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夏依旦·艾山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某高等院校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新疆某高等院校37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农村维吾尔族学生197名,城市维吾尔族学生176名,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性别、生源地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1)维吾尔族女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维吾尔族男大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关键词:维吾尔族; 大学生; 心理健康; SCL-90
中图分类号:C93-0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15.01.028
[收稿日期:2014-03-07]
基金项目: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XJC2011107)
作者简介:李文玉(1976-),女,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E-mail: ella-lee@foxmail.com。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Uyghur students
Xiayidan Aisan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
Urumqi83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yghu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In this study,we surveyed 373 Uyghur college students, 197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and 176 students from urban areas. We evaluated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by using self-assessment rating scale SCL-90 and compared it with national norm. Results(1) The Uygu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Uygur male college students did in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fear, paranoid and psychotic disorder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 Compared Uygur college students' scores with the national norm, Uygur colleg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 in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aranoid, terror, mental patholog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defined (P<0.05); (3) Uygu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rural scored higher than Uygur College students from city in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fear, paranoia, psychoticism factor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mental health of minority undergraduates.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nority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Uyghu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维吾尔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个体的成长与进步,也关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促进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新疆某高等院校37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有针对性地开展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促进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和谐的人际与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新疆某高等院校37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男生79名,女生294名。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学生176名,来自农村的197名。
1.2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为测量工具 ,该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不同专业评分,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使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来评价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1-2]。调查中统一指导语,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1 w以来的感觉无记名自填量表,当场收卷。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维吾尔族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维吾尔族男大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分, ±s)
表1 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分, ±s)
项目女性(n=294)男性(n=79)P值躯体化1.60±0.441.37±0.39<0.001强迫症状1.93±0.471.71±0.47<0.001人际敏感1.72±0.451.59±0.400.016抑郁1.61±0.441.38±0.38<0.001焦虑1.66±0.461.40±0.43<0.001敌对1.57±0.461.43±0.440.017恐惧1.49±0.421.20±0.32<0.001偏执1.62±0.461.49±0.420.030精神病性1.47±0.351.37±0.350.026
2.2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因子测评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定义(P<0.05),见表2。
表2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因子测评结果与
国内常模比较(分,±s)
项目维吾尔族大学生(n=373)常模(n=1388)P值躯体化1.55±0.441.37±0.48<0.001强迫症状1.89±0.471.62±0.58<0.001人际敏感1.70±0.451.65±0.610.070抑郁1.56±0.431.50±0.590.033焦虑1.61±0.471.39±0.43<0.001敌对1.54±0.461.46±0.550.005恐惧1.43±0.421.23±0.41<0.001偏执1.59±0.451.43±0.57<0.001精神病性1.45±0.351.29±0.42<0.001
2.3 不同生源地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生源地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分, ±s)
表3 不同生源地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分, ±s)
项目城市(n=176)农村(n=197)P值躯体化1.50±0.421.60±0.450.044强迫症状1.84±0.471.93±0.480.070人际敏感1.59±0.371.79±0.48<0.001抑郁1.47±0.341.64±0.49<0.001焦虑1.53±0.431.68±0.490.001敌对1.46±0.391.62±0.500.001恐惧1.38±0.401.47±0.430.025偏执1.52±0.411.66±0.470.002精神病性1.38±0.311.52±0.38<0.00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上大学前,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城市学生呈现开放式,农村学生呈封闭式。农村大学生到大学后脱离父母,原来以父母为主要成员的小家庭转变为以同学为主要成员的大家庭,角色发生了大的转变;城市大学生中学时住校生比例较大,适应能力比农村同学快[3];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多来自新疆的北疆、南疆地区,其生活比较艰苦,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许多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城市和乡村之间不仅经济方面存在差异,而且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个人的言谈举止及穿着打扮与城市生活不太和谐,与其他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相比,不能大大方方花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研究发现,和睦的家庭气氛、良好的父母关系、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对缓解焦虑和抑郁有特殊作用[4-5]。另外,可能与民族偏见有关,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甚至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偏见,有意无意夸大了民族文化中某些因素并与贫困落后画等号,所以伤害了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些因素可能对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女大学生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维吾尔族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女性受性格特征所影响,女性比男性胆小,承受打击的能力比男性弱;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男性多,且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很容易烦躁不安,因此长期下来就容易患抑郁恐惧等心理疾病[6]。
本研究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状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分析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大多数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地区,接受维语语言教学,而大学教育一直是以双语与汉语形式进行,所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容易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7-8]。其次,维吾尔族大学生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其可能导致维吾尔族大学生在认知、态度、行为及应对方式上与其他民族大学生不同,可能是造成两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对一些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在采用SCL-90筛查的基础上对筛查阳性者应作进一步地心理评估与辅导。对大学生进行心身健康指导时应注意加强个体性格修养与塑造,使他们增强对心理、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与方式看待与处理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学校领导,特别是学生管理部门的有关领导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多组织维吾尔族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活动,以此来调节其身心,降低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构建和谐自我。其次,要加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心与帮助:第一,在他们入学时建立心理档案,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第二,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第三,建立校园心理辅导网络,了解和掌握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对有心理障碍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桑标. 研究设计与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413-414.
[2]吴庆麟,周永迪. 心理测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468-472.
[3]王河. 某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调适对策[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7):583-584.
[4]刘云,冯江平,卢庭瑞. 我国研究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元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12):1073-1075.
[5]袁存柱,张海霞. 对海南省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的分析[J]. 体育科技, 2004, 25(4):33-36.
[6]梁世钟,陈艺华. 贫困大学生SCL-90测验结果的元分析[J]. 四川精神卫生, 2009, 22(3):137-140.
[7]赵勇. 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0(3):206-207, 215.
[8]解亚宁,张育昆,于涛,等. 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4):182-184.
(本文编辑王艳)