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教育性的视角提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行为的语言策略、行为策略、激励策略,对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生态性、人文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教育性 高职课程教学 语言策略 行为策略 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75-03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方向性原则。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教育性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本文从教育性的视角提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行为的语言策略、行为策略、激励策略,试图对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生态性、人文性进行有效探索。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教育性
(一)方向性。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给学生传授科学性知识,培养高职学生技能与能力,并结合知识传授、技能与能力形成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价值观“三观”教育,这是我国常用教学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体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我国高职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的教育性,就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目的的方向性而进行,否则,就是失败或不成功的教学。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教学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技能与能力为导向,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一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有些高职院校管理者、教育者逐渐出现一种极端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即忽略教学教育性行为。一是“剥离论”。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在“两课”当中进行及实施,所以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只培养技能与能力即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等教育从专业知识与技能中剥离开来。二是“唯技术论”。认为高职生的职业生命就是就业,就业的唯一条件就是技能与能力,只要有技能与能力就可以就业,只要有技能与能力就可以创业。这两种教学的观点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行为既违背了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准则,也违反了人才培养、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概括起来说即品学兼优、知技并重。三是“表面观”。大部分教育及管理者也都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落实和践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或缺乏措施和策略。
(二)激励性。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决定或影响着人对外部世界认识,也影响着人对外部世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影响着个体认知过程的质量,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在个体内部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并能根据自己的行动目标支配着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个体的个性倾向性系统不会自动生成,而是需要社会组织或他人进行激发与鼓励。
职业院校的学生包括中职生、高职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为“三多两少”:在以往学习经历中受到的挫折多,贫困家庭子弟多,缺损家庭子弟多;在以往学习生活经验中受到的鼓励、表扬、肯定少,经济富裕家庭、干部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子弟少。他们基本上是同龄学生群体中的弱者,但他们不是差生,而是一批有着差别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身上所蕴含的智力是多元的。他认为,人的智力大致分成八方面的领域:一是言语和语言智力因素,二是逻辑和数理智力因素,三是音乐和节奏智力因素,四是视觉和空间智力因素,五是身体和运动智力因素,六是人际交往智力因素,七是自知自省智力因素,八是自然观察智力因素。这些智力领域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组合是系统的、整体的构成人的智力系统,但它在每个人身上组合又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高职生也有他们的智力优势领域,在教学中需要深度挖掘他们的优势并加以鼓励、肯定、表扬。同时,成功教育思想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尊重,同时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学的途径是经常性、渗透性的鼓励学生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与能力外,还应运用成功教育思想,多鼓励学生,使之激发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理想和目标,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与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能力同等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来看,职业院校中的教学有一个不良倾向,即关注教材和技术太多,关注学生太少。具体表现:一是过多重视教材、关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注意力放在教材上,教路按教师以教材逻辑预设好的路径走,过分强调完成教材讲授的程度和进度,重视对教材的解读。二是过多关注学生职业专业技能、技巧、能力等,太少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在教学法中教师为了体现职业与专业性,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但同时也忽略了掌握技能的人还有另外的需要。这些教学现象是与教学教育性要求相脱节的,见物不见人的教学,是违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
二、教学教育性策略探讨
要实现教学的教育性,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去落实。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如下策略体现教学的教育性,既确保职业教育的政治方向,实现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又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和精神支撑。据此,教学教育性的实施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语言策略。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与众不同,说一些对现实不满的话;有些教师为了标榜自己,会在学生面前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话,把矛盾引向别人或别的教师和领导身上;有些教师在突发事件应变过程中,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而常常会揭露学校的“老底”或不应当公开的秘密,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这些都是不良的教学语言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语言(主要指口语)表达的要求要注意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技术要素。即语言表达在技术要素方面,要求语音准确、声音清晰,节奏快慢合适,音亮高低适度,语句通顺,语法合乎规范;语言表达要有艺术性,风趣幽默,有感染力。二是道德要素。首先语言要文明。不说粗话、脏话、假话、谎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不说不利于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话,不说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话,不说揭露别人特别是学生隐私的话,不说人身攻击的话。其次,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应当说一些鼓励、表扬、肯定的话,正面引导学生思想,给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正能量”。
