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下沉,带新农村上浮

2016-01-14 11:55王波
博客天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食物链城里人差距

王波

俗语说,“无利不起早”,遗憾的是,中国的农民一直起得很早,但经常因为外部条件,处在无利的状态。

从最早的“剪刀差”到后来的城市化,国家、社会与城市在和平年代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民虽在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改善了处境,但始终处于获益最少的境地。

如果把这比作一条食物链,农民就在最末端。城里人在描述农村时大多喜欢用“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等这样看起来很美的形容,但一个并不美好的事实是,早些年的农村由于土地、森林等资源极为有限,人的生存空间逼仄,村里虽然人气鼎盛,但也会寸土必争,为了一些微小的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农村又奔入另一种境地:人去楼空。撂荒的土地草木丛生,留守的人们空守着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近邻”也变成了“远亲”。

随着互联网的下沉下乡,这种趋势很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扭转。

是时候让城市“反哺”农村了。试图“连接”一切的互联网向农村渗透,是新时代城市馈赠农村最好的礼物。

通过搭建平台、扩大信息交流,互联网首先要完成的是利益的连接,利用电商等途径,让农村尝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无利不起早”的道理在今天依旧实用,对于投身农村的互联网公司如此,对于使用互联网的广大农民也一样。

对多年在贫困线甚至生存线上挣扎的大部分农民来说,填饱肚子、装满腰包才是当务之急。

这些年,农民对城市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除了亲身体验,还有大众传媒和身边人返乡后的口耳相传。他们看到了城市表面的光彩照人,可能也记住了城市背后的各种见不得人,城市里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山寨货,很大一部分都卖给了农民,这让他们有了直观感受:不信任城里人。这种“情感鸿沟”,带来的是更加难以弥补的“城乡差距”。

“无利不起早”的下一句是“无奸不成商”。如何改变农民群体对商家的刻板成见,打消他们内心的疑虑,是互联网进一步地深入农村必须克服的挑战。好在商业社会里,规则的变通和完善总是紧随在机会脚步的不远处。

作为工具的互联网,可以发挥自己建立信用记录和诚信体系的能力,通过实打实的交易、利益往来甚至爱心回馈,重新建立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信任,进而重新建立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信任,在熟人社会逐渐被瓦解的农村,重新连接情感。

归根究底,最终要实现对农村的结构再“造”和生态重构,作为平台的互联网,必须实现对城乡能力差距的弥补。其中既包括个体的学习、认知能力,也包括集体的监管、治理能力。能力提高了,差距变小了,偏见和误解自会减少,利益和诉求才更能一致。

如果说传统的土地为农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新潮的网络应该为农民提供的是安心立业的能力,它带给日益萧索的农村的不只是一条新的食物链,而是一个救生圈。

如果下沉的互联网能带动农村和农民重新上浮,那它无疑“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猜你喜欢
食物链城里人差距
长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城里人
在全球,每两个人中就一个“城里人”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一类食物链模型正解的稳定性和唯一性
食物链
神奇的食物链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乡下人与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