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君 徐徐 林梦怡
摘要:采用量质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等,研究发现:经过实习,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有显著提升,在专业方面理科最为明显,性别则影响不大,实习方式中跟队实习好于自主实习,而关于实习地区则是农村好于城市和乡镇。藉由调查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五个建议,以期为高校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实习;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091-02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最大的后备军,其发展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以及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强调,可见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其中教育实习就是师范生职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故本研究采用量质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希望能以此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感,为高校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已有教师身份认同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了《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前后期同人同卷调查,在“教师身份认同感量表”这一部分则根据师范生对教师身份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展开,选用应用最广泛的5级Likert量表,利用程度递进选择方式。
根据师范院校中的男、女比例和专业比例,有代表性的在5所浙江师范类院校中抽样调查了500名大四师范生,并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此外还通过对10名师范生及2名实习带队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真实看法和教育实习的建设状况。
二、研究发现
1.研究对象的专业认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发现:对于教师角色的认识,除了排名第二在传道授业者、学生学习指导者、教学实践创新者和学生学习生活指导者上比较平均以外,师范生认为第一、二、三、四的排序为:传道授业者42.0%、教学实践创新者33.7%、学生学习指导者29.3%以及成绩评判者92.0%。
2.实习前后师范生身份认同变化的差异分析。从各维度看,师范生在实习前后认知维度、情感维度以及行为倾向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后期认同程度高于前期。这表明,相比实习前期,师范生在实习后对教师身份认同具有较为良好的体认和感知,认同程度比较高。
3.实习前后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变化的专业差异分析。实习前后,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从总体水平变化看,理科高于文科和体艺;从各维度看,理科与体艺的师范生在情感维度水平提升最多,文科生在认知维度的水平提升最多,行为倾向维度普遍提升较少(见表2)。
结合访谈发现:受传统“主课”思维影响,体艺专业的师范生比理科、文科的师范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毕业之后,相比较于理科生和文科生,就业面相对较窄,更愿意选择教师职业。
4.实习前后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变化的实习方式差异分析。实习前后,对以不同方式参与实习的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跟队形式进行实习的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均显著高于以自主实习的形式进行实习的师范生(见表3)。
據浙师大实习带队教师白老师分析:“自主实习时间自由,可以自选想要听的课,实习学校条件较好,上课机会相对较多且结对师傅单独辅导机会较多,但同时由于没有同伴,缺少讨论机会与条件,且缺乏约束性;跟队实习有同伴可以讨论,教师能集中给出评价,约束性强,实习效率更高,但自主选择性小,实践机会减少,且个人针对性指导意见较少。而关于跟对实习的两种形式,专业编队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指导力度比混合编队强,学生之间讨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但混合编队能涉猎更多的学科,丰富知识,且不同专业学生的讨论能产生学科间的碰撞。”由此可见,跟队实习中专业编队与混合编队各有千秋,且更多地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5.实习前后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变化的实习地区差异分析。实习前后,对去不同实习地区的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在农村地区参与教育实习的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的变化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在城市和乡镇实习的师范生(见表4)。
根据访谈,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乡村地区教师资源相对缺乏,实习生教学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就相较更多,且增强了师范生的教师责任感。
6.实习环节分析。关于教育实习中的各个环节,受访者普遍表示亲自上台实践的环节收获最大。在这一环节中,师范生自主备课、上课,亲身实践真实课堂中的教师角色,更能真切地发现自身问题,而教师指导环节也普遍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师范生亲自上台实践后,对其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点评,并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远比师范生间的讨论更有效率和质量。
三、研究建议
1.提高教师权益地位。社会环境是影响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现如今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都比较低,这使很多师范生对选择教师职业摇摆不定,而部分在职教师也会因生活压力而组织收费辅导、收取家长额外钱财等,从而扰乱了正常秩序。因此,社会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教师地位,维护教师的权益,确保师范生从教心理的稳定性。
2.加强开设实践类课程。师范院校应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身份认同。可深入学校见习,了解中小学课程的设计框架、主题内容与教学要求等,使其有一个持续积累与提升的空间,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3.改进师范生的评价方式。师范院校需修改“一考定终”的评价方式,建立一个综合、多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人员也应更加多元,可采取自评、同学评、跟班教师评和带队教师评等方式,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
4.激发师范生的主体意识。在调查中,师范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师范生较少意识到自己的准教师身份。师范院校可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育信念以及行动方向,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到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当中,逐渐提升其教师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4.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合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