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杜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2
摘 要 高校体育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主阵地、主战场。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倍受人们关注和重视。终身体育理念是一种科学而先进的思想理念,是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终身体育 改革 教学机制
体育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坚持和贯彻终身体育理念,帮助学生养成和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终身体育理念是一种科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是体育教学长足发展的必然途径。现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考试分数大棒的指挥下,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终身体育理念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和不足。笔者从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坚持身心统一锻炼原则;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定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概念
终身体育即指为了强身健体和发展身心,一个人将终身贯彻身体锻炼的生活习惯,并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接受正规的体育教育和学习。终身体育理念是改变国民整体精神面貌自强不息的佐证,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民族智慧,未来我国将持续完成“中国梦”的大国梦想,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也随之盛行,这是人性的弊端,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若要改变腐朽的文化侵略就要发扬民族精神。终身体育理念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指引国民保质乐观向上,返璞归真的生活本质,发挥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缔造一个强大而健康的民族。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便是培养具有民族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人才,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结合终身教育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终身教学理念
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对终身体育教学缺乏必要的认知,有关终身体育的教学要求和内涵更是缺乏深度了解。一直以来,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次数,参与体育项目的成绩等,不但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连基本的锻炼意识都缺乏有效的培养,很多学生厌恶体育课,往往以消极的态度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说,造成这一切现象的根源在于没有树立必要的终身教学理念。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开展终身体育教学则是希望通过比较体系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得个人能够一直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和活动锻炼,进而在培养其身心健康的同时,提升人的体质和生活品质。然而当前我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仍然以开展竞技体育教学活动为主,比如篮球、足球等一系列常规化、大众化的教学活动,不但缺乏休闲化、健身化,同时也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差异和体质差异,未能结合学生实际学生适合学生的体育项目。当前教学活动中,所开展的体育项目或是难度大,或是教学体系安排不合理,学生始终未能对体育活动保持足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体育教学需要。
(三)缺乏合理的思想引导,学生认知存在偏差
高校阶段是教育的最终阶段,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很多高校更多采用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办法。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减少了必要的身体锻炼,只要是认为苦或者累的,就坚决不参与,当然这也与我们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较差有一定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到,终身教育开展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学生,使其个人观念思想和生活方式都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由于学生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加上缺乏合理认知的引导,从而使得体育教学很难取得应有效果。
三、基于终身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要做好高校体育改革教学,首先高校就要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念,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信念,让学生不仅在学校的生活中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自主的利用体育锻炼来增强个人体质,发展体能,把体育锻炼变为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一项能力。高校应当将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贯穿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以终身体育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将体育当成一种日常行为进行锻炼。
(二)坚持身心统一锻炼原则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身体上的健康,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化自身体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将生理与心理相结合进行教育,在理论教育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常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控制意识在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体育技巧的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既要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同时心理素质也能够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好坏,因此,体育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之上,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并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来达到教学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活动形式的建议,以此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适当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对其进行硬性灌输知识,如组织体育活动和竞赛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对学生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赞扬,增强师生友谊之外还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人。
(四)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水平
要想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除了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也要重视自身体育素质的提高,努力提高自身体育知识水平,在贯彻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进步的思想看待体育教学。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优秀的教学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知识,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深浅,特别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应当随着教学的改革来调整自身教学结构,如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展开教学研讨会等等,对体育教学进行积极的教研;同时加强自身教学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为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改革而不断努力。
(五)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知识点讲解的重要性,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适当的采用自主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自学。现代大学生接触知识面积广泛,接受能力普遍较强,教师只需要从旁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相关教材和资料进行自我学习即可,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更多的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而对于一些体育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外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或者集中进行讲解,既能够节约教师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清教学主次,把重心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后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六)定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活动项目的举办,如每个学期定期举办校运动会,让群体体育活动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举办和体育知识相关的竞赛、演讲等等,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等等,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达到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并且在一些需要通过合作来赢得比赛的体育活动中还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激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群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能够自主进行锻炼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潘静敏.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理论界.2011(11).
[2] 王渊.传播人文体育理念,打造高校体育品牌[J].市场论坛.2007(12).
[3] 李世森.英国竞技体育政策发展案例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02).
[4] 李海清.快乐体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2).
[5] 黄贺.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