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发
(重庆市开县南雅初级中学,重庆 405412)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都是既学习语文又学习英语的对象,简称为二语学习者。应当说,初中学生在掌握一定语文学习技能技巧后,对英语学习是极有其借鉴作用的,但不可否认的也存有一定的不利因素。极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语文学习在干扰着英语学习,所以,二语学习对象之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是相当重要的。现结合自己英语课堂教学谈三点关于二语学习对象之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权且抛砖引玉。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总以为让学生能够记熟单词,掌握相关语法,会背熟要求背诵的英语课文或者就是意义上的段落,即已万事大吉。殊不知英语属于语言,英语学习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信息交流,都完全应当离不开学生的阅读,而且应当是理想意义上的阅读。这就涉及到一个必须建立的理念问题: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必须是一个过程的逐步推进,这过程就是学生的阅读过程,要在学生充分而又广泛意义上阅读的基础上,才可以去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不能以学生的简单阅读为满足,更应当去让学生能够去粗读、深读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精读为标准。初中学生这样去读,是否就是比较简单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去自由性地读那一篇篇的课文?窃以为还应当完全意义上的不是。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语篇理解的培养,只有在语篇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指导和训练。也就是说学生的不断地读是手段是途径,但那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本质目标,我们所要追求的当是学生通过读去比较自主而又独立地理解语篇。因此,我们所进行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乃至每个学生去阅读语篇的能力。?例如教学9年级的Unit 3 Topic 2 English is spoken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让学生对相关语篇内容用讨论、提问、寻找主题句、判断正误、段落顺序排列、归纳文章大意或综合填空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展开对语篇内容的相关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是我们教几招方法就完全能够应验的。也不是我们通过一两个语篇一蹴而就地进行阅读即可凑效的,加强学生的训练是主要的,也应当是完全必须正常的。因为只有比较理想地去加强学生的训练,才可以真正奠实学生培养自身阅读能力的行为基础。作为教师必须去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是有能力进行语篇阅读的;也必须去充分理解学生,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可以说是已经比较繁重了,我们不能就让学生去做那些语篇阅读感悟上的无用功。平时的教学,我们总自不自觉地发现一些课堂上的训练乃至一些课余作业的训练,所训练的内容比较简单而又比较机械,很少顾及学生的语篇训练,严重浪费着学生的学习时间,达不成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窃以为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必须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以有效的语篇训练为基础。作为初中英语教学学生的语篇阅读,我们要尽力做到,让学生对一些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片段进行语言及交际功能的分析。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去理解整个语篇内容;能够学会分析句际和段际之间的关系;能够分别找出段落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对一些较长和较难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学生在进行语法与分析训练后,可以获取语篇感悟之效果。如教学7年级Unit 1 Getting to know you Topic 2 Where are you from?Section A,让学生在学习一些常用句子和单词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语感,能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了解一些语法规则;并且在学习的同时能利用一些地理知识进行帮助记忆。
我们不带点滴夸张,目前我们初中学生所使用的仁爱版教材,是很难适应学生学习英语之需求的。这不是教材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作为教材只能这样。教材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引领,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尽就是去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去教。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英语的资源其教材不应当就是唯一的,仅凭教材是完全不可能去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所以,从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比较有意义去发现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英语教学也应当借鉴大语文环境建设的经验,进行着初步或者相关的大英语的环境建设。作为大英语环境的建设,我们首先得考虑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问题,去奠实学生延伸学习的基础问题。让学生去拓展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文本中相关西方国家之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寻觅西方国家文化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产生通过阅读掌握更多西方国家文化的欲望。其次,需要考虑我们初中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些可读性的资源。最好为学生提供些教材文本具有一定联系的,让学生的阅读能够得以比较有效的提高。如教材中就有相关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以及介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内容。而与此对应的是2010年12月26日相关报纸报道。为此教师应主动搜索寻找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文章以供学生阅读训练。教师给学生所提供的文章内容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特色,最好是既能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健康的爱好、价值取向和情感需求,又能引导他们具有关注时代、社会发展的情感,进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