(二)行为策略。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特点,尽管大学生的向师性没有中小学生那样明显和强烈,向师性比中小学生有所减弱,但高职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因此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依然明显,教师的语言、行为、思想观念、仪表等对高职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据调查,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学行为品质中,具有如下特征:守纪、守时、认真、尽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人公平,处事公正等。学生厌恶的教师教学行为中,常表现如下方面:迟到、不认真、备课马虎、上课应付了事、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行为不文明(乱扔垃圾、上课随意接打电话、动作粗俗等。正是因为如此,“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两点要求才会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高职生是成人了,他们的“向师性”水平降低,教师对教师行为要求不用与中小学教师那样严格;二是认为为了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所以在言行、仪表上降低了水准,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教学的教育性也表现在教师行为的榜样示范上,教师良好的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公民化行为策略。即教师的行为要符合一个普通公民的行为。做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合格或优秀的公民,这是作为教师职业的底线。对家庭,有责任感,有担当;对夫妻,要信任;对子女,要关爱;对老人,要孝顺;对邻居,要帮助、体谅、理解、宽容。对同事和领导,要团结和尊敬;对事业和岗位,要热爱。
2.教师专业化行为策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它的教育性尤为明显和突出。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第一,对教学内容。教师上课前应熟悉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准备教学材料及资料,创新性地设计教学方法。第二,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应遵守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要守时、准时;二要做到提前候课,即教师要提前到达教室等候,做好上课的准备。其作用有四:一是给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暗示;二是稳定师生情绪;三是可以观察和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四是可以弥补由于匆忙而产生的遗漏,给意外事件的处理留有余地。第三,教师要举止文雅,行为文明。教室是一个严肃的公共场所,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衣观整洁、仪表端庄,不能随意接打电话、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对于良好的教学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不良的教学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四,设计并实施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模式。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就是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因此应该采用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讨论、练习、演示、展示、分享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第五,关心热爱学生。含义有二,其一,关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行为,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其二,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等。
(三)激励策略。高职生具有“三多二少”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总体上比较自卑,缺乏自信,他们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更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表扬与激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1968年进行一项史称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该实验使普通学生的发展出现了奇迹。这实验产生的奇迹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表扬等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好激励策略。首先,对大部分高职生应该暂时忽略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对他们表现出来的优点加以表扬、鼓励、肯定。概括起来,高职生有如下优点:思维活跃,个性强烈,实践动手能力强,表现的欲望强烈,成功欲望强等。其次,对于高职生的劣势与不足,教师应该转变视角,变劣势为优势。在这方面,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陶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充分说明了陶先生教育的成功是因为他善于在学生的缺点或错误的背后挖掘出其优势或闪光点,善于从另外的视角看问题。著名的教育家如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在这方面都给教师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下转第123页)(上接第76页)样。最后,对有潜在优势的学生,教师应创造条件或情景,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潜在优势显现出来,然后加以激励、表扬、肯定。
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应做大“激励”这篇文章,力求每堂课都表扬学生,每天都有表扬学生,每个学生都受到表扬与激励,让学生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彰显教学的生命活力,彰显课堂人文色彩,焕发高职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庆,崔学梅,李小唐.教育性体育教学概念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
[2]王星明.论江泽民青少年德育思想创新[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12)
[3]杜永英.善用“罗森塔尔”效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J].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8(17)
[4]王奕标.多元智力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一体化”[J].中小学电教(上),2003(3)
[5]柳江.论邓小平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教育艺术,2005(10)
【作者简介】罗绮科(1963- ),男,广西贵港人,副教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基础教学部负责人,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