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耳
上世纪80年代出国时,乘国际航空公司班机是个令人兴奋的体验,因为那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对多少年来没吃过西餐的人来说。那时候连经济舱提供的都是金属刀叉,刚出国门的中国人不少都偷偷藏几个亮晶晶的不锈钢刀叉留作纪念。供餐时提供的餐盒跟饭店的餐具一样,铺设的洁白餐布跟现在商务舱差不多,坐国际航班有点像平时吃单位大食堂后突然被请进北京标志性西餐厅——莫斯科餐厅享受大餐的感觉。饭后人们聚在机尾抽烟,那时别说火柴打火机,甚至大油瓶都可以通过安检带上飞机。
那时候坐哪个国家航班就享受哪个国家特色的服务,吃得好,人还少。法国航班上从驾驶员到乘务员都是法国人;美国航班上就是美国人;北欧航班上清一色白人;亚洲航班清一色黄种人;至于非洲航班,连影子都没见到过。
单一化还是多元化
几十年来全球化的结果非常显著,现在连中国的航班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驾驶员面孔,不仅是国际航线,国内不少航线也是如此。当他们身着制服列队走过时,你会以为乘坐的是外国航班,直到那些美丽的中国空姐出现在面前。
印象中,除俄罗斯之外,法国人在民航业国际化程度方面和他们的工作效率一样缓慢。法航是发放餐食回收餐具最慢的,一顿饭来回得折腾一个多小时,常常是前排的客人都吃完了后排的还没拿到,当然这些经验丰富的法国空乘在慢悠悠工作中不失优雅和从容。发餐最快的当属中国的航空公司,他们为了追求速度甚至经常打乱空中用餐惯例,先上餐食后发饮料,不过这一点不影响国人食欲,来吃的就吃,来喝的就喝,不像法国人那样非得先喝后吃一步步来。
法航空姐原来都是清一色法国白人,后来慢慢出现有色人种,但是长时间不肯雇用中国大陆女孩子,直到21世纪后他们撑不住了,因为不讲英语的中国乘客越来越多。法航于是采取了个折衷方式,雇用中国大陆女孩子作为飞机上随行翻译,而不是全职空乘,当然其待遇也不能和全职空乘相比。于是最近几年法航飞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总有个讲中国话的大陆女孩子走来走去却不必端茶送水,因为她不是真正空乘——不挣那份钱所以不必干那份活儿,但是她又和空姐们穿一样的制服,一同执机,不明就里的中国乘客理所应当地认为她是正式空姐,交流又方便,于是会向她索要各种饮料,结果常常闹得这些女孩子比其法国同事还忙。
而美国航空公司很早就有华裔乘务员执机,这个移民国家总是比传统老欧洲开放。不过我见过最国际化的竟然是阿联酋航空公司,一架北京飞往迪拜航班中竟然能有超过十个国家或族裔的服务人员。如此看来,最国际化的不仅是美国这种老牌移民国家的公司,还可以是有钱就能任性的航空业新秀。
贵族化还是平民化
无论其他行业如何,十几年来国际上民航业的大趋势是减少奢华、增加客流量以应付越来越多的需求——乘坐飞机毕竟是为了缩短路途时间而不是为了追求享受,而且竞争压力也在促使航空公司一再压缩成本。除了那些中东暴发户国家的航班以外,世界上市场化运作的西方大型航空公司都在节约开支、压缩甚至取消头等舱并以相对舒适的商务舱代替,有的航空公司甚至连商务舱都不设,从头到尾都是经济舱,对待乘客一个待遇,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有钱。
有意思的是,这种航空业平民化趋势是从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个人主义高于国家利益的美国社会开始的,而社会主义思想一直很普及的法国等西欧国家之后才慢吞吞不情愿地跟进。具有讽刺意义的则是,时至今日这种平民化趋势源自于发达而富裕的西方国家,而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航空公司却出现奢侈化的倾向,尽管这种逆势而上的小潮流左右不了大局。再有就是,崇尚市场经济又实力雄厚的美国富商和其政府高级官员带头乘坐经济舱长途旅行,尽量少花纳税人的钱以保持清廉形象;而作为人民公仆的很多国内官员只要够级别就都乘坐商务舱甚至头等舱,花掉更多纳税人的钱而脸不红心不跳。
