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程++田自城++全宇
摘要:目的 对某铜矿作业面通风降尘工程改造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铜矿作业面采用局部通风、湿式喷洒的方法进行卫生工程改造,在改造前后分别检测总粉尘浓度,比较并分析改造效果。结果 凿岩工作点改造前总粉尘浓度均数是6.4mg/m3、标准差2.8mg/m3,改造后总粉尘浓度均数是6.1mg/m3、标准差2.5mg/m3,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3)。卷扬机操作位改造前总尘浓度均数是3.7mg/m3、标准差1.4mg/m3,改造后总尘浓度均数是2.7mg/m3、标准差1.4mg/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作业面通风降尘工程改造措施能有效降低作业面空间总粉尘浓度,改造效果良好。
关键词:铜矿,作业面,通风降尘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矿井通风是矿山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个适应性强、风流稳定、通风效果好、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的通风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保证[1].铜及其制品在国民经济中广泛应用,铜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但铜矿的开采作业面仍然饱受粉尘、爆破后有毒气体的影响,本文通过技术实践探索作业面通风降尘方法。
1.概括
某铜矿为四川省大型国有铜矿企业,地处雅砻江边,海拔2500米左右,地下采场分四期开采,一、二期位于海拔2700米上部,三、四期位于下部,中间由海拔2700米中段的双规运输平巷进行连接;主运输巷道为海拔2552米平硐,断面3.2×4.6m,向前140m分叉为Y字型巷道,右侧巷道向前600m处为下部主溜井装车场,左侧前方100m处为下部盲斜井的起点,盲斜井为人员和生产物质进出的主要通道。各中段为矿区开采的基本单元,断面2.2×2.0m,各中段通过盲斜井的甩车道与外界相连通,矿产品通过作业面溜井、中段机车运输、主溜井、主运输巷道机车运输运至选矿厂,各中段另一端开口于地面,近开口端配轴流风机。
采矿方法采用全面回采后全尾砂充填采。回采作业矿房位于中段运输巷道上方,采场采出的矿石用采场溜井下放到中段运输平巷,由电机车车转运至中段溜井。回采作业矿房沿矿体走向布置,矿块走向长120m,斜长50-70m,平均60m,矿房宽度为10-12m。两相邻矿房间留矿柱,矿房和间柱间隔布置,顶、底柱宽4m、10m。作业面作业工人分设两种岗位:(1)掘进岗位:负责用凿岩机凿岩、装炸药、浅孔爆破;(2)出渣岗位:将爆破后崩落的矿块用电耙转移到采场溜井上口,利用自重通过溜井下落到中段的机车内。
2.材料与方法
2.1工程改造对象
选择地下采场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二、三期工程各一个中段进行实验性工程改造。改造期间两个中段正在进行回采作业的矿房(即作业面)共13个。
2.2工程改造方法
为解决矿房通风不良的现状,在各矿房配置一台矿用防爆轴流风机,功率5.5kW,转速2900r/min,通风量150m3/s,风机布置在作业面溜井上口,风机采用变径软接管接DN200金属送风管,送风管固定在矿房侧壁,随着开采进度向矿块远端推进,送风管沿矿房长轴逐渐延伸,须保持开口距离凿岩工作点20m以上。沿矿房两侧布置水管,固定于侧壁,每5m设开口,末端安装园林旋转增压喷洒水龙头,最远端喷水龙头距离凿岩工作点20m以上。每班凿岩工作前检查风机风管、水管龙头的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管道。
2.3工程改造效果评估
对改造前后同一地点的粉尘浓度进行监测,比较二者差异。为比较工程效果,仅采取定点采样测定的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地点/采样时间分别为:掘进岗位的凿岩作业点/每班凿岩工作开始30分钟以后、出渣岗位的卷扬机操作位/爆破后75分钟(同时出渣工作开始20分钟。采样时间15分钟,流量20L/min,连续采样三轮,每轮使用三台同类型采样器采集三个平行样品,保证同一地点改造前后使用同样的采样器,均经过流量校准。按照GBZ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对样品进行检验[1],结果数字用mg/m3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2.4统计学方法
用excel收集汇总总粉尘浓度,采用t检验比较改造前后的粉尘浓度[2]。
3结果
掘进岗位的凿岩工作点改造后总粉尘浓度低于改造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出渣岗位的卷扬机操作位改造后总粉尘浓度低于改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某铜矿作业面工程改造前后总粉尘浓度(mg/m3)
时段
样品数
凿岩工作点(X±s)
卷扬机操作位(X±s)
改造前
117
6.4±2.8
3.7±1.4
改造后
117
6.1±2.5
2.7±1.4
P值
0.23
<0.01
4讨论
非煤矿山回采作业面是一线工人工作的主要地点,根据工作组织情况分析,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除噪声和手传振动外,主要是化学性危害因素,其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主要包括:凿岩打孔时掘进工人接触到的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即矽尘;爆破后由于通风不良,炮烟不易消散,其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高危险化学物质,可导致作业工人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出渣过程电耙拖拽矿渣,造成二次扬尘,弥漫在通风不良作业面局部,导致出渣工人也接触矽尘。
加强通风是改善作业面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回采作业面通风的主要困难在于中段承担较多的作业面通风任务,如果中段没有足够的通风量,不能形成有效的负压,同时矿房长轴与中段巷道成90度,作业面局部空气不能形成风流,扬在空气中的粉尘不能有效地抽出,故必须采用局部通风措施使矿房的空气流动起来,本次改造采用送风方式,在矿房局部形成正压,配合中段巷道微负压,将含尘空气排出。同时爆破后的通风措施,也有利于作业面局部的炮烟及时稀释,缩短爆破后进入作业面的时间。
湿式作业也是降低粉尘浓度的重要方式,本次改造采用增压喷雾方式,喷洒水龙头安装密度较大,覆盖整个矿房,尤其是靠近卷扬机的近侧部分,故改造结果表明出渣时卷扬机操作位粉尘浓度降低明显。但由于爆破的原因,所有硬件设施不能离爆破点太近,故凿岩操作时粉尘主产生于钻头部的岩石,本次改造水雾不能有效地影响局部环境,其降尘措施只有依靠钻头处的通水。
该改造措施降尘效果良好,但实践运行中仍然发现由于爆炸的岩石飞溅,位于作业面的风管、水管及龙头均容易破损造成漏风、漏水[2-4],降低工程措施的有效性,故本次改造选用了金属管,同时强化现场管理,作业工人应在每班前和爆破后检查硬件设施的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管道。通过硬件改造和后期运行管理,本次工程改造措施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同生公司安平矿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年11期
[2].倪宗瓒 主编.卫生统计学(第四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 GBZ/T 192.1-2007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2007
[4].石远方,黎文斐.改善非煤矿山作业面空气质量的研究探索(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26:175-176.
作者简介:涂程(1976-),男,四川江油人,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卫生和卫生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