质问时,夏洛克用词冷峻而确定,尽管他说自己不是没有“慈悲之心”,但必须要“得到他应得到的东西”,言辞之间透露出犹太商人的冷漠与残暴。通过语言的模糊性,莎士比亚披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语言的模糊性是剧作家最有效的技术。作者充分利用模糊语言来描绘作品的人物与事件,使虚拟的人物形象更加活泼多样。
五、结语
人们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使得一大批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来到中国,给中国读者带来了文化的盛宴,因此,如何让读者领略英美文学之美成为所有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翻译成功与否决定了作者与读者沟通是否顺畅以及英美文学作品是否能得以完美呈现。糟糕的翻译将会导致读者对文化的误解,会让原本优美的意境隐藏起来。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翻译的难度,是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因而,有必要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尽可能完整地传递信息给读者,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模糊语言广泛用于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形象、现实的愿望,以及对理想的憧憬。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促进文学语言诗歌和绘画,给人想象的空间带来一个生动、丰富多样的经验。文学作品的模糊语言是作家丰富作品内涵、深化作品主题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如此重要,模糊语言的翻译才更要据实反映作者的创作初衷,更要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守鑫.关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2).
[2]郭欣欣,高学会.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J].芒种,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