这种平民化趋势还从飞机上延伸到了机场。相对于北京T3航站楼豪华奢侈的贵宾通道大楼、一个个大部分时间闲置的国有企业专用VIP房间和众多无所事事的俊男靓女服务人员相比,西方国家机场的贵宾通道狭小朴实,因为没有多少人使用。另外西方人认为自己和其他旅客一样排队等候、验明护照后被搜身安检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要在这方面显示与众不同,让手下人或者服务人员代办。
前些日子我曾经访问过丹麦,这个北欧国家只有五个人有权使用机场免检的贵宾通道——议长、首相、外交部长等极少数人,至于其他部长省长市长无论多忙多重要都得走正常通道过关检查,当地富可敌国的企业家同样得正常通关。相应的,如果别的国家部级干部来访也得如此。所以那些在本国享受特权的旅客在这个北欧国家的机场没有特殊待遇,都得“夹着尾巴”。但如果你是残疾人或者高龄行者,则可以申请轮椅和陪护送出机场海关,这一切都是免费的。这里没有贵族待遇,人们按照正常秩序而非级别和财富排序,你感受到的是机会均等和普通人的尊严。
俄罗斯这个很多地方都与众不同的转型国家则采取了变通措施,其贵宾通道分成A角色和B角色。A角色是够级别的人——包括对等的外国政府高官访客走的通道,既免检又免费;B角色是应对那些有钱有势的乘客,只要花费两百美元就可以使用,想摆谱的人都花得起,相比北京首都机场贵宾通道还是便宜,后者使用一小时就得这个价格,机场送一次客人随随便便几千元就出去了,比高级酒店的房间还贵。
奢侈化还是廉价化
中东某些“暴发户”航空公司声称要把头等舱座位改装成双人床小房间时,西方国家的航空公司正在发起“去奢侈化”。法国航空公司因为要降低成本、发展廉价航运,还遭到了飞行员集体抵抗,这些领高薪的驾驶员带头,硬是罢工一周,抗议廉价航空实施后面临工资降低甚至被裁员的命运。但是他们依然改变不了这个行业的趋势,因为时代变了。
那种上飞机先提供香槟酒和鱼子酱待遇的航班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长的东方旅客,这些西方人喜爱的食物常常遇到冷落,但浪费了又可惜,于是北欧航空公司提供了解决方案——在饭后甜点时给商务舱和超级经济舱旅客提供的是东西方人都能接受的哈根达斯冰淇淋,如果旅客不想吃他们就拿回去冰冻,依然可以供给下一批人。此外,他们实行的政策是经济舱旅客付钱也可以吃。这样一来,不仅亲民,还可以给航空公司带来额外收入。
多少年来,民航班机提供免费餐饮已经成为常识,除了烟酒化妆品等国际航班上销售的免税品外,在飞机上吃喝都是不必自己掏钱的。这是坐火车轮船汽车等任何其他交通工具都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对大众说来,乘坐飞机一直是个奢侈的旅行,其价格也贵、待遇也高。
但是在全球化竞争下,航空公司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同时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其利润再次遭到挤压。航空公司必须压缩成本,压缩支出。于是,又是高度市场化的美国航空公司先是开始取消美国国内航班的头等舱,进而取消商务舱;如果乘客坚持要商务舱,他们就把两个经济舱座位当一个座位销售。之后他们甚至试行全程不提供免费餐食,只提供有限饮料;如果旅客饿了想吃饭,可以花钱买飞机上的汉堡包,就像在火车上一样。同时飞机上也不提供免费的耳机,想听音乐得花钱买临时耳机。当你看到这些时,就知道航空公司面临的竞争有多激烈!
现在西方人旅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自带耳机上飞机了,就像中国人自带食物一样。今天,乘飞机出国旅行已是家常便饭,原来国人乘火车时习惯自带晚餐和饮料,现在同胞们开始在高铁上泡方便面。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在飞机上泡方便面可能成为中国旅客的“新常态”。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欢迎读者与其交流。邮箱:cheer@cit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