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探究

2016-01-14 10:09潘丽莎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职生应用

【摘 要】分析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高职生管理中应用心理契约的原则,并从构建信息沟通渠道、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探究高职生管理中应用心理契约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生 管理 心理契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12-02

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招生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导致高职院校所招生学生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当前“90后”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有非常突出的个性,性格开放,不畏惧权威,崇尚平等,对灌输说教的教育模式有非常强烈的抵触心理。同时,他们还非常注重个人兴趣与价值,强调实用主义,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尊重。针对以上特点,若在高职生管理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收效。同时,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发展与优化,高职生管理工作也需要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做出适当的努力与改变,而这也对新时期高职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这一过程当中,心理契约无疑为高职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一、心理契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H.Schein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心理契约主要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组织单位当中,每一成员与其他成员以及组织管理者之间,不论在任何时刻与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一种统一的期望,且这种期望具有不成文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对于组织而言,其充分明确组织内部每个个体的期望要求,同时需要通过创造各种条件的方式,满足个体的要求;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充分相信所属组织能够满足其语气要求,同时也原因为组织的发展群策群力。

具体到高职生管理的工作中来看,心理契约的内容涉及学校与学生的相互期望,学校自身的期望,以及学生自身的期望这三个方面。只有在学校与学生相互期望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才能够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契约关系。

二、高职生管理中应用心理契约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即心理契约所对应的内容与模式需要根据学生以及教育者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高职生而言,低年级由于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还不是特别了解,而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心理契约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根据心理契约的实际需求,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发展目标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学生的期望也能够逐步实现,双方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归属与认同的关系,最终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双主体性原则

双主体性原则即心理契约下要求学生除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外,还需要同时具备发展主体的职能。高职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标,不能片面地强调学校教育者的作用,要树立教育者和学生都是契约主体的观念。高职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与认识能力较强的群体,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教育管理中主动承担心理契约构建的责任,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自律能力的人。

三、高职生管理中应用心理契约的策略

(一)构建信息沟通渠道

只有学校、教育者以及学生三方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方能够促进心理契约的形成与维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未知性的因素,可能造成这种关系的破坏与改变。因此,就需要通过建设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的方式,确保双方能够形成互信的关系。高职生管理工作中,需要与学生进行交互沟通,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期望,与学校当前的管理现状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对自身的期望,从而对预期目标进行合理调整,尽量避免学校期望与自身预期之间的分歧过大。在此过程当中,还需要对信息沟通的渠道进行创新,采取包括座谈,专题讲座,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以及领导信箱在内的多种方式,使学校、教育者、学生三方的契约关系更加稳定,及时消除误解与矛盾,构建和谐心理契约关系。

(二)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

学生与学校组织之间构建的心理契约必须依赖于教育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实现。在对高职生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接触关系密切,因而需要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从而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特别是对于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最主要工作者,除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外,还应有广博的学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配合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方面也需要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升,积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进行专题培训,同时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思想,促进教育者教育视野的开阔与发展,从而为心理契约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职生管理工作开展中,普遍存在师生关系疏远,交流沟通不畅的问题。对于科任教师而言,通常仅需要完成授课的任务,课后不与学生交流,甚至与学生打不上照面。主要原因在于:科任教师认为高职生的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学校方面的责任,与自身工作任务没有过多的联系。很显然,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与全过程育人的基本理念是相违背的。除此以外,辅导员在对高职生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够恰当,管理流于形式。针对以上问题,在心理契约的指导下,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单单需要灌输说教,同时也需要向学生取经,放低姿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还应当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各类课外活动当中,使师生关系具有朋友话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向教育者打开心扉,教育者才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心声,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从而帮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本文围绕在高职生管理工作中应用心理契约理论的相关问题。首先对心理契约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在高职生管理工作中,应用心理契约理论的一般原则(包括发展性,双主体性这两个方面在内),最后,侧重对高职生管理工作中,对心理契约加以应用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需要通过构建信息沟通渠道、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式,促进心理契约理论在高职生管理工作中的落实。通过此种方式,使高职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均土.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J].江苏高教,2008(3)

[2]顾红.文本契约与心理契约相互补充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刍议[J].高教探索,2010(6)

[3]李达.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商,2013(12)

[4]蔡茂华,张天儒,牟进洲,等.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潘伟,董月芬,宇文利,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作者简介】潘丽莎(1972- ),女,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文学教学。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高职生应用
心理契约破裂与酒店员工离职意向的相关研究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