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上觅“仙踪”

2016-01-15 15:46戴永夏
昆嵛 2016年1期
关键词:烟霞成吉思汗道教

戴永夏

烂漫的童年有许多梦想,得道成仙便是其中之一。而腾云驾雾,畅游仙山,更成了我梦寐以求的快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这些美梦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大诗人白居易不是说过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李白说得更直截了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既然仙山是那样虚无缥缈,微茫难求,我等凡俗又哪里去寻?

不过,美梦尽管破灭,我的仙道情结犹存,对寻觅仙踪道迹有着浓厚兴趣。最近,我就是借参加养马岛散文笔会之机,怀着“朝圣”的心情,游览道家名山昆嵛山的。

昆嵛山又称“麻姑山”“姑余山”,位于胶东半岛东端,横亘于牟平、文登两地。它方圆百里,峰峦绵亘,林深谷幽,古木参天,自古就有“海上仙山之祖”“神仙之乡”等美誉。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就是昆嵛山在大海中的延伸。而秦皇、汉武东巡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麻姑得道升天,王重阳授徒传教……都在这里留下了“圣迹”和佳话,并广泛流传于民间。

我们一行十几人是从昆嵛山西北麓开始登山的。车子在山间公路上掠过绿树繁花,左拐右旋,行不多远,便见一座恢宏壮丽的道观高高矗立在眼前,这便是近年重建的神清观。下了车,沿着三重石阶拾级而上,进了山门,步入庭院,迎面便是神清观正殿。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进入了“仙境”!看吧,正殿居中的三清殿,高高在上的是三位道教至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东面的五祖殿,分列着道教五位仙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而西面的七真殿,则是“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的圣地。如此多的神仙首领会聚于此,足见昆嵛山在仙界的地位非同寻常。山门东西两侧,分别是钟楼、鼓楼。日日响起的晨钟暮鼓,似在唤醒世间凡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珍惜苍生,积德行善……在这里,道家的警世之音,似乎处处都能听到。

神清观本是唐四仙姑修道处,后又在此建全道庵。金大定六年(1166),19岁的丘处机上昆嵛山访道,就修行于此。金大定八年(1168),王重阳师徒悟道于烟霞洞,这里便成了他们聚众讲道阐玄之处。这座始建于800多年前的道观,虽然历经劫难,但道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没有中断。现在的住持龚清泰道长,就是现代版的“活神仙”。这位全真龙门金山派第23代弟子,仙风道骨,年轻有为,除担任昆嵛山神清观、岳姑殿和莱芜九阳宫住持外,还担任烟台道教协会副会长、烟台市政协委员等职务。他不但努力精研、弘扬道教文化,着力保护、修复道教胜迹,还关心社会、民生,为百姓的健康尽力,为经济建设献策。在他身上,道家“先人后己”“苦己利他”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对我们的热情接待,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吃着他端上来的仙桃,喝着他亲烹的金骏眉名茶,直觉味美可口,香醇醉心,似有一股仙气传遍全身。同游的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打趣地说:“吃了仙桃,喝了仙茶,回去写文章也多了些仙气、灵气!”他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走出神清观,我们继续沿石径西行,在百多米外的一块巨石下,一眼古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古井为石砌,水自石缝中涌出,清澈可鉴,源源不绝。它虽居山间高地,水面却探身可触。据说这是当年王重阳祖师及“全真七子”饮水的水源。王重阳还用此井水炼成“起死回生丹”,救死扶伤,为百姓治病。当地百姓深受其惠,称此井为“丹井”,井水为“神水”,并有“丹泉喝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赞誉。如今,这天赐的“神水”就在眼前,我们岂能错失品尝的良机?于是,有人便用矿泉水瓶从井中取水,大家你推我让地痛饮了一番。这倒不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是要感受一下道家的精神。道家一向以“慈善为本、济世利人”为己任。丹井之水穿越古今,流淌的不正是这种精神?

从丹井上行约二百多米,便是著名的烟霞洞。这是全真教的发祥地,是当年“七真人”及祖师王重阳栖居讲道的地方,也是我们这次要探访的主要目标。在丹井边稍事休息后,我们便一鼓作气地爬了上去,见到了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千年古洞。

烟霞洞坐落在烟霞山的半山腰,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的上方,赫然镌刻着两个红色大字——烟霞。洞室呈椭圆形,深7米,高3米,面积约20平方米。洞内东壁刻着“烟霞洞”三个大字。北壁前为一神台,供着“七真人”及祖师王重阳的塑像。洞上为峭壁,下临深壑,早晚二时,常有祥云飘浮,烟雾缭绕;时而霞光映现,五彩斑斓,绚丽壮观,遂成“石洞烟霞”佳景,为牟平“十景”之一。站在洞边,放眼远望,群峰林立,壑谷幽深,松柏蓊郁,山花烂漫。古人有诗赞曰:“青山重叠水潺潺,问道此中别有天。洞里仙人何处去,烟霞风景自年年。”“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也写道:“山云勃勃涌惊涛,海水漫漫浸巨鳌。极目下观千万里,扶桑依约见蟠桃。”“白石粼粼绕洞泉,苍松郁郁锁寒烟。碧桃花发朱樱秀,别是人间一洞天。”……这些美好的诗句,进一步彰显了烟霞洞的大美,使之具有永久的魅力!

当然,烟霞洞之所以闻名,并不只因为风景优美,更因它是“大师”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两位大师——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和成吉思汗的“国师”丘处机,以其盖世的功业和显赫的名声,为烟霞洞增光添彩,也提高了它的知名度。而人们瞻仰烟霞洞,也自然会想起这两位大师的丰功伟绩……

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出身豪门,曾科举高中。后因厌恶官场黑暗,弃官回乡,出家为道。金大定七年(1167),他自终南山云游东下,来到宁海(今牟平),聚徒讲道于烟霞洞中,并收丘处机等七个弟子,世称“全真七子”。他以此为中心,在宁海、文登、莱州等地传道,创立了道教中的一个新的教派——全真派,烟霞洞即成为创立新教派的“洞天福地”。由于全真教的教义更接近现实民生,改变了传统道教崇尚鬼神方士、符箓法术等荒诞观念,提倡敦品励行、修心养性的渐修教化,将宗教与生活拉近了距离;同时王重阳提出儒释道“三教同源”“三教平等”“三教合一”的观念,使新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因此被更多群众接受和拥护,得以在中国北方广泛传播。

丘处机是王重阳的弟子,“全真七子”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道教领袖,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政治活动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将其济世安民的思想付诸实践,突出表现是接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邀请,参与元朝统治者的政治决策。

1219年5月,已经七十多岁的丘处机应正在西征的成吉思汗之邀,率领18个弟子,不辞险阻,横渡大漠,远涉中亚,历时四年,始达万里之外的大雪山,与成吉思汗会面。他的目的,就是要教化、劝谏残暴的元朝统治者,敬天爱民,施行仁政,最大限度地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减轻北方人民的灾难。正如他在诗中所言:“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人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须会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丘处机的到来,让成吉思汗有了“主心骨”,对他非常信任,尊他为“国师”,向他请教治国大计。丘处机也借机用中国传统的“仁政”“民本”思想来教化他,谆谆劝其戒杀而治天下。问及治国之方,他答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以为然,于是赐给他虎符、玺书,把他称作“神仙”。

成吉思汗赐给丘处机的虎符和玺书,相当于列土封侯的恩宠,不但为道家增长了声威,而且凭此还救了许多民众的生命。当1224年丘处机及弟子自西域返回燕京时,持成吉思汗所赐的玺书,放奴为良和放生者就达二三万人。后元宪宗数召丘处机“咨以治国保民之术”时,丘处机仍以仁政爱民、举贤授能之言以对。在一个野蛮民族统治时期,能对统治者施以教化,并产生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命脉,实在功德无量。清朝乾隆皇帝曾这样称赞丘处机:“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应该是对丘处机一生的中肯评价。

对着烟霞洞中的“真人”塑像,我正走进历史的隧道,深深思索着。忽然一阵山风吹来,使我又回到现实。如今,江山更迭,英雄远去,已很少有人还记得王重阳、丘处机及“全真七子”。只有烟霞洞依旧抱朴守拙,不离不弃,数百年如一日,以绚丽的烟霞再现昔日的历史烽烟,唤起人们对英雄的追思与怀念。烟霞洞,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猜你喜欢
烟霞成吉思汗道教
张国中
闲题
神灯
扣子里的智慧
道家道教研究
烟霞洞
聆听烟霞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
曲解善意造成的挫